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难在人,不在技术

学术   2024-12-27 17:03   辽宁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压力。如何把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转型落地,成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其实技术的投入和使用倒在其次,真正难以改变的是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是思想上的怕难抵触的情绪,是数字化战略上的摇摆和躲避。

根据最新研究,推动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动因包括:提高运营效率(83%)、增强客户体验(75%)、开发新产品和服务(68%)、应对市场竞争(65%)以及降低运营成本(58%)。然而,尽管技术日新月异,企业在转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专业的技术和人才(72%)、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65%)、资金投入不足(58%)、组织文化和管理变革(52%) 以及技术选型和集成难度(48%)。


一、我们处于生产力发展的什么阶段?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互联、移动互联的时代。数字化技术正在重新定义生产消费的方式,人与人、设备与触点、乃至万物之间都在实现互联。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具备开放的思想,与世界互联,共同进步。
作为长期从事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工程落地指导的研究人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关键认识:

1 、从“要不要 ”到“如何做 ”

数字化转型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对于互联网原生企业来说,数字化是其与生俱来的基因;而对于传统制造业,虽然内部设备的数据形态可能仍呈现烟囱式、孤岛式的格局,但转型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一过程需要渐进推进,既不能畏首畏尾,也不能鲁莽行事。

2 、学会对标最佳实践

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工程的落地过程中,几乎没有完美的案例。每个企业的实践都会存在一定的瑕疵,甚至会出现失败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经验毫无价值。相反,它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他企业在数字化建设上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本质在于迭代和改进,不怕走错路,关键是要有勇气重新开始。最大的成本往往是错失的机会成本。

3 、学会利用数字化转型的赋能者

阿里、腾讯、华为等数字化原生企业,都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这些企业不仅拥有先进的技术,还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二、数字化转型,“转型”在这三个层面

数字化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企业整体战略和运营模式的深刻变革。为了充分挖掘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企业需要在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转型 ”:

1 、思想和认知的转型

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往往不是技术,而是人的思想和认知。每一个企业要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是老板的思想要突破,高层的认知要升维,企业的文化要重建,管理者的技能要迭代。
第一,关键岗位的关键人员认知要升维
变革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而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于某些关键岗位的守旧者。企业必须采取刚柔并济的策略。一方面,要有慈悲为怀的态度,理解他们的担忧和顾虑,通过培训和沟通帮助他们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也要有果断的行动,对于那些无法改变观念的干部,不换思想就换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变革的进程,让企业焕发新的活力。
第二,企业家自身也是变革的挑战所在
曾经,我们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关注企业内部的事务和利益。然而,在数字化时代,企业必须将客户放在心尖上,真正地将他们的需求和期望融入我们的思考和行动中。这不仅是一种经营理念的转变,更是一种价值观的重塑。
首先,保持好奇之心
拥抱变化,主动学习新知识,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关键。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保持一颗求知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对先进技术的求知冲动
企业家要带头学习数字化,带头体验大模型和 AI 的应用。只有当我们自己对这些新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团队,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最后,保持高度的自信
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高度的自信,勇于面对挑战,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转型路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战略假设的转型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的战略和商业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我们必须认识到,过去的思维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1)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
传统的企业战略往往强调价值链,关注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这种线性的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未来,真正重要的将是价值网络。这不再仅仅是一个产业链的概念,而是一个更为复杂、交织的产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网络中,企业不再是孤立的节点,而是与其他企业、客户、供应商等多方主体紧密相连,共同创造价值。
通过构建价值网络,企业可以更好地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种协同效应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还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创新机会。
(2)从一次性交易到持续服务
传统的企业往往关注产品的买断,认为一次性的交易就能解决问题。这种短视的思维模 式忽视了客户后续的需求和服务。
未来的核心在于服务的升值,持续的服务和互动将成为主流。企业需要从单一的产品交付转向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关注客户的全生命周期需求。
通过持续服务,企业可以建立与客户的长期关系,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持 续的互动还能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及时调整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3)从短期交易关系到长期战略伙伴关系
传统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仅限于买卖,是一种短期的交易关系。这种关系缺乏深度和黏性,容易导致客户流失和市场不稳定。
未来,这种关系将转变为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将共同成长,共创价值。企业需要将客户视为合作伙伴,通过持续的沟通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双赢。
通过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企业可以更好地巩固市场地位,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这种合作关系还能促进企业内部的创新和改进,提升整体竞争力。
(4)从资源占有到数字共生
传统的企业追求的是资源的占有,认为拥有更多的资源就意味着更大的优势。这种思维模式忽视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未来,数字的共生将变得至关重要,连接比占有更为重要。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如何有效地连接和利用资源,而不是单纯地追求资源的占有。
通过数字共生,企业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同时,数字共生还能促进企业间的协作和创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3 、由战略模式带动运营模式和产品服务的转型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传统制造企业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其商业逻辑,从主要卖产品转向提供综合服务。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从静态的产品交付到动态的服务流程的演进,更要求企业深入挖掘服务的连续性和互动性,以实现价值的持续创造。
(1)从静态的产品交付到动态的服务流程
传统制造企业主要关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注重产品的物理形态和功能。这种模式下,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集中在产品交付的那一刻,后续的服务和支持相对较少。
未来的商业逻辑将彻底转向服务化。企业不仅需要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还需要提供持续的服务和支持。这包括产品的安装、维护、升级,以及客户培训和技术支持等。通过动态的服务流程,企业可以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关系,实现价值的持续创造。
通过动态的服务流程,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持续的服务还可以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降低客户流失率。
(2)从功能化到场景化
传统的企业往往注重产品的功能化,即通过增加产品的功能来吸引客户。这种模式下,企业关注的是产品的技术指标和性能参数,而忽视了客户在特定情境下的实际需求。
未来的商业战场将更多地聚焦于场景化。企业需要超越单一的功能实现,转而构建和优化客户服务体验的场景。这要求企业深刻理解客户在特定情境下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服务设计提升这些场景下的客户体验。
通过场景化服务,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客户的整体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包括产品的使用,还包括售前咨询、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场景化服务,企业可以建立更强的客户黏性,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3)从个性化到深度个性化
传统意义上的个性化服务主要是基于客户的显性需求,通过简单的定制化来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这种个性化服务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往往缺乏深度和持续性。
未来的个性化将不再是简单的定制化服务,而是通过智能技术实现的深度个性化体验。企业需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对客户需求的精准预测和个性化服务的智能推荐。这不仅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还需要在服务设计和交付过程中不断创 新。
通过深度个性化服务,企业可以更精准地满足客户的隐性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 度。同时,智能推荐和个性化服务还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推动业务的持续增长。
这些转变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迭代,更是对商业本质的深刻反思和重构。企业需要以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维,迎接这一变革的挑战。

三、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五步

1 、明确数字化战略

 不要做:为数字化而数字化、为了时髦而跟风
要做到:找到企业的痛点、行业的通病、客户的需求、既有模式的弊端
不要做:盲目迷信大公司、直接索要问题的答案
要做到:针对关键的问题归因、针对关键的因素下药、针对关键的药方花钱、针对关键的药效监控
数字化的核心在于实施和策划的人都要懂业务。

2 、选择能够快速见效的切入点

 一旦战略共识达成,紧随其后的便是寻找转型的突破口。选择的切入点必须精准击中要害。数字化转型的实施,不是简单地委托给外部的 IT 专家来决定,而必须由企业一把手亲自出马,结合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来定夺。在这场关乎企业未来的转型之战中,企业一把手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必须深入业务的核心,洞察真正的需求,以确保转型的方向和力度都恰到好处。

3 、投建数字能力

一旦明确了业务的切入点,接下来就要思考采用何种科技来实现这些需求。
关键在于,必须认清一个事实:数字化科技和工具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们的存在是为了帮助我们提升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追求数字化工具的先进性而忽略了实际业务需求,最终只会陷入技术陷阱,徒增成本而不见效益。

4 、组织适配

为了实现业务升级,企业需要合适的人才,尤其是那些能够架起业务与技术桥梁的人才。懂业务的人和懂科技的人结合在一起,能够为传统行业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创新的动力。这种结合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能够推动企业突破原有的局限,开辟新的增长路径。
事实上,许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并非技术层面的难题,而是人的意愿问题。许多“老臣子 ”习惯了现有的工作方式,对新事物持保守态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种心理障碍往往会成为转型的绊脚石。
因此,企业必须在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上下功夫,通过培训、激励机制和沟通策略,让 这些关键人才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只有当整个组织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都与转型目标一致时,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5 、建设数字化的领导力

 在数字化转型中,老板的决心将成为驾驭挑战的关键。众多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过分沉迷于科技的光辉,却忽视了人与组织之间的微妙艺术。
当企业深入转型的深水区,便会发现真正的阻碍,始终是人的问题、组织的问题,而非技术问题。技术可以通过投资获得,但处理人的问题,则需要高管层的定力和智慧。
许多企业家在回顾这一过程时,常常会感慨:“当初的决策应该更加果断一些。”这正是变革时期领导力的体现——在面对重重困难时,是否愿意投入巨额资金和精力,是否愿意承担风险和压力,这考验的是企业一把手及其高管团队对转型的坚定决心。
在这场变革中,领导力不仅仅是决策的勇气,更是在逆境中坚持和引领的能力。它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有远见卓识,还要有将愿景转化为行动的执行力。
 
最后,选择决定了命运。
有人 ”赌“数字化,有人“投 ”数字基础建设,有人选择观望,有人选择跟随。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涉及技术的应用,更触及企业的文化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最关键的。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变化,企业才能真正释放数字化的无限潜力,开创发展的新篇章。选择决定了命运,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未来将充满无限可能。


图片 | 来自网络
作者 | 冯涛 ,内容有删减



END



《阀门》期刊是由沈阳阀门研究所主办的机械仪表类核心期刊,自1972年创刊以来,一直在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阀门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助力中国的阀门事业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欢迎业内人士订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