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没?微信群里很少说话,但又没退群的人,往往都是这几种人

2024-11-01 02:15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微信群里很少说话





网络是一个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无所不有,但是完全属于你的东西,却少得可怜。当你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在任何群体里,一开口就能得到点赞。毕竟,人生的高度,撑起了社交的“厚度”。当你处于低谷的时候,只能默默无闻。你要是开口说话,反而自讨没趣。因为你没有鹤立鸡群的本事,很快会被人流淹没。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活得通透的人,已经看淡了圈子,又碍于面子或者是出于“有备无患”的考虑,没有退出圈子。


01
往往都是这几种人

在中国,大部分人以为: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高低,与是否有“人缘”关系密切。微信作为现代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是现实社交关系的延伸。一个人的人缘好坏,在微信群中体现最直白,同样一句话,人缘好在群里能一呼百应,人缘不好其他人则不予理睬。

相比传统的短信群发功能,微信群提供了多对多讨论的空间,通过这样的交流方式,

一群有着工作交集或者共同爱好的人可以很方便的聚在一起。真是因为微信群的便捷,

大家多了一个“一言不合就建群”的习惯,外出旅行互相拍了照片想要共享建个群;刷剧吐槽聊八卦,邀上好友,建个群;一起分享生活好物,建个群……于是乎,我们总被莫名其妙被拉进各色群里。

微信群确实能体现一个人的社交辐射圈,这很重要,但在使用过程中,有些微信群却又让人又爱又恨,有的微信群一会工夫就有几百条消息,大家聊得火热,让你不得不设置免打扰模式;有的微信群,已经沉到了消息列表的底部,上条消息还是几个月前,让你觉得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你会发现,很多群不论里面是热闹还是冷清,好像有一部分人,总是默默潜水,很少冒泡,不管是@全体成员还是抢红包,这类人始终不会出现。那些既不互动,又不退群的人,

都是什么样的心态呢?

网上曾看到过一个话题:

该不该为了合群而改变自己?评论区里,有一条网友的评论非常扎心:为了合群,我总是逼自己参与到其他人的聊天中,连笑都要把握时机和节奏。其实,现实生活里,很多人都和这位网友一样,费尽心思讨好别人,委屈求全。为了认识和维系某些关系,在朋友圈小心翼翼地窥伺,在留言区急不可耐地点赞,生怕慢了一步显得不那么合群。

除此之外,为了增加自己的群体式的认同感,总想抱团取暖,于是加入各种各样的微信群,自以为表面合群,内心就不会孤单,可是进群之后却发现根本插入不了话题。

自媒体人王大纯曾分享过自己去中关村创业街参加朋友的新书发布会时的尴尬,现场有很多当下比较火的作者去当嘉宾,虽然自己经常在朋友圈给他们点赞,也在某些群里经常看到他们发言,可是作为一个小透明,她在一旁却发现跟别人根本没得聊。互动环节时,想到别人都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者了,而自己还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所以最后她干脆连自我介绍都没做。

很多时候我们总希望多进入一些微信群就能多一些人脉和资源,可是人脉不是靠同在一个群里就能得到的,毕竟百人大群,有些像人来人往的广场,路过的人虽然多,彼此都是陌生人,偶尔遇到个熟悉的朋友,一般也不太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几百号人聊私房话。所以最终进群的结局就是在里面默不作声,毫无存在感,但是想到群里可能有自己潜在的人脉资源却又舍不得退出。

什么叫做人脉?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想认识你。现实社会中,但凡有拓展、经营人脉思维的,都是把社交当作投资,希望通过社交,认识一些“有用的朋友”。然而,交情是两造的,你想结交有用的朋友,前提是你自己在对方眼里也必须是个“有用的人”。

合群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合什么样的群。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和同频的人相处,而不是强行融入一个圈子,然后缩在角落里默默窥探,时刻准确找准突破口切入。一个人能拥有怎样的人脉资源,取决于ta自身的地位、财富、学识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实力。通过社交来拓展人脉,是一厢情愿的如意算盘,线下如此,线上也一样。

贾平凹说,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真正的朋友,从来不是因为你的讨好和刻意,才将你纳入交往名单。这世界上的每一类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圈子。如果各自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一样,又何必刻意为了融入而融入呢?

在当今社会,微信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信群作为微信的一个重要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社交平台。然而,在微信群里,总有一些人很少说话,又不退群。这些人往往是以下几类人。

一、冷眼旁观的观察者
这类人喜欢静静地观察群内的动态,他们可能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其他原因,很少在群里发言。他们觉得与群里的其他成员没有共同话题,或者觉得在群里发言会打扰到别人。这种情况下,他们虽然很少说话,但仍然保持在群里,以便随时关注大家的动态。
他们通过某个群体,洞察社会现象,寻找发展机遇。一旦遇到可能有用的人,就马上转入私聊。他们交友有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从千千万万的人群里,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人。那些趋炎附势、吃吃喝喝的人,慢慢疏远。从这个角度来说,做一个旁观者,很有必要。
二、少管闲事的独善其身者
这类人懂得“少管闲事”的道理,他们认为保持安静,闲事就会减少,并且还能摆脱掉当下的闲事。比如说,有人在诽谤你,你不回应。隔几天,诽谤你的人,自然就很无趣了,诽谤的话,也消失了。他们懂得,“沉默”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就是用“无声”来告诉别人——此事,不了了之;此事,我不再插手。
三、习惯孤独的自力更生者
这类人习惯孤独,他们认为一切靠自己,不想求人。他们认为要改变命运,第一件事就是“提升修养”,而不是到处哭穷,寻找可以拉你一把的人。他们相信人生实苦,但是你不能等谁来安排,而是自己去奋斗。无论结果如何,你受过的伤,吃过的苦,都会变成一笔财富。
四、自得其乐的低调生活者
这类人自己的生活很好,又不想被别人打扰。他们认为,自己开心就好,不习惯被人打扰。当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态度,就会真正做好自己。他们选择用沉默代替聊天,他们不是不喜欢在群里聊天,而是深知世事无常,人生充满不定性。所以,他们才把时间花在不停地更新自己的能力上,让自己有能力掌控人生,让人生拥有无限可能。
五、懂得取舍的智者
这类人懂得取舍,他们知道微信群里的聊天都是隔着屏幕的,看不到彼此的表情,很容易因为一个表情或一个标点符号,而产生误解。同时,他们也担心自己发出去的信息,会打扰到别人;更担心说错话,会让他人尴尬,让彼此陷入尴尬的境地。所以,他们选择用沉默代替聊天。
六、享受独处的内省者
这类人享受独处,他们认为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他们更向往独处,因为世事冗杂,和自己相处时,总能放下浮躁,静下心来了解自己,并从中找回内在力量。
七、提升自己的学习者
这类人把时间花在不停地更新自己的能力上,他们深知世事无常,人生充满不定性。他们并不是不喜欢在群里聊天,而是认为谁都无法跑赢时间,但却可以高效利用时间自我提升。他们为了遇到更美好的自己,而努力精准提升中。

物以类聚,人以微信群分,一个生命力超强的微信群,多是由共同兴趣爱好组成的群体,如果你发现有些群你实在融入不进去,又或者无用消息太多,大可不必理会。生活无常,精力有限,别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耗费太多的心思。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要因为他们很少说话就对他们产生偏见。在微信群里,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包容,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交环境。

当微信群里,有人为了得到安慰,而诉说自己的苦楚和困惑时,总有自以为是的人出来指手画脚,而闹了很多不愉快。当深夜的钟声已响起,还有人不停地往群里发消息,影响别人休息。这些人总是把微信群当做展现自己的舞台,而叨扰到群里的其他成员。

作家小敏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她和一个朋友在同一个微信群里,但这个朋友常常不分时间段,不管她忙不忙,就在微信群里各种艾特她出来聊天。不仅如此,朋友经常会在群里让她推荐靠谱的英语学习班,以及好用的化妆品、运动器材多的健身房等等问题。每一次,她都会很耐心地回答朋友的问题。但有一次,朋友竟公然在群里问她新买的房子的房价。以至于,群里很多不知道她已经买房子的朋友,都跑过来问她什么时候买的房等等问题。

本来,什么时候买房子,房子买多少钱,是她的个人隐私,却被这位朋友在没有经过她同意的情况下,在微信群里透露了出来。生活中,这样的人其实不在少数。他们在群里聊天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顾及自己一时的分享欲。和这样的人在一个群里聊天,时常会有被冒犯的不快。《鬼谷子·本经符》里有句话说:“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话说多了,难免会有引起不必要麻烦的时候。走着走着,才发现一个有分寸感的人,极少会在群里聊天。在他们眼里,微信群里的聊天都是隔着屏幕的,看不到彼此的表情,很容易因为一个表情或一个标点符号,而产生误解。同时,他们也担心自己发出去的信息,会打扰到别人;更担忧说错话,会让他人尴尬,让彼此陷入尴尬的境地。

很少说话的人或许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或许在群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存在为微信群增添了多样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交世界。让我们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这些沉默的群友,共同营造一个和谐、
友善的社交环境。

数字化转型行家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