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改变
源于这场千里走访
为进一步发挥教育改造攻心治本作用,切实推进监狱“十个转变”的目标要求。10月24日,扎兰屯监狱“融冰行动”回访小组,迎着晚秋的第一缕朝霞,跨越呼伦贝尔境内1000多公里,开启对罪犯的特殊家访。
01
播撒希望之种
2019年,罪犯白某因故意杀人罪被收押到扎兰屯监狱服刑。作为家中唯一男丁,在父母的骄纵下长大,由于疏于管教,导致白某从小性格乖张、自私自利、法律意识淡薄。最后因一时冲动走向犯罪道路。入狱后,监区民警多次对其教育引导,但其仍沉溺在被捕前的肆意妄为中,无法适应监狱的日常改造生活,时常与其他罪犯发生争执。
白某现家中有一位独自生活年逾七旬的老母亲,走路蹒跚,但每日都望着门前那条走过无数次的路,期盼着儿子能够有一天归来。民警们来到白某的家时,详细向白某的母亲介绍了他在监狱中的改造情况,并用镜头记录下白某家中的一切。“阿姨,虽然白某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但每个人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您的支持对他来说非常重要,这可能会成为他改变的动力,也是一颗希望的种子。”
母亲年迈的身体托起这个特殊的家,却依旧不停地在鼓励白某,和民警一起为他的改造之路注入了信心和亲情力量。母亲面对镜头泪眼婆娑的说:“儿子!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家里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只要你愿意改过,我愿意等你回来。”
当白某在屏幕上看到拍摄的视频——那是白某家的日常生活片段,画面中母亲站在家门口,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白某站起身来,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妈对不起,我让您失望了。”他的声音颤抖着,“我一定会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回家,让您过上幸福的日子。”
02
搭建亲情之桥
罪犯王某近日多次拨打家中的电话无人接听,改造表现很不正常。
“最近是外出了?生病了?还是……”为帮助王某安心改造,民警来到了王某的家。这是一座位于小镇边缘的简陋平房,屋内收拾得井井有条,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全家人的合影。在当地司法局的协同下,民警向王某父亲介绍了王某的表现、国家相关政策,并带来了王某给父亲写下的信。信件中,王某表达了对父亲和姐姐的思念、愧疚,希望父亲保重身体,自己在狱中一切都好,接下来会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回家。父亲看到信时,再也控制不住情感,眼泪夺眶而出……。
由于父亲年纪较大不会使用监狱亲情电话,座谈中民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手把手帮助老人办理及使用电话。
民警将照片、视频带回监狱给罪犯王某观看,看到镜头中熟悉的身影、熟悉的环境,得知家中一切安好,他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压抑的情绪在此刻决堤,留下感动和忏悔的眼泪。王某表示:看到家人对他的思念和鼓励,他的内心终于平静下来,重新鼓起了改造的信心和走向新生的勇气。
03
点亮迷途心灯
进入监狱改造已经快10年了,但罪犯李某只见过两次家人,在他服刑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亲情的断联、内心的悔恨、让他变得自暴自弃。不论民警平时怎么苦心引导,多次联系家属效果都不甚理想。
电话行不通,那就当面沟通。于是民警踏上旅途希望通过家访的形式打开李某的心结。来到李某的家,屋内简朴整洁,李某的哥哥姐姐向民警说起李某过去的故事,和他们心中的疑虑。
在了解到他们的顾虑后,民警开始向他们详细讲解监狱现行的各类政策以及李某目前的改造状况。在与家属长时间的沟通中,民警也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
“早点回来,不要胡思乱想了,警官和我们说了,明年的亲情帮教活动让我们参加,到时我们去看你。”在李某看到镜头前哥哥朴素的话语时,他终于卸下了心房,并下定决心一定努力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家庭、监狱、社会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能产生更大的教育磁场。每个迷失的灵魂都需要一束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在这条重生之路上,他们不再孤单,除了家人的默默守护还有监狱与社会的帮助支持,直到他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END-
摄影|安泽朋
撰稿|安泽朋
编辑|袁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