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书香校园建设,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兴趣,提升阅读写作能力,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午11月22日上午,邀请《草原一世情》作者余均老师走进内蒙古集宁新世纪学园,开展以“情牵草原·书载千秋”作家进校园系列活动。
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有自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郑伟,著名知青作家、《草原一世情》作者余均,自治区经贸委领导吴军,市文联主席温欣华,市作协主席王玉水,市作协副主席韩永宾,市作协秘书长,集宁区作协主席彭泉,白泉山书院主编韩雪峰,中国台湾托育产业开创者吕慧骄,北京企业家赵林,通辽市新世纪学校董事长、校长张桂英,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竹林学校董事长、校长刘秀珍。
集宁新世纪中学董事长魏山虎,党支部书记刘鑫,党政办主任陈高奎,集宁区新世纪幼托园总园长李翠云以及小学、初中部分师生参会。本次活动由王栋老师主持。
在场全体起立,面向国旗行注目礼。随着雄壮的国歌奏响,全体齐唱国歌,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上升,大家心潮澎湃,心怀感激,共同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敬意。
魏董事长隆重介绍著名草原作家——余均老师,并向到场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紧接着,他用四点高度赞扬余均老师。
第一,余均老师的草原情怀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好诠释。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作为一个汉族青年,在草原上生活十年,把十年变成一世情缘,这就是对中华民族一家亲最好诠释。
第二,在蒙古族文化中,人和草原是天人合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亦是精髓。牧民和草原和谐相处,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思想的最好诠释,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典范。
第三,余均老师在草原上生活十年,在草原上和牧民过着热情奔放而又淳朴的牧区生活,与牧民真诚相待,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难能可贵的,对于今天的我们有启迪和教育意义。
第四,在人的一生当中,要积极面对生活的坎坷和各种际遇。余老师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挫折时,要用火一样的热情去克服困难,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余老师给我们树立人与人相处交往的典范,对我校的老师、同学,以及更多的世人具有非常好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我们学习余老师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年逾七旬的余老师站在台上,讲述着自己与草原不解的情缘故事,倾述着对草原的深厚情怀,感动并激励着在场的学子们认真学文化、立志成才。
1967年,年仅18岁的余老师和其他300多名北京中学生一起踏上前往草原的旅程。那是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他曾坦言,初到草原时不仅要适应极端气候,更要克服饮食的不适应。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草原厚重的文化和淳朴的生活方式却让他愈加依恋。1977年,余老师参加高考,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圆了心中的大学梦。
之后他继续发愤图强,钻研草原文化,探寻文化背后的真善美,主持出版很多草原歌曲,并参与多部影视作品的策划与编剧,在他的努力推动下,草原音乐不断传播,为更多人所喜爱。虽离开草原,但心系草原,牵挂草原。自1982年开始,每年他都要返回草原牧区,看望当年的那些牧民乡亲。每一次自驾回到草原,对他而言,不只是一次旅程,而是心灵的归属与故乡的召唤。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他对草原的热爱、对内蒙古的情谊,他把这份情注入自己的血液里、灵魂中,还有他撰写的一篇又一篇文章里。
今天,余老师带着他撰写的散文集《草原一世情》来到新世纪学园,书中不仅有牧民的生活方式,还有他在草原生活的波折和感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那份纯粹和真挚的情感,吸引更多人去挖掘那段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也希望我们新世纪学校的莘莘学子,可以从余老师身上学到那种锲而不舍、坚持奋斗、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讲座中,余老师给同学们分享写作的意义:“写作不仅能帮我们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思维、提高创造力,还能帮我们记录美好的回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讲座现场,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向余老师请教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难题。学子们积极举手,踊跃发问,现场气氛热烈。
余老师非常亲切、很有耐心地为同学们一一解答,并给出合理可行的方法和建议,让同学们在今后更好地掌握阅读和写作方法。在余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同学们也了解他将平凡而炽热的情感倾泻笔端的写作生涯,这也使同学们备受鼓舞。同学们目光灼灼,用心倾听,在掌声和笑声中,有趣的灵魂在内心深处碰撞,趣味与灵感汩汩流淌。
活动最后,进行签赠书仪式。沉甸甸的《草原一世情》抱在手里,感受余老先生那份对草原深深的的爱和炽热的情谊。同学们备受鼓舞,这极大地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也提升同学们的写作热情。
这次作家进校园活动给我们带来很多收获和启发。有位同学讲到:通过今天的作家进校园,我不仅学到许多关于写作的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魅力。
余老师用自己丰厚的人生积累和真实的生命体验创作出饱含时代质感的优秀佳作,带给我们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巨大的成长力量,这正是阅读带给我们的启迪与震撼。新世纪学园一直在建设翰墨飘香、格调高雅、文明向上的书香校园,为乌兰察布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已的力量。
撰稿:杨春霞
编辑:陈巧玲
初审:张文明
复审:赵 明
终审:魏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