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与产业发展齐飞
社会和谐与经济繁荣并进
近年来,铁山港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因地制宜、创建特色,同心协力助推共建共享“五个家园”,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引领,统筹推进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了新突破,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崭新篇章。
铁山港区教育系统举行民族团结歌咏比赛。(铁山港区教育局供图)
强化文化赋能 推动精神家园向上而荣
今年农历“三月三”,一场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系列活动在铁山港区开展。活动以广西山歌拉开序幕,欢快的旋律中,巡游队伍开始“走村串户”,赶起了热闹的歌圩。竹竿舞、背篓绣球、板鞋竞速、旱地龙舟……一项项民族特色趣味体育竞技轮番上演,精彩纷呈。而自制五色糯米饭、鸡屎藤糖水、红鸡蛋等地道民族美食,更是让参与者大饱口福,共享佳节欢乐。
“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殷切嘱托。铁山港区积极响应,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为纽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全民参与“舞动竹竿 传承文化”活动。周芳如 摄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娃娃抓起。铁山港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打造系列文化阵地和文化长廊,通过开学第一课和系列主题班课,生动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将党史、中华民族文化史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引导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让民族团结的理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铁山港区注重就地取材,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成功打造了白龙珍珠古城南珠文化基地、赤江陶文化传承示范教育基地、南康镇扫管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示范点位,有效利用“南珠文化”“赤江陶文化”“红色文化”等地方文化“活教材”,有形、有感、有效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些示范点位累计接待参观者近10万人次。
此外,铁山港区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和文化下乡活动,结合广西“三月三”、端午节等传统节庆,举办了一系列民族团结主题宣传活动;相继举行“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演出及大型原创古装粤剧《珠还合浦》进乡村演出活动。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开展非遗项目“卖鸡调”地方戏曲、赤江陶艺、南珠文化等特色品牌进乡村演出暨传承培训活动等超百场(次),覆盖全区群众超30万人(次)。这些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各类平台载体,全面展示了铁山港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培育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厚滋养。
做强富民产业 共筑幸福家园向海而生
“五彩糯米饭、抛绣球、跳竹板舞……今年的‘三月三’公司活动真是热闹非凡!”广西北港新材料公司的苗族职工吴团宜在参与活动时感慨万千,“作为企业的一分子,我深切感受到了公司对少数民族职工的关怀与认同。”
“我的名字中有个‘冶’字,正如我热爱的冶炼工作一样。”来自新疆的“北海工匠”陶冶,是北港新材料公司二炼钢厂生产技术科科长兼AOD冶炼车间主任,他动情地分享道,“在这里,各民族亲如一家,这份归属感让我对北港新材料不离不弃。”八年来,陶冶扎根铁山港区,不仅技艺精湛,更乐于传道授业,将冶炼技能和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一代,用实际行动在生产线上播撒着民族团结的种子。
北港新材料“三月三”主题活动
北港新材料公司现有少数民族职工556人,占总职工人数的13.3%。公司为来自五湖四海的职工构建了一个温馨融洽的精神家园,汉、壮、瑶、苗、侗等16个民族的职工在这里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谱写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和谐乐章,成为铁山港区民族团结与产业振兴的典范。
发展是巩固民族团结的“金钥匙”。铁山港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为抓手,将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工作紧密结合,坚定不移地推进“向海图强,工业强区”战略,持续推动绿色化工、金属新材料、高端纸业、硅基新材料、新能源和生态铝、海工装备等“5+2”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实现了产业富民与民族团结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更不断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根基,激发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3年,铁山港区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4.5亿元,增长9%,增速排名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459.9亿元,增长11.5%;再次上榜“中国工业百强区”,位列第82位,排名较上一年度上升14位。在广西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考核中,铁山港区被评为县域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的县(市、区)。
稳定增收是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2023年,铁山港区统筹安排乡村振兴衔接资金7624万元,其中4500余万元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和建设配套设施;发放以奖代补资金超700万元,激励1855户脱贫群众发展“3+2”特色产业。同时,铁山港区通过引导园区企业吸纳就业、鼓励跨省务工、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促进3779名脱贫人口稳岗就业。2023年,铁山港区实现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1.8万元,增长12.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增4.2%和7.4%,共同谱写了向海而生、共筑幸福家园的新篇章。
突出融合并进 和谐、美丽、平安家园向实而行
走进南康镇滨海社区,一幅幅生动和谐的画卷徐徐展开:新房子错落有致,村道四通八达且干净整洁,道路旁民族团结的标识随处可见。滨海社区民族团结文化馆、同心文化广场、同心文化长廊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共享欢乐时光……
滨海社区是铁山港区少数民族聚居村社区,居住着壮族、苗族、毛南族、瑶族、京族、回族、黎族、水族、仫佬族、侗族等的10个少数民族820名群众,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广西东兰县的壮族水库移民,占社区总人数17%。
组织开展民族特色趣味体育竞技。周芳如 摄
为了帮助这些移民群众“搬得出、能融入、稳得住、能致富”,滨海社区的党员干部根据各族群众在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聚焦发展第一要务,不断改善移民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东兰水库移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通过开展种养技术培训、提供优惠政策、落实“结对帮扶”机制以及组建志愿服务队等一系列措施,滨海社区成功帮助各族群众尽快融入铁山港区各民族大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同时,社区还建立健全了维稳机制,确保及时有效化解矛盾隐患,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现在的日子真好呀,感谢党!感谢政府!”滨海社区居民韦一在谈及如今的生活时,笑得合不拢嘴。他感慨地说:“逢年过节,镇上、社区都会想到我们,我们感到很幸福。”在滨海社区,各民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同奋斗、共发展,幸福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滨海社区已经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称号。
近年来,铁山港区持续推进“小社区·大团结”社区互嵌共融品牌建设,丰富各村(社区)活动,引导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和民族联谊等群众性交流交往活动,让各族群众在铁山港区来得了、住得下、融得入,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不断攀升。目前,铁山港区成功打造了滨海社区、秋风塘村委等一批民族团结示范点。
在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同时,铁山港区巧妙利用“文旅融合”的策略,谱写民族团结共繁荣“协奏曲”。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该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旅游和农业、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特色农业发展,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先后策划“南珠时光隧道游”“滨海休闲游”“历史文化游”“南康特色农业体验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学习、观光打卡,有效帮助各族群众致富增收。
铁山港区“深耕”民族团结“沃土”,同心共建平安家园。该区坚持把民族事务治理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创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和优质的营商服务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打造品牌、强化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多措并举,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铁法红石榴”工作品牌,畅通群众司法咨询渠道、完善送法上门服务、帮助困难群众依法维权,并建成多个“一站式”综合服务场所,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司法救助、司法便民服务740件795次,“一站式”服务群众700余人次;深化法治宣传,常态化开展“法治教育”活动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宣传超百次,覆盖各族群众近万人次,有力推动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建设;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打造“56”号政务服务便民窗口,实现“一站式”“一体化”便民服务,今年以来,累计为各族群众提供咨询指导服务2153人次,提供帮办、代办服务项目101项;全区依托区综治中心,推动“线上+线下”“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络建设,实现社会网格化治理格局的全覆盖。
今年以来,全区共排查矛盾纠纷404起,化解401起,化解率99.26%。2023年铁山港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居自治区111个县(市、区)第一方阵、北海市第一,2021年、2023年连续两届获评“平安广西建设活动先进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