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个体制机制之一着重强调,作出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宁锡常接合片区位于南京、无锡、常州交界地区,包括溧水、高淳、金坛三区和宜兴、溧阳两市,自2019年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来,坚决扛起探路使命,紧扣国家赋予的5项试验任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蹚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全省乃至全国擘画了一幅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鲜活图景。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推进农村沉睡资产“活起来”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存量资源广、增值空间大,是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突破口。试验区从出台政策制度、规范入市程序等环节切入,着力打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通道。截至2023年底,5区市全部开展入市交易、主要环节全面打通,累计入市地块196宗、面积9500余亩、成交金额达29.26亿元,极大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率、促进了富民强村建设。强化入市规则引领。试验区全域纳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省级试点,高淳区纳入国家试点,5区市均出台了具体工作方案,制定了入市管理暂行办法、净收益管理办法、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高淳区在全国首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弹性年期入市办法”。深化有效路径探索。溧水区率先形成点状供地、就地入市、异地调整入市等创新做法,有效解决了重大项目用地瓶颈。高淳区探索土地入市净收益利益共享机制,土地出让金的80%以4∶6的比例留存街道与村,以投资经营收益分红、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等方式灵活保障农民权益。推动潜在价值释放。5区市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支持开展入市土地抵押担保。金坛区率先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办法。高淳区以“国有资本+村集体”运作方式,基本打通抵押融资渠道,下坝农场地块获得授信贷款30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加30万元收入。增强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动能,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起来”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以“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为发展理念,打通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推动实验室里的科学研究和抽屉里的技术成果走向田间地头。做宽入乡渠道。省级层面制定鼓励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政策措施,推行“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新型科研组织方式,先后选聘60余名科技人员到试验区企业兼任“科技副总”。省农科院、江南大学等与宜兴市科技型企业合作建立功能性稻米联合研发中心,项目投资额达5000万元。做强转化平台。溧水区依托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全链条孵化载体。金坛区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围绕“两水一茶”(水稻、水产、茶叶)发展智慧农业,累计承担农业科技项目149项、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28项,园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1.7%,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做优兴农服务。试验区共建设产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21个,打造科技特派员“+星创天地”“+科技小院”等模式,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服务机制,集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80家,备案技术经理人600余人,推动农技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兴起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引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加强特色园区、特色镇村等载体建设,有效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打造特色化产业集群。聚力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产品产业,促进乡村产业连片规模化发展。高淳区以种养基地为依托、以飞地园区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合作联社+家庭农场”方式做好“蟹文章”,获批国家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溧阳市依托长三角青虾研究院开展良种繁育,借力“青虾科技小院”培训职业农民,从过去的“一户养、一村养”发展为如今的“户户养、村村养”,产业产值达8亿元,“溧阳青虾”也成为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设现代化园区载体。因地制宜布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等不同类型载体,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溧水区以南京国家农高区为龙头,推动傅家边等7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形成“一区多园”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有效带动以“五莓”经济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增收。溧阳市悠然南山特色田园乡村探索“产业资本+智慧农业”,建立蓝城农业研究院,引导200多名村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探索多元化协同方式。宜兴市全面推进三大国家级园区与9个属地镇街一体化运行,构建“市级科技园+镇级产业园+村级特色园”的农业园区联动体系,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绿色发展底色“靓起来”
把富裕生态本底转化为农民厚实家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要求。试验区以省级专项试点为契机,整合利用区域生态、经济、文化等资源,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新路径,培育绿色转型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聚焦“难度量”。高淳区发布了全国首个县级GEP核算体系,探索制定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成为江苏首个GEP核算市级地方标准。聚焦“难交易”问题,溧阳市率先在天目湖流域开展以水环境容量为重点的生态资源交易试点,建立了“总量控制、分区设限”生态容量指标交易制度。聚焦“难增值”。5区市积极构建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机制,打造高淳“国际慢城”、溧水“无想田园”、溧阳“1号优选”、金坛茅山和宜兴阳羡等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旅游文创产品等有形产品和无形资产价值。金坛区积极探索盐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已正式投产。聚焦“难抵押”。宜兴市积极创建省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创新推出绿色工厂贷、美丽乡居贷、环保贷等绿色信贷产品,拓宽了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的渠道。持续优化农民长效增收机制,推进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试验区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多措并举拓宽增收渠道,5区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低于1.93∶1,农民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发展现代农业促增收。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牵头组建特色优势产业链,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竞争力。宜兴市杨巷镇建立稻米产业联合体,实现稻米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直接带动农民增收50%以上。壮大集体经济稳增收。溧阳市姜下村镇村联动成立农副产品销售公司,发展风鹅产业,依托村企联盟组建“食品配送中心”,打响“竹箦风鹅”金字招牌,为村集体创造了超100万元的经营性收入。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拓增收。金坛区柚山村通过退圩还湖、大力发展渔家乐等农旅融合业态,每月吸引游客近万人,助力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超过4.6万元。探索盘活沉睡资产助增收。溧水区启动“无想院子、共享山水”行动,改造升级闲置农房,推出约1000套10种模式的“无想院子”,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运营,让小小庭院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