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看路认准方向
埋头做事脚踏实地
低头做人谦逊智慧
晚清名臣曾国藩出身于湖南湘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后官至清朝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的人生“逆袭之路”靠的就是:“抬头看路,埋头做事,低头做人。”
实际上,这正是许多成功人士为人处世的“秘诀”。
抬头看路,认准方向
梁启超总结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大成就,首先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
曾国藩自己则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是彼,我自我矣。”
人一旦有了改变自己的决心,有了处低望高、抬头看路的志向,便能连自己的先天气质都改变过来,仿佛脱胎换骨一般。
曾国藩考了七次才考上秀才,在第六次落榜时,曾国藩的考卷还被当成了反面典型。但他并未气馁,也从不理会其他人的嘲笑讥讽,以“拙诚”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读书上。
先生教的内容,别人读一遍就能记住,而他哪怕读三五遍,反复练习,还是不会背。
下了学堂,倔强的曾国藩就继续攻读,在学习的同时,他反思总结六次考试失利的原因,明白问题在于自己写文章太过于拘谨,缺乏大局观,不够大气。随后,他针对这些不足,下了苦功。
这是立志的引导,也是毅力和气度,他不但未因屡次落选而丧失信心,反而将其作为鞭策、激励自己更加注重磨练文章的动力。1833年,23岁的曾国藩在第七次秀才考试中入围。
此后,曾国藩厚积薄发,一连三中,被道光皇帝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步步升迁。
正因有了最初的清晰目标,明白了努力的方向,曾国藩走通了许多人走不通的科举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上的许多伟大人物,都具备抬头看路的智慧。
保持清醒的头脑,抬头看路,不被眼前的迷雾所迷惑,不被沿途的风景所羁绊,明确前行的方向,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快地抵达目的地。
埋头做事,脚踏实地
曾国藩有这样一句话:“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一切虚情假意,投机取巧,都没有踏踏实实做事,来得重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实现远大的目标,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明朝张居正从小聪明过人,与曾国藩不同,张居正13岁时参加乡试,16岁就走上仕途,进入明朝官场被称为“神童”。
因天赋异禀,在仕途上,他一帆风顺。有人希望拉他进入自己的队伍,但张居正选择收敛锋芒,埋头安心做事。在职期间,张居正见识到当时官场的贪腐风气,在明神宗朱翊钧即位期间,辅佐其推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大权在握的张居正从未沾沾自喜,他始终都未遗忘儿时宏愿:“愿以身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
张居正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为朝廷整饬了吏治,清理了财政,他提出重商益农、农商互惠,使百姓安居乐业。
“唯有埋头,乃能出头”。张居正一生都在埋头为国效力,埋头为百姓奔走。生活中,或许有人喜欢投机取巧,有功自己揽,有过推卸给他人。要知道,踮起脚尖就能够到的,并非长久之计。
唯有埋头做事,才能做到忍辱不变。不管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不管是平坦顺遂还是坎坷崎岖,他们追求的是扎实,一步一个脚印,一心一意地完成。
漫漫人生路,总有起起伏伏、艰难困苦,唯有埋头做事,才能披荆斩棘。
低头做人,谦逊智慧
古希腊的时候,有人故意为难苏格拉底:“你既然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笑笑,毫不迟疑地说:“三尺。”
那人听之大笑,取笑他说:“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我们这5尺高的身体还不把天戳个窟窿?”
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所以,人要懂得低头啊。”
人生在世,总会遭遇各种不顺,适时地低头,是为了将来更好的抬头。低头做人,就是要我们摒弃浮躁的心态,专注将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懂得低头,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智慧。
抬头看路要有底气,埋头做事养出才气,低头却更需要勇气。在生活中,很多人遇事做人能做到抬头挺胸、腰板挺直,甚至不怕头破血流、拼个你死我活,但很少有人能够做到适时低头。
低头,被很多人看成是一种丢脸的行为,不可忍受。
殊不知,适时地低头,不是放弃做人的尊严,也不是承认自己的无能,而是一种审时度势,是一种大胸襟、大格局、大智慧的彰显。
正如古人言:“平生不作圆软态,此是丈夫;而能软而不失刚方之气,此是大丈夫。”适时低头,是智者之举。
人生道路上,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前行的方向;行动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人处事谦逊敬畏,做到理解与尊重。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精彩。
-THE END-
将我们“设为星标”,多点“在看”
才能优先get最新推送哦
PS:一大波福利随机出没中,手慢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