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9:00】马光辉/樊春海/顾臻 Cell Biomaterials-WeeChem微观化联合讲座

学术   2024-11-22 00:02   上海  





物质科学

Physical science

恰逢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成立50周年之际,我们很高兴地与大家分享我们已经正式推出一本新刊——Cell Biomaterials,第一期将于2025年初上线,现已开放投稿!作为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旗舰期刊Cell,ChemMatter等的姊妹刊,Cell Biomaterials将重点关注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11月22日晚19:00,Cell Biomaterials联合WeeChem微观化为大家带来首场线上讲座,邀请到来自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马光辉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的樊春海院士以及浙江大学的顾臻教授共同探讨生物技术在化学材料等多方面领域的应用。


同时,Cell Biomaterials期刊主编Dr. Monika Golda-CepaChem资深编辑(Matter/Cell Biomaterials顾问编辑)Dr. Jiqing Sun孙吉庆博士也将与大家线上相见,欢迎大家报名参会!



演讲嘉宾及报告主题


马光辉 院士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个人简介:

马光辉,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Fellow,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研究方向为均一生物微球和微囊的制备及其在医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用于生化分离、药物载体、免疫佐剂(疫苗递送系统)、细胞培养微载体、酶固定化载体等创新产品。在Nature, Nat. Mater., Sci. Transl. Med., Nat. Nanotechnol., Nat. Biomed. Eng., Sci. Adv., Nat. Commun., JACS, Adv.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2部,撰写学术书章节20余篇;中国发明专利授权81项,国际专利授权11项,专利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外500多家单位得到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报告主题:

可变构颗粒材料的设计制备和疫苗递送应用

报告摘要:

亚单位抗原(病毒样颗粒VLP、蛋白、多肽等)的疫苗安全性好,但却存在着疫苗稳定性差、免疫原性弱的难题。我们提出仿生颗粒的思路,用颗粒模仿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特征,作为合成疫苗的“底盘”,与不同的抗原(部件)组装,构建合成疫苗,发现了颗粒增强细胞免疫的多重机制。


近年来,我们进一步提出变形性和变构型底盘的策略,应用于注射疫苗增效以及滴鼻和吸入等粘膜免疫递送增效,获得了新的突破。例如,设计Pickering乳液(柔性颗粒化乳液)作为底盘,模仿病原体的粗糙表面、变形性、表面抗原的流动性,在其表面组装抗原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利用其变形性,用于重组抗原的黏膜递送,抗原穿过黏膜的效率大幅度提高,黏膜免疫效果优于传统减毒疫苗。设计纳-微结构结合的颗粒作为底盘,微米级颗粒实现了疫苗的肺泡部位的高效沉积,微米颗粒在肺泡发生降解,释放出来的纳米疫苗进一步强化了肺泡部位的抗原摄取和加工提呈,获得了优于已有纳米吸入疫苗和注射疫苗的免疫效果


樊春海 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

个人简介:

樊春海,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院长、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转化医学科学中心唐仲英首席科学家。兼任美国化学会JACS-Au副主编,Angewandte Chemie,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ACS Nano,Cell Biomaterials等十余份国际知名杂志编委,ChemPlusChem编委会共同主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电化学学会(ISE)、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院(AIMBE)、中国化学会(CCS)和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会士,已发表国际学术论文700余篇,引用约8万次,自2014年起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报告主题:

框架核酸分子机器

报告摘要:

生物传感是利用生物特异性识别过程来实现生物检测的分析方法。生物传感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然而人工的生物传感器件在识别能力、灵敏度、特异性等各方面都远远逊色于生物体内的天然传感器(“分子机器”)。这就促使我们向生物体学习,用“多元、多功能、协同”的理念构建类似于“分子机器”的生物检测器件。DNA纳米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则为构筑这样的分子机器提供了新的可能。DNA纳米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前沿交叉领域,旨在利用DNA分子卓越的自组装和识别能力,将其作为一种纳米材料实现精确的自底向上(bottom-up)的纳米构筑,从而设计各种功能纳米结构。利用自然界赋予DNA分子的自我识别和精确组装能力可以从底向上组装出各种均一性好、结构精巧和功能可设计的框架核酸(Framework Nucleic Acids, FNA)结构。相对于通常的无机纳米结构而言,这些框架核酸不仅制备简单、结构可控,而且易于实现精确的生物功能化,尤其是再与无机纳米粒子结合起来的话,就可能实现常规纳米技术难以完成的复杂功能。本报告中将介绍我们实验室在利用框架核酸开展分子机器方面的工作。


顾臻 教授

浙江大学

个人简介:

顾臻,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药学院院长,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先进递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9年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会士;2021年当选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IAMBE)会士。

报告主题:

生理响应性药物递释系统

报告摘要:

Spurred by recent advances in materialschemistry, molecular pharmaceutics and nanobiotechnology, stimuli-responsive“smart” systems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precisely delivering drugs in dose-,spatial- and temporal-controlled manners. In this talk, I will discuss ourongoing efforts in developing physiological signal-triggered bioinspired drugdelivery systems. I will first present the glucose-responsive synthetic systemsfor biomimetic delivery of insulin for diabetes treatment. Development of smartinsulin patches will be emphasized. I will further discuss the local andtargeted delivery of immunomodulatory therapeutics for enhanced cancer therapy.Our latest studies utilizing platelets, cell conjugates and sprayed gels fordelivery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will be specifically introduced.




科研云

线上直播/精品课程


资讯追踪/期刊速递/科研工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跳转直播

科研云
学术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