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企业法人单位1万个,比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时(2018年末)的1.3万个,下降23.1%;从业人员277.2万人,比2018年末的347.3万人,减少70.1万人,下降20.2%。五年间,煤炭采选业从业者为何下降70万?
下降
我国煤矿现代化水平提升
“人海”战术已成过去式
大型现代化煤矿
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矿区
过去,我国煤炭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全国煤矿数量最高峰时有6.5万处左右,1994年底全国煤炭系统约有700多万人。2013年末,煤炭采选业从业者仍保持600万人以上。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煤炭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其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时代赋予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创新的驱动下,煤炭行业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推进现代化煤矿建设、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布局,如今我国煤炭产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兴起,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煤炭劳动用工人数降低。
以往年产几百万吨的煤矿需要上万人,而如今年产千万吨的煤矿只需千余人。例如,皖北煤电麻地梁煤矿核定产能1000万吨/年,用工人数为1035人;陕西小保当矿业公司核定产能3300万吨,用工人数仅为2000人左右。
陕西小保当矿业公司
目前,这样的大型现代化煤矿不在少数,已成为我国煤炭生产主体。截至目前,我国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5处,核定产能14.7亿吨/年;12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煤矿产能占全国的8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
“百万煤炭大军”分流安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核定生产能力3400万吨/年的国能准能黑岱沟露天煤矿
201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后,煤炭行业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关闭推出落后煤矿。
2018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时,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企业法人单位已由2013年末的1.9万个下降到1.3万个,从业人员下降到347.3万人。
近年来,煤炭行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关闭退出煤矿5600处左右、产能10亿吨/年以上,分流安置职工100万人左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煤炭市场由严重供大于求向供需动态平衡转变。
当前,全国煤矿数量已由最多时的6.5万处下降到4200余处,生产煤矿平均单井规模提升到170万吨/年,年产30万吨及以下小型煤矿占全国比重下降至1%以下。
在化解过程产能的同时,我国积极释放煤炭先进产能。2023年的全国原煤产量为47.1亿吨,比2018年全国原煤产量36.8亿吨提升了10.3亿吨,原煤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同时,对煤炭开发布局进行深度调整,不断向西部转移,煤炭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晋陕蒙新四省区原煤产量由2014年的26.2亿吨增加到2023年的38.3亿吨。
煤矿智能化建设步伐加快
减人增安提效成果显著
煤矿智能化建设
晋能控股塔山煤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
从《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到《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政策,各产煤省市也纷纷出台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和细化配套支持政策,鼓励支持我国煤矿加快开展智能化建设。
随着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发展、纵深推进,一批技术先进、引领性强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建成,实现了减人增安提效的显著成效。
例如,神东榆家梁煤矿应用智能化开采技术以来,生产班单班作业人数由11人减少为4人,综采队总人数由78人减少为48人,吨煤工效从127.5吨/工提高到187.5吨/工;淮河能源西部煤电集团色连二矿智能化掘进工作面由12人减少到6人,掘进综合单进由350米/月提升至700米/月,工效提升100%。
淮河能源西部煤电集团色连二矿远程操作采煤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全国已建成1642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有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达859处,1.7万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2016年至2022年3月,全国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减少了共计37万人。2024年末,智能化产能在煤炭总产能中的占比实现跨越式增长,突破了50%。
前不久召开的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指出,2025年,我国将有序核准建设一批智能化水平高、安全有保障的大型现代化煤矿,继续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全年煤炭产量力争达到48亿吨左右,大型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的煤矿智能化水平将持续提升,煤炭采选业从业者也将随之继续下降。
而不应忽视的是,随着煤矿智能化的推进,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煤炭企业应着力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夯实煤炭工业人才根基。
·END·
撰文 | 本刊记者 邵冰锋
《中国煤炭工业》杂志秉承“为行业代言,为矿工立命”的办刊宗旨,矢志为煤炭行业打造最具“权威性、思想性、指导性”高端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