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与雪山冰川的多重交汇之地
酒泉
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祁连山脉的怀抱中
而非遗
是这片土地上古老的灵魂
诉说着古往今来数不尽的故事
千年的传承
今日的奇遇
我们一起走进酒泉
感悟醇厚而夺目的非遗之美
酒泉夜光杯雕历史悠久,驰名中外,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酒泉夜光杯雕是采用祁连山上的墨玉,经过选料、钻棒、开坯、切削、冲、碾、拓、掏、磨、抛光、烫腊等三十多道工序精雕细琢才使得夜光杯杯体晶莹透亮、杯壁薄如蛋壳。
“夜光杯”因其“倾酒入杯,对月映照,则杯壁反光与酒色相映生辉,呈现奇光异彩,闪闪发亮”而得名。
东方朔著的《十洲记》说:“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唐朝人写的《元和郡县图志》也记载有周穆王伐西戎,昆吾献赤刀的事。“昆吾”为哈密古称,夜光杯玉石即产自祁连山中,称为“祁连玉”。《新唐书·地理志》载,肃州出产玉石,又名噶巴石(今夜光杯原料),其琢器早就著称于世。
酒泉夜光杯造型独特,式样精巧,分为传统夜光杯和仿古夜光杯两大类,其色黑赛乌漆,白如羊脂,墨绿似翠,纹饰天然,杯薄如纸,光亮似镜,内外平滑,玉色透明鲜亮,用其斟酒,甘味香甜,日久不变,尤为月光下对饮,杯内明若水,似有奇异光彩,因而自古就有“酒泛夜光杯”的佳传。
酒泉夜光杯是研究古代西域文化及民间手工工艺、民风民俗等的宝贵史料来源。保护酒泉夜光杯雕可以丰富中国民间的文化艺术,使流传至当代的两千多年的民间传统工艺得以发扬光大,同时,还可以促进玉器行业的兴旺,推动酒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006年5月20日,酒泉夜光杯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肃北县,辖地分为南山地区和北山地区,分别位于酒泉市的南部和北部,中间被敦煌、瓜州、玉门三县(市)隔开,是甘肃唯一的边境县。
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肃北蒙古族在本民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不断吸纳其他民族服饰的精华,形成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服饰在款式和图案色彩上有较大的差异。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用猎取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而且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肃北蒙古族服饰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很大。男装宽松、领子长,女装颜色鲜艳,领子短,有更多的装饰元素。已婚和未婚妇女的服饰也有区别,“两个辫子是媳妇,二十辫的是姑娘”。年轻人的服装颜色鲜艳,老年人和孩子的服装颜色比较暗淡。服饰多用红、白、蓝、黄、绿色,色彩搭配对比强烈,体现了肃北蒙古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肃北蒙古族有谚语说“人有大小,衣有领襟”,他们特别看重礼仪和衣服,尤其把帽子、袍子、腰带视为男人的气势和脸面,绝不允许别人随意踩踏丢放。脱衣服的时候,都是先拿住衣领,再折叠后向上放置。认为衣领向下反放,则会影响男人的运势。腰带更是珍重,兄弟朋友之间双手拖着相互赠送,丈人赠女婿,师傅送徒弟。
肃北蒙古族服饰集裁剪缝纫、贵金属加工、饰品制作于一体,是蒙古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凝聚着蒙古族人民的智慧,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2008年,肃北蒙古族服饰(雪山蒙古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玉门因西域和阗美玉通关而得名。玉门历史悠久,出土了距今3800多年的陶埙,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
艺术特征
玉门陶埙埙体扁卵形,中空,鱼嘴顶端有一圆形吹孔,两肩和前腹左下侧各有一圆形音孔,鱼尾上设一或二个孔,用以穿绳,有的通体无饰,有的施以彩绘网纹,能吹奏出宫、角、徵、羽四个音。玉门陶埙形状独特,制作工艺精细,美观大方,其制作工序主要有找土、晒土、碾末、泡土、揉泥、接坯(拉坯)、彩绘、晾干、进窑、出窑等环节,制作用泥非常考究,以红胶泥为主,经十余道工序制作而成。
玉门陶埙以土制成,形似鱼形,轻巧美观,便于携带,具有音色古朴、醇厚、悲壮、深沉,擅于表达人们哀怨思想情感的特征,它对陶冶性情,安详精神有很好的效果,能让人从远古淳朴、迷人的音色中得到精神慰藉。
玉门陶埙
玉门陶埙制作技艺是一门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记载和反映着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陶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玉门陶埙质地光洁坚实,音色幽深,造型优美,工艺精良,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有着重要作用,是业余文艺爱好者的首选,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陶埙的演奏,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7年,玉门陶埙制作技艺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滚滚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酒泉见证过王朝的兴衰交替
也勾勒过文明的笔墨诗篇
透过非遗穿越古时的酒泉
仿佛仍能听到过路的商队
驼铃叮咚作响
这就是非遗的魅力
来源:酒泉阳光
酒泉市政府驻北京联络处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