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化解社会矛盾、修复人际关系的温暖桥梁。今天,我们带着一份特别的喜悦,与大家分享一个历经十年波折,最终通过桑树坪法庭的耐心调解,得以圆满解决的不当得利纠纷案例。
十年前,两位同村的村民,原本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因拆迁补偿款的问题逐渐产生裂痕,进而演变为一场激烈的矛盾冲突。随着双方对补偿数额、分配方式等问题上的分歧日益加深,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互不相让,原本可以通过理性沟通协商解决的争议,却逐渐失控,情绪化的言语和行动不断升级,导致双方关系紧张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至此双方也走上了漫长的诉讼之路,案件几经周折,最终因证据不足、事实认定存在争议,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至桑树坪法庭。
面对这起复杂且敏感的案件,桑树坪法庭办案人员深知,简单的判决或许能一时分清是非,但无法真正解决双方多年的心结。于是,桑树坪法庭庭长决定采取调解的方式,力求在法律的框架内,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调解过程中,桑树坪法庭庭长与双方当事人进行了多次深入沟通,耐心倾听各自的诉求与苦衷。该起纠纷虽然表面上是不当得利纠纷,但背后隐藏的是对彼此信任的缺失。因此,桑树坪法庭庭长着重引导双方回顾往日情谊,寻找共同利益点,重建沟通桥梁。
桑树坪法庭庭长首先与原、被告分别谈话,耐心倾听双方诉求,随后组织原、被告多次进行调解会议,逐步缩小分歧,最终原、被告达成了一致意见。双方不仅就拆迁款的分配达成了和解,更重要的是,他们重新建立了信任,恢复了邻里间的和谐与安宁。
这起发回重审的不当得利纠纷案件,通过桑树坪法庭办案人员的不懈努力,最终以调解的方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它告诉我们,法律不仅仅是解决争端的工具,更是促进社会和谐、修复人际关系的重要力量。在未来的工作中,桑树坪法庭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用法律的温度温暖人心,让每一起案件都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生动实践。
文字:陈苗娟
编辑:程思怡
审核:宁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