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踏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
75年,弹指一挥间,75年,沧海桑田。几代人的艰苦卓绝,几代人的拼搏奋斗,换来了今天如花似锦的生活。从9月11日开始,本报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全面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咸阳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大变化和咸阳人民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心路历程,和读者一起回顾感悟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共和国好。美好的生活是勤劳双手创造的,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去创造,让我们赓续红色基因,不负时代重托,创造属于我们新的辉煌。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
时光的年轮刻下奋斗的足迹,历史的巨手翻开时代的新篇。
75载风雨兼程,75载春华秋实。咸阳一代代人民团结一心、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咸阳经济社会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全市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1.07亿元到1994年首次迈上100亿元,再到2010年跃上1000亿元的台阶,截至2023年底,达到2878.26亿元。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998年的180.5亿元到2009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38.8亿元,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45.1亿元。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49年的0.52亿元到2023年的1319.19亿元。
……
历史,总会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时间,总会在点滴之中记录下精彩的瞬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面改革扎实推进,社会文化事业成绩斐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福祉明显增进,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卷上增添了一抹抹亮丽的色彩。
初秋的咸阳,放眼望去,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机器轰鸣的车间,正在建设的工地,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蓬勃发展的产业基地……处处演奏着砥砺奋进的最强音。
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咸阳,只有简陋的纺纱、轧花、榨油、酒精灯几家小厂,工业产品品种和产量少,年产值不到2000万元形成鲜明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咸阳工业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应运而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45.1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
这份数据,凝结着全市人民的满腔激情和辛勤付出,是全市上下始于心、践于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上生日礼物。
陕西福蔻光学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
“突出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扩大内需,加快厚积经济增长新动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激发高质量发展内在活力”。
近年来,咸阳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为总抓手总牵引,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高质量项目论英雄。坚持主要领导亲自部署、调查研究、谋划推进,严格落实项目包抓责任,完善项目“晒比评”机制,力促高质量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今年上半年,全市开工项目724个,总投资1133.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79.5亿元。487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80.84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60.50%。
项目是支撑,招商是关键。咸阳全面升级招商理念、招商路径和招商策略,强化领导带头叩门招商,积极策划主题招商,深化政企联动协同招商,扎实开展以商招商。今年1至6月,全市共引进合同项目370个,合同引进资金571.99亿元,投资活力持续迸发。
留住“金凤凰”,需要栽好“梧桐树”。咸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市级领导包抓联系责任制和常态化遍访“五上”企业工作机制,打造“咸阳商机全天候营业,项目对接24小时在线”品牌,用最好的政策、最强的资源和最优的服务培育出“梧桐树”,引来众多企业共谋合作新空间。
与此同时,加大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着力打通对外贸易通道,用好中欧班列长安号资源,推动出口额实现新增长,让更多咸阳产品销往海外市场,实现对外贸易增速加快和质量提升。
沃野遍锦绣,景色美如画。
初秋时节,行走在咸阳的乡村,映入眼帘的是挂满枝头的苹果、饱满圆润的葡萄,一条条宽阔整洁的道路、一处处设施齐全的民居、一个个现代化科技感十足的农业产业园……广袤的咸阳处处涌动着蓬勃向上的乡村生活气息,乡村产业生机勃勃,环境优美宜居,农民收入持续提高,一幅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咸阳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农村经济结构实现了较大调整,非农产业发展迅猛,出现了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工作机制,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建管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5.25万亩,改造提升6.7万亩,粮食面积、产量分别达到519.6万亩和182.3万吨。
一大批粮果畜菜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稳健发展,“一村一品”已具规模。
围绕粮食、苹果、蔬菜、生猪、乳制品、肉牛肉羊、家禽、茯茶8个农业特色产业,以“链长”责任制为抓手,聚焦“主导产业建链、加工流通延链、科技创新补链、集群园区壮链、融合发展优链”,全力打造绿色农业全产业链。
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上升,牧业、服务业稳步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马栏红”苹果、茯茶等农业特色产品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走出咸阳。
休闲农业精品工程加快实施。拓展丰富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特色乡宿、研学科普等新业态,推介发布各类休闲农业精品线路10余条,旬邑县庄头村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礼泉县成功入围全国休闲农业典型案例。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着力推动人居环境“一片美”到和美乡村“全域美”的蜕变。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扎实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努力营造干净整洁、文明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大力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工程,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3家、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礼泉县、兴平市成功创建省级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兴平市金鹏农业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加快实施集体经济“消薄培强”工程,全市年收益50万元以上富裕村68个。
……
如今,咸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群众生活富裕富足,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乡村新画卷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徐徐铺展。
观大势,谋全局,闯新路。
在发展的进程中,咸阳始终紧抓机遇,坚持创新引领,积极参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加快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奋进、行稳致远。
出台《关于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及秦创原三年行动计划、政策包等文件,以及《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决定》,聚焦“九个先行”,明确思路方向,形成强劲创新驱动动力源。
同时,制定出台了《咸阳市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4年)》,推动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科技企业三张培育清单,用心用情擘画科技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蓝图。
在西部地级市中,率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地方立法,以法治建设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
加强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项目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13个县市区挂牌成立秦创原创促中心和空天动力陕西重点实验室测试中心、强电磁脉冲检测及防护综合实验室等重大研发平台落地。
建设先行区,科技是支撑,人才是关键。
近年来,咸阳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大使、科技特派员作用,促进高校创新端与咸阳产业端深度融合,助推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做实见效。
目前,已形成由科技经纪人、科技顾问、科技大使、科技特派员共同组成的“四支队伍”,规模3000余人,对全市科创生态营造产生了积极作用。
在创新之路上,咸阳破茧成蝶,持续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
7月18日,秦都区丽彩万达广场的夏日市集人气爆棚,节假日抽奖福利多多,联合第三方企业“满减”活动诚意十足……商品持续畅销,消费氛围浓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咸阳商业打破了国营独家经营的封闭模式,商业发展格局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市场商品丰富多彩,吃穿用一应俱全,消费市场日趋活跃。
持续激发消费活力,深入挖掘消费潜力,进一步增强消费信心,消费增长更强劲,电子商务更壮大,商贸发展更繁荣。
清渭楼夜景。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1949年的0.52亿元到2023年1319.19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社零总额完成705.38亿元,增速7.0%,“烟火”升腾商贸发展热力全开。
从量少难销的小企业到产业集聚标准化发展,从自给自养的农家小田园到产业连片规模化发展,从“一条街、一座楼、一个公园”到高楼林立、交通路网互联互通,咸阳经济社会发生着深刻变化。
着力打造“544”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经济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今年1—7月,全市建材、能化、电子、纺织、食品工业等支柱型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2.8%、19.2%、13.4%、10.7%、3.6%。
地铁1号线三期开通运营,咸阳渭河高新大桥、彩虹二路高架桥建成通车,西兴高速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两寺渡公园、钓鱼台公园、统一广场等越来越多的大型公园和广场在市民“家门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民路扩宽改造、世纪大道、咸阳湖等重点项目依次完成……咸阳交通路网不断完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群众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咸阳还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聚焦基础设施、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推动西咸一体化和西安都市圈建设迈出新步伐。
——积极承接西安产业转移,促进更多发展要素、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向咸阳聚集。以法士特、隆基绿能为代表的相关产业链“链主”企业落地咸阳,成为助推制造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与西安市加快实施政务联通互认工程,签订《西安—咸阳关于全面强化政务服务协同发展的框架协议》,两地建立“跨域通办”合作关系。
——主城区基础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与西安同标,公积金实现互认互贷,异地就医费用实现直接结算……咸阳以“小切口、大纵深”思路,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与西安接轨。
……
一组组数据,记录着咸阳全市上下实干奋进的脚步;一份份对比,印证着咸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
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咸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实际,立足新阶段新要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继往开来勇攀高质量发展“新高峰”。
使命在肩,催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咸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咸阳实践,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两千年前,秦建都咸阳,以改革变法之伟略,傲视诸侯;以开放包容之胸怀,统一六国。
世事更迭,风云际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咸阳依然延续着历史血脉,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咸阳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引领,保持生机无限、活力迸发,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提质!
1978年,咸阳生产总值9.78亿元,到1994年首次超过100亿元,共用了16年时间;2010年,咸阳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2014年跨上2000亿元台阶,1000亿元到2000亿元的飞跃仅仅用了4年时间。
如今,咸阳已经形成了能源化工、食品、装备制造、电子、医药、纺织、建材七大支柱产业,服务业也得到长足发展。现在的咸阳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福祉明显增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已经是400多万咸阳人民美好的幸福家园。
改革潮涌,击鼓催征。咸阳人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以攻坚克难的昂扬斗志深化改革,以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保障改革,在新起点上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夺取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突破。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冯晓琬/文 王晓田/图
编辑:豆雅博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声明:我们重视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图片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侵权的,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