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读平潭│童年的上攀湖

时事   2024-12-02 21:00   福建  


朗读者/徐娟

作者/林间小泉


上攀湖原来称作上攀洋,湖的东岸是连绵不绝、郁郁葱葱的木麻黄防护林带,湖的西岸是开阔平坦、四季绚烂的田野。童年时的我总喜欢与玩伴爬上家乡的天马山山顶,俯瞰长江澳一望无际的大海、辽阔绵延的沙滩以及翻滚跳跃的浪花,还会惬意地躺在山顶大石头上仰望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山间的微风轻柔地吹在身上,心情格外舒畅。而山脚下,上攀湖宛如玉带缠绕在绿树和庄稼之间,清澈的湖水顺流而下,一路欢快地奔向伯塘村(现名为“国彩村”)入海口,涌入浩瀚无垠的长江澳。

据平潭县志记载,上攀洋连着酒店洋。公元1922年,上攀洋一带群众按原港道清淤填洼,将积水引入剑湖,辟为农田。两岸农人开始春种秋收,一派田园风光。但长年累月淤泥的堆积、流沙的堵塞,洪涝灾害时常发生。上世纪70年代,政府开展整治上攀湖大会战,发动公社社员出工出力,一时间两岸人头攒动、一派繁忙:挖淤泥、抬石头、挑土、打夯……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各种标有“突击队”“战斗队”的红旗迎风飘扬,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革命歌曲。整个劳动场面轰轰烈烈,蔚为壮观。

历时一年工程完工,湖的两旁用石块砌得整整齐齐,水也变得十分清澈。更让人惊叹的是,在东占村湖水出口处建有一座长20多米的5孔条石结构闸门桥。这也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见到的第一座真正的桥,大家一致认为比课本上读到的赵州桥更漂亮、更壮观。这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以至于东占学校好多年小学生毕业集体照,都以这座桥为背景,也算是当年的“网红打卡点”。

这座闸门桥建成之后,闸门平常是关闭着的,上攀湖能够蓄水以灌溉农田,只有到了洪水期才会打开闸门进行泄洪至伯塘入海口。在大潮时节,海水从长江澳径直冲向桥下,上攀湖闸门外的河道水位便会变得颇高。夏天时,这样的湖水对我们来说有着不小的诱惑,那些去木麻黄林耙草的孩子都会无一例外地瞒着父母去游泳。这里就此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水里仿若下饺子一般,全是脱光了衣服的小孩,胆子大的还会把桥当作跳水的平台,做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扑通、扑通”地跳到水里,溅起一朵朵水花。一个个都沉浸其中,乐而忘返,一阵阵嬉笑声、打闹声在木麻黄林上空长久地回荡着。

时不时就会有家长来到湖边将正兴趣盎然的小孩子“拧”回去,当然也就免不了一顿木麻黄枝条的抽打。母亲对付我却有她自己的高招,她会在我脖子上抹上一滴墨水。然而我也有应对的办法,每次游泳后回家,都先到小伙伴家里,偷偷地在同样的位置也抹上墨水。起初倒也能够蒙混过关,后来渐渐地因为墨水颜色和涂抹的位置不同就被识破了。

时光恰似这湖水般悠然地向前流淌而去,一去不复返。如今的上攀湖,夏天已不再有孩子们的喧闹之声了,漫步于湖畔,只能听到从木麻黄林里传来的一阵阵悠扬的蝉鸣声。寂静的湖边,木麻黄垂下那翠绿欲滴的枝条,仿若在深情地凝视着湖面,似乎也在找寻那些年遗落在湖中的欢声笑语。

回想起故乡上空飘荡着那浓郁烟火气息的炊烟,伴随着往昔的欢乐、伴随着那已然远去的母亲的呼唤,心底便涌起一抹让人深深眷恋的温暖。

朗读者:徐娟

平潭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主持人



栏目介绍

《十点读平潭》,听平潭岛上的声音,听海坛儿女的成长故事,周一到周五,平潭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每晚为您播出平潭时报《海坛风》版面上的美文。赏读温暖的小文,可能是名家美文,是海坛游子的乡愁故事,是台湾青年在平潭的打拼体验,或是阿嬷说古的传说……欢迎大家在每晚10点调频FM98.5收听完整版音频,一起聆听岚岛声音......


引用图文版权及免责声明

“平潭广播电视台”所推送文章图片,仅用于分享交流 ,不以盈利为目的,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

END

节目审核:于宙 陈章林
微信编辑:杨嘉颖
责编:宋伟
审核:洪键飞

平潭广播电视台
平潭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