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水果越来越没味了!更严重的是,营养也大不如前了~

健康   2025-02-01 07:36   江苏  

当你穿梭于超市的农产品区,面对琳琅满目的水果、蔬菜和谷物,或许很难想象,在过去70年里,这些看似新鲜健康的食物,营养含量却在悄然下降。

华盛顿大学的气候变化与健康专家克里斯蒂·埃比直言:“我们祖父母吃的东西比我们现在吃的更健康。”这一现象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着诸多科学研究作为支撑。

营养流失:确凿的数据警钟

多项科学研究显示,如今种植的许多水果、蔬菜和谷物,其蛋白质、钙、磷、铁、核黄素和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含量,均低于几十年前。

2024年《食品》杂志(Foods)的一篇科学文献综述,将这种下降描述为“令人担忧”,并视为“对子孙后代健康的最大挑战”

早在2004年12月,《美国营养学院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就发表了一项大规模研究。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比美国农业部1950年和1999年公布的营养数据,详细记录了43种园艺作物中13种营养成分的变化。

结果显示,这些未经加工的水果和蔬菜,蛋白质、钙、磷等含量下降,而这些营养对于骨骼牙齿构建、神经功能维持至关重要。铁含量下降影响氧气输送,核黄素含量降低影响脂肪和药物代谢,维生素C水平降低则不利于组织生长修复和免疫功能。其中,蛋白质下降幅度达6%,核黄素下降38%。西兰花、羽衣甘蓝和芥菜的钙含量,瑞士甜菜、黄瓜的铁含量,芦笋、羽衣甘蓝等的维生素C含量,都有显著减少。

此后,更多研究不断证实这一趋势。2022年1月《食品》杂志研究发现,1980年至2010年间,澳大利亚种植的部分蔬菜铁含量明显下降,甜玉米、红皮土豆等铁含量下降30%-50%

2020年《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研究表明,1955年至2016年间,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下降23%,锰、铁、锌和镁等含量也显著减少。


背后黑手:现代农业与环境因素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造成营养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追求更高的作物产量,农民采用灌溉、施肥和收割等方法,却破坏了土壤健康。这些方式扰乱了植物与土壤真菌之间的重要相互作用

植物与关键真菌存在共生关系,真菌如同植物根系的延伸,能增强植物从土壤中获取营养和水分的能力。但高产农业消耗了土壤,损害了这种共生关系,导致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减少。

同时,产量提高意味着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要分布在更多作物上,营养成分被稀释。而且农民按作物重量获得报酬,这促使他们更注重产量而非营养。

大气中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也在削弱食物的营养价值。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来生长,但当小麦、水稻等作物暴露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中时,会产生更多以碳为基础的化合物,导致碳水化合物含量升高。同时,作物吸收水分减少,从土壤中吸收的微量营养素也随之减少。

连锁反应:从植物到动物制品

营养流失不仅影响植物性食物,对肉食者也有连锁反应。

牛、猪、山羊和羔羊食用的草和谷物营养减少,使得肉类和其他动物制品的营养也不如从前。

例如来自再生农场的菠菜,其酚类化合物含量约为普通超市所售菠菜样本的四倍,而普通农场的营养流失问题,间接影响了以此为食的动物及其制品

潜在威胁:健康与风味的双重隐忧

水果、蔬菜和全谷物虽仍是健康食物,但营养下降趋势如果持续,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出现营养素缺乏的情况,或难以通过营养预防慢性疾病。

小麦和水稻占全球消耗热量的30%以上,饮食严重依赖这些谷物的低收入人群,可能受到蛋白质、B族维生素和微量营养素摄入量减少的影响,甚至引发缺铁性贫血等营养缺乏疾病。

1. 健康防线的悄然崩塌

现代农产品营养流失最直接的危害,便是对人体健康防线的侵蚀。蛋白质、钙、磷、铁、核黄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身体正常运转的关键要素。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重要物质,对于身体的生长、修复和免疫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
是构建强壮骨骼和牙齿的基石,一旦缺乏,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佝偻病,成年人则易患上骨质疏松症,骨骼变得脆弱易碎,轻微的碰撞都可能引发骨折。
元素负责在全身输送氧气,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使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免疫力下降,工作和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核黄素参与脂肪和药物的代谢,其缺乏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引发口腔溃疡、口角炎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维生素C对身体各种组织的生长和修复以及免疫功能起着关键作用,缺乏维生素C会削弱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受到感冒、流感等疾病的侵袭,伤口愈合也会变得缓慢。
随着现代农产品中这些营养成分含量的不断下降,人们即使遵循健康饮食原则,大量食用水果、蔬菜和谷物,也难以获取足够的营养,健康防线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崩塌,慢性疾病的风险随之增加。


2. 慢性疾病风险的暗流涌动

营养流失使得食物作为预防药物的价值大打折扣,慢性疾病的风险如同暗流般在人群中涌动。

许多研究表明,长期摄入营养不足的食物,会导致身体内部环境失衡,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例如,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也与营养流失密切相关。
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于维持血管的弹性和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当这些营养物质缺乏时,血管壁可能会变得脆弱,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冠心病、中风等严重心血管疾病。
外,营养流失还可能导致肥胖问题。虽然现代农产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可能因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等因素而有所增加,但其他营养成分的缺失使得食物的营养结构失衡。
人们在摄入过多低营养密度的食物后,容易产生饥饿感,从而摄入更多热量,导致体重增加,肥胖又进一步加剧了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3. 弱势群体的沉重负担

营养流失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尤为沉重。在全球范围内,许多低收入人群主要依赖小麦、水稻等谷物作为主食。由于这些谷物的营养成分不断下降,他们面临着严重的营养缺乏问题。

女性和女孩在生理期、孕期和哺乳期对营养的需求更高,缺铁性贫血在这一群体中尤为普遍。长期的营养缺乏不仅影响她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对胎儿的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导致新生儿体重过低、智力发育迟缓等问题。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营养的需求更为迫切。
营养流失可能使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大脑的发育导致身高增长缓慢、学习能力下降等问题,甚至可能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
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身体机能就处于衰退状态,营养流失使得他们更容易患上各种慢性疾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此外,营养成分较少的食物,可能还缺少另一个重要属性——风味。营养与风味之间存在一定关联,营养流失或许也在悄然改变着食物的口感和味道。
个人应对之策:多样饮食与膳食补充剂

鉴于目前全球变化趋势,农产品营养水平短期内难以提高。

据2017年《环境健康展望》杂志研究预测,到2050年,土豆、水稻、小麦和大麦的蛋白质含量可能再下降6%-14%,部分国家饮食中的蛋白质可能损失超5%。

对于大多数而言,最健康的做法是继续食用各种农产品。虽然营养密度下降很多,但通过食用各种不同颜色的水果和蔬菜,仍是满足营养需求的首要选择。

就目前食物营养流失的情况而言,通过日常饮食无法获得充足的营养补充,食用膳食补充剂就成为现在保证营养充足的无奈之举!

👉为什么山姆超市这么火?资深营养师的体验与思考,答案很简单~
👉炎症饮食与中风密切相关!这5种「促炎食物」,一定要少吃~

👉震惊!6 篇文章同时被处理并删除~

生命科学与营养
把健康带进每一个家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