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编外人员,是治理“机关病”的好契机

财富   2024-11-04 22:59   北京  

近日,湖南省委组织部主办的红星网刊文介绍了湖南邵东清退编外用工的情况。文章透露,邵东大力核减编外用工规模,清退编外人员,明确市直单位、乡镇(街道)编外用工分别不超过编制数的10%、15%。累计清退编外用工300余人,节约财政资金2000万元以上。
媒体注意到,近年来,已有多地披露编外人员的清退数据及相关人力成本。如湖南常德市临澧县曾于2023年9月初发布消息称,经过两个月的清理规范,共清退编外用工163人,节约财政资金200万元以上;湖北十堰市委编办2023年4月发文介绍,当地全面摸清市直编外聘用单位涉及67家主管部门、177家单位,锁定编外聘用人员3400人,通过清理规范,比上年同期减少326人,节省财政成本约1500万元……
何谓编外人员?简而言之,就是由政府以各种形式聘用,政府财政负担其薪酬,却缺乏固定编制的工作人员。
这些编外人员一度被称为“临时工”,随着劳动合同法于1995年正式实施,法律上已经没有“正式工”与“临时工”之分,一些政府部门又以“聘用工”“派遣工”的方式签订合同,聘用这些没有编制的人员在岗工作。
我国的编外人员到底有多少?并没有一个权威数据,但是从湖北十堰一个市就有3000多名编外人员的事实来看,这一群体规模庞大,对基层政府的运作和治理也产生了不小影响。
在一些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编外人员?
众所周知,为了控制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规模,国家对编制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限制。部分单位如果自觉工作任务繁重,就会聘用编外人员。
对这些单位来说,聘用编外人员有现实的好处,其聘用通常比正式编制人员更加灵活,而且成本也比较低。在某些情况下,编外人员的存在还能让单位在处理责任问题时有更多弹性,甚至发生问题时可以将责任归咎于编外人员。
而对一个地方来说,如果聘用编外人员的风气日盛,数量不断增多,会产生一系列后果。
一方面,可能因人设事,导致人浮于事,编外人员的存在还会让正式编制内的员工对这些非正式员工产生依赖,从而影响到他们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另一方面,虽然编外人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往往低于正式编制内的人员,但是大量编外人员的支出仍然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另外,编外人员与正式编制内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也会带来公平性等问题。
上述后果,以往一些报道中已有披露。而由此产生的财政压力,从中部一个县清退编外人员可节约财政资金2000万元以上的数据中也可见一斑。
编制管理的严肃性不能漠视,政府部门要把过紧日子的口号落到实处,也必须遏制编外用人的乱象。
遏制编外用人,在基层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先从清理机构开始。从邵东的实践来看,邵东对重复交叉设置、职能发挥不明显的议事协调机构进行了优化调整,议事协调机构由原来的172个减少至20个,精简88.4%。事实证明,这一轮清理既缓解了财政压力,也有利于基层瘦身和提高效率。
清退编外人员是必要的,但其中一些问题也需要注意。首先是不能因为清退了编外人员就降低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和效率;其次,在清退之后,一些单位会不会依仗自身优势,用往下借调等方式,继续维持旧的人事格局,对人浮于事的弊病仍然无动于衷?

更重要的是,还是要对当初出现编外人员的深层原因有所思考。只有牢固树立精兵简政观念,彻底摒弃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机关病”才可能真正杜绝。

来源:南方都市报

乡知乡见
三农领域的参考消息,汇聚“三农”重大政策和权威言论,在这里读懂中国乡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