为什么你的AI不给力?而他们却只用3人+AI打造了千号矩阵,月播放破10亿

百科   2024-11-13 18:47   上海  

写在最开始

这两年,关于AI,我相信你已经听过,看过太多了。

看报告,麦肯锡最新预测,50%的工作会被AI取代;看新闻,刚刚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居然都颁给了AI……

更别说疯狂的自媒体,到处都是AI将改变世界的"传言"。

真厉害!

但很多人更真实的体感却是:好像,也就那么回事!

自己的工作,还是继续做,该加班加班,也没有被替代。

自己的生活,也就是总刷到AI相关的大佬言论和热搜新闻。。

但真要忙起来,想让AI帮忙写个文章,做个PPT啥的,往往都是兴冲冲尝试之后,看一眼结果,叹口气,喝杯咖啡,还得自己接着改。

老板们更是,经常短视频刷到,某某AI工具可以轻松获客,做矩阵号,降本增效,打开一看,唉,又是一个卖课的。

AI,好像又是资本浪潮下的一个噱头。

作为亲历者,我一直想要写一篇文章,讲一讲这几年的一个体会,但一直没找到一个触发的点,直到这几天,看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李宁教授的一个研究。

以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钉钉、阿里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从超级个体到智能组织》。

它提到了人、工具与任务的关系框架。

来源:《解锁AI力:开启一场人机双向奔赴的生产力革命 李宁》

提到了人机协同的双向融合和互补

来源:解锁AI力:开启一场人机双向奔赴的生产力革命 李宁》

提出了AI力模型。

来源:解锁AI力:开启一场人机双向奔赴的生产力革命 李宁》

提出了AI技术预期效果的实现。

来源:解锁AI力:开启一场人机双向奔赴的生产力革命 李宁》

提出了人机融合时代的团队转变。

来源:解锁AI力:开启一场人机双向奔赴的生产力革命 李宁》

更重要的是,它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我已经使用AI了,但是还没有看到生产力的飞跃?

“AI不同于蒸汽机等传统工具,并不能直接带来生产力的革命。因为AI没有特定的目的性,它的能力需要通过人的智慧来放大。因此,提升个体的AI能力是实现生产力革命的关键。只有当人们能够有效利用AI工具时,才能真正释放AI的全部潜力,实现生产力的飞跃。”

李宁教授还指出,“随着AI技术特别是AI智能体的发展,我们预期会出现更多的超级AI工具。这些工具与超级个体相结合,将有可能彻底颠覆传统的组织模式。


超级个体,这个词,我熟。AI时代的超级个体、超级工具,智能组织,我也正在经历。

从理论到实践:一个真实的蜕变案例

而这种理论在实践中是如何实现的?让我分享一个正在发生的真实案例。

在内容创作领域,我们团队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组织到"超级个体+AI"的完整转型过程。这个过程印证了李宁教授所说的"人机协同的双向融合和互补"理论,也验证了超级个体对传统组织模式的颠覆性影响。

转型前:传统组织的效能困境

在拥抱AI之前,我们和大多数内容创作团队一样,遵循着传统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方式:

  • 策划团队负责选题策划
  • 编剧团队负责内容创作
  • 设计团队负责视觉呈现
  • 剪辑团队负责后期制作
  • 运营团队负责账号管理
  • 数据团队负责效果分析

这种组织方式在过去是合理的,但随着短视频时代对内容产出效率要求的提升,其局限性逐渐显现:信息流转效率低、人力成本高、扩展性差。

转型期:AI赋能下的组织重构

转机出现在去年年底。当我们开始系统性地引入AI工具,并按照人机协同的理念重构团队时:

原本需要10人团队才能维护的内容矩阵,3个"AI赋能型"成员就能轻松应对。他们不仅能同时运营上千个账号,每天还能稳定输出超过1000条优质视频内容,实现月播放量突破10亿的惊人成绩。

这种效能提升的背后,正是李宁教授所说的"AI力"在发挥作用。具体来说,我们实现了三个层面的突破:

  1. 个体能力的倍增

  • 内容主管借助AI,一人完成原本50人的创意产出
  • 视频总监带领2人,达到原本100人剪辑团队的工作量
  • 运营专员通过智能工具,轻松管理上千个账号
  • 工作流程的重构

    • 从线性工作流转向并行处理
    • 将重复性工作交给AI处理
    • 人员专注于创意和决策
  • 组织形态的进化

    • 从传统金字塔结构转向扁平化组织
    • 每个成员都是"超级个体"
    • 团队规模小但效能高

    关键突破:人机协同的最佳实践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最关键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如何实现人机的深度协同。这完全印证了清华研究报告中提到的"人机协同的双向融合和互补"理论。

    以内容创作流程为例:

    早上9点,我们的内容主管开始一天的工作。AI系统已经基于大数据分析,生成了500个潜在选题,并按照预期转化率排序。

    这个过程取代了传统选题会,但人的判断仍然至关重要——内容主管需要基于经验和对市场的理解,从中筛选最有价值的方向。

    到了中午,这些经过人工筛选的选题会被输入到我们定制的AI创作系统。系统会基于每个账号的调性和历史数据,生成相应的视频脚本和分镜。

    这时,团队成员的角色从"创作者"转变为"策划师"和"品控官",他们的核心工作是确保AI输出的内容符合品牌调性和质量标准。

    下午的工作更能体现人机协同的威力。借助智能剪辑系统,两名视频师能以每小时上百条的速度完成视频制作。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只是简单的"操作工",相反,他们更像是"视觉艺术指挥家",负责调教AI系统,确保视频风格的一致性和创新性。

    超越工具:AI力的觉醒

    正如李宁教授在研究中指出的,AI力的提升不是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一个"人机共生"的进化过程。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真正的超级个体往往具备以下特质:

    1. 系统性思维

    • 不再局限于单一工种的思维方式
    • 善于设计端到端的自动化流程
    • 能够从宏观角度优化整个生产系统
  • 创造性应用

    • 不满足于工具的表层功能
    • 善于组合不同AI工具创造新可能
    • 持续探索效率提升的新方法
  • 迭代式学习

    • 将每次AI互动视为学习机会
    • 不断优化提示词和工作流程
    • 持续积累专属的AI协作经验

    从个体到组织:规模化效应的实现

    最令人振奋的是,当每个团队成员都成长为超级个体后,整个组织的效能提升呈现出指数级增长。这印证了清华研究报告中关于"智能组织"的论述。

    具体表现在:

    1. 产出效率的质变

    • 日均视频产出从数十条跃升至上千条
    • 内容质量不降反升
    • 创意多样性显著提升
  • 运营能力的跃升

    • 从管理数十个账号到掌控上千个账号
    • 精细化运营程度提高
    • 数据分析更加精准
  • 组织韧性的增强

    • 不再依赖单个"明星员工"
    • 知识经验更容易传承
    • 团队可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未来已来:新组织形态的启示

    这种转变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AI时代的组织进化,不是简单的降本增效,而是一次彻底的范式转换。

    正如清华研究报告所预见的,我们正在见证一种全新的组织形态的诞生

    在这种新型组织中:

    • 每个成员都是“超级个体”
    • AI工具成为团队的“数字大脑”
    • 人机协同创造出1+1>2的效果

    破局之道:从理论到实践的经验总结

    回到开头提到的那个普遍困惑:很多人和组织已经在使用AI,却没有看到明显的生产力提升?

    通过我们的实践,结合清华研究报告的理论框架,答案逐渐清晰:

    1. 认知维度的突破

    • 不能把AI简单视为"自动化工具"
    • 要理解它是一个需要"培养"的智能协作伙伴
    • 关键是建立起人机协同的思维模式
  • 能力维度的提升

    • 从"会用工具"到"精通工具"
    • 从"单点应用"到"系统集成"
    • 从"被动使用"到"创造性应用"
  • 组织维度的重构

    • 打破传统部门墙
    • 建立扁平化决策机制
    • 形成敏捷响应能力

    开启你的超级个体之旅

    如果你也想开启自己或团队的AI转型之旅,基于我们的实践经验,这里有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1. 起步阶段

    • 选择一个具体场景深入实践
    • 不追求一步到位,而是循序渐进
    • 关注早期的小成功,建立信心
  • 发展阶段

    • 系统性引入AI工具链
    • 重构工作流程
    • 培养团队的AI思维
  • 进阶阶段

    • 打造专属的AI协作模式
    • 实现规模化运营
    • 持续优化和创新

    写在最后:我们正在见证的革命

    回看这一年多的实践历程,最大的感悟是:AI革命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它不是简单的工具革新,而是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

    AI没有特定的目的性,它的能力需要通过人的智慧来放大。

    当我们的团队从最初的几十个账号,发展到现在能轻松管理上千个账号矩阵时,实现的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

    每一个超级个体的诞生,都是一个"人机共生"的进化故事。而每一个成功的智能组织,都是无数这样的故事汇聚而成的。

    未来已来,但这仅仅是开始。在这个万物互联、人机共生的新时代,真正的机遇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与这些工具共同进化,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的可能。

    正如李宁教授所说,随着AI技术特别是AI智能体的发展,我们将看到更多的超级个体和智能组织涌现。

    而能否抓住这波浪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突破固有认知,拥抱这场人机共生的进化革命。

    如果你也在经历AI转型之路,或者对人机协同的实践有独特见解,欢迎交流分享。

    毕竟在这个快速演进的时代,每个人的经验都是这场进化革命的重要注脚。

    共勉。

    欢迎链接。

    PS:《从超级个体到智能组织》蓝皮书PDF版,留言或私信免费领取


    以上,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在看、转发三连吧,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我们,下次再见。

    DeepSci
    专注于 AI 产业资讯、产品评测、实用教程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