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忠诚印迹”系列报道09:
编者按
75载波澜壮阔,75年岁月铭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公安民警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日照公安开设“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忠诚印迹”专栏,通过深挖日照公安不惧艰险、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凝聚传承红色基因、建功伟大时代的精神力量。
20世纪60年代的大沙洼
1955年起,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日照县的干部群众开始营造沿海防风林。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从南到北,近100公里沿海沙岭都披上了绿装,唯独北端的大沙洼还荒着。
1960年2月,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国营日照县大沙洼林场挂牌成立,勤劳勇敢的林场人,从此开启了自力更生、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伟大征程。
大沙洼林场根据实际,发明了“台田造林”——挖1.5米深的排水沟,把挖出的沙子加高成一方方田台。台子高了,水位降了,种植的黑松成活率达到了95%。第一代林场人,斗风沙,战海潮,试树种,建设了8000多亩人工海防林带。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固住了海沙,保护了几万亩农田稳产。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有林场由全额拨款划改为自收自支,大沙洼林场在改革后陷入经营困难。1986年,组织上考虑魏守信会抓经济、干过乡书记、与村里沟通融洽,选派他担任大沙洼林场第五任场长。
依托林场生态资源优势,大沙洼林场慢慢蹚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产业路。1992年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在大沙洼林场的基础上,国家级鲁南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正式建立。
和父亲魏守信一样,魏景滨对林场有着独特的感情。常跟随父亲来林场的他,见证了老一辈林场人的艰苦奋斗,知道林场一路发展的不易。
“刚来到大沙洼,记得这片水杉才只有碗口粗,现在都已经长这么高了。”看着眼前的这片树林茁壮成长,魏景滨一脸欣慰,就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了一样。
2014年,魏景滨任职大沙洼林场派出所所长。说起林场的情况,魏景滨如数家珍,林中有多少条路、多少座桥、多少处塘,他一清二楚。在严打盗伐、占用林地、偷猎等涉林违法犯罪的同时,他把林区防火工作紧紧放在心上。
“每天这么多游客,决不允许一个烟头进入林区。”正是魏景滨和同事们日复一日的坚守,自森林公园对外开放以来,30年没发生一起森林火灾事故。
如今,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日照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保障好旅游业发展,公安机关责无旁贷。
卧龙山派出所立足“主防”定位,将警力向林场等游客集中部位释放,确保每年来的千万游客能随时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努力打造最安全旅游目的地。
11月5日,81岁的魏守信老人在魏景滨和苏泓的陪同下,来到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艰苦创业展馆,看着一张张老照片,抚摸着斑驳的水杉树皮,魏守信老人难掩激动之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本身就蕴含着无穷价值。黄海之滨这片万亩林海如同一颗明珠,成为日照人民改造自然、修复生态的典范。
“40后”“60后”“80后”,他们扎根林区,用脚步丈量万亩林海,用一场接力让守护生态的重任代代传承,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审核 | 丁兆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