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二月份左右写的文章(30岁未婚女性自媒体创作者的视角):
今天再看,好像也并没有过时,而今年和去年的主要区别在于大概一两个星期后,生命里就会多一个牵挂,所以很多事情上呢,能提供一个已婚要育女性的视角。
先来谈谈前几个月互联网上非常热门的一篇文章《我妻之死》。这篇文章是从已婚华裔男性悼念自己亡妻的视角来写的。简而言之就是移居加拿大生了三胎的37岁妻子正值壮年,却突然因为加拿大医疗系统不完善等多种原因而突然离世,丈夫因此而完成了一篇批判加拿大医疗体系和悼念亡妻的文章,在公众号最后附上了给孩子们添本书的打赏二维码。结果出乎意料,这篇文章被全网喷,和之前另一篇悼念亡夫的文章陈朗形成鲜明对比——“陈朗说怨怼,文章的底色却是爱。《我妻之死》处处说爱,却让人觉得像一个不在场证明。”
为什么这么一篇深情款款的文章,会被全网喷呢?可能因为网友们太火眼金睛和一针见血了,很快就能敏锐捕捉到作者并非他所表达的那么“贤内助”,反而能设身处地感受到他妻子生前所承受过的精神压力和一切痛苦:
一,选择上的痛苦。
即便美国全优毕业并且拿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但是很难抽中的H1B工作签证,他的妻子还是为了爱情和婚姻的维持,选择了回国和他在上海团聚。他太想澄清,这是妻子自己的选择并不是他的强力督促。但是行动大于语言和思想,谁在维持这段关系中付出多少显而易见。
二,生育上的痛苦。
他妻子二十六岁开始生孩子,七年里生了三个孩子,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一个孩子就要怀胎十月,更何况生完还要哺乳,喂养,工作和带娃。哪怕当时国情不允许三胎,他妻子甚至用旅游签证带全家去了加拿大读书也要留下这个孩子。回国是他妻子单方面的爱与付出,为了留下他们爱的结晶而出国,更是他妻子单方面碾压的爱与付出。
三,家庭生活的痛苦。
因为旅游签没有医保,为了省钱,他们的三胎是在加拿大的群租屋里自己生的。因为他妻子英语更好,也更年轻更有精力,就不得不一边在银行工作,一边读书刷GPA,一边在地下室教英语和数学来补贴家用,一边带孩子。而他呢,作为一个好老公贤内助,辞去国内公职后来加拿大不仅没有签证所以没法工作,考不下来驾照,于是日常买菜甚至冬天家门口铲雪都要靠他妻子亲力亲为。
于是哪怕他全篇文章都在悼念亡妻,但其实几乎所有的赞美都围绕着妻子的功能或者社会属性,譬如在她妻子弥留之际,能起来在财产协议上流畅签字,于是他夸妻子不愧是“雅思九分,托福接近满分,杜兰大学全优毕业生”。他可能想让大家看到的是他多骄傲自豪甚至惋惜自己曾经有这样优秀的妻子,但所有人感受到的却是为这位高知女性对这段婚姻的献祭,这篇文章也成了恐婚恐育女性不婚不育最好的宣传册。
结婚率下降,哪怕设置了离婚冷静期、离婚率也还居高的今天,究竟什么样的婚姻关系才是好的婚姻样本呢?
婚姻里,女性到底怎样才可以是不被剥削的一方呢?
尤其是,身为女性,究竟应该怎样“引导”自己的丈夫才能让丈夫不出轨,不嫖娼,不丧偶式婚姻和单亲式育儿呢?
难道所有的问题都只能用一个答案“不婚不育保平安”或者“筛选而不是改变”来解决么?
再来说一下这个星期最热门的视频之一,糖果果的《30岁已育夫妻面临的三大困境,婚姻的意义是什么》看完之后的感受。糖果果和她老公的相处,就并不是那么极端的案例了,而且因为她老公也有自媒体账号,两个人的交锋就更为真实和温和起来,也更能产生日常化一些的共情和理解。按照视频框架来讲的话,婚姻的本质目前主要有三个问题:
婚姻最后是爱情还是亲情。
他们是校园恋爱一路走来的学霸情侣,相处八年,结婚四年+,所以经过了七年之痒,大概率已经没有了爱情初期的荷尔蒙吸引和甜蜜了。而他们为了各自高质量的睡眠和精力管理,毫不避讳在视频里讲两个人已经开始分房睡了。两人已经有孩子,也有一定感情基础,于是自然而然就会开始讨论起这个问题,婚姻的最后是爱情还是亲情。
男女家庭责任与事业的平衡。
因为男方仍处于读博攻坚期,所以女方不得不在家庭生活和育儿上更平衡一些,或者说付出更多一些,更独立一些。男方会觉得家庭日常琐事的处理——晾个衣服擦个地之类的家务活是对他精力和时间的一种浪费,做的时候不说不情不愿,也一定是颇有微词的。而女方会直观感受到这里面的不公平,难道说因为我是工作了的那一方,没有太大学术压力的一方,我就一定要更独立更靠自己一些,那我们在一起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家里两个人都是各扫门前雪,那婚姻会不会渐行渐远?
婚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自从踏入亲密关系,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想用自己的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毕竟资历尚浅,并不能用个体的经验来笼统回答婚姻的101个好处,甚至上面这几个问题在我这儿也是没有答案的。只能从身边的几对目前婚姻尚存的几对前辈上观察和学习到他们的婚姻相处之道和对婚姻的理解吧。
50岁+的婚姻:我婆婆是个事业和家庭兼顾的女强人。我们一起泡澡的时候,她就非常坦诚跟我讲过,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在亲密关系里不要太过要强。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非常要强,觉得什么事都能自己处理得很好,连生孩子的时候都是开了四指疼到蹲着,也不舍得叫睡着不久的老公醒来,这可能让对方觉得她生孩子顺产很容易,并没有那么痛苦,也没法在很多事情上感同身受,所以很辛苦。说是这样说的,但是她可能因为性格上的惯性,很多时候都仍然是这样一个人过来的。在今年备婚时,我也看到的也是她在大早晨不想要吵醒需要倒时差的儿子和打扰还要上班的丈夫,一个人把好多婚礼上的用品吭哧吭哧运到宾馆去,等到大家醒来,在微信群里才发现,一切都被她做好了。而且,但凡她儿子和丈夫做了什么贴心事儿,或者对家务活帮忙的地方,她都会大夸特夸感谢一番,“我儿子真是个大暖男/一般老公是做不到这点儿的”,给了很多情绪价值和“面子”。三十年的婚姻,带给她了什么呢?想必至少有的是处事的大智慧。
40岁+的婚姻:我不是个很会向上社交的人,或者说是个不怎么会社交的人。所以四十+的婚姻样貌一瞥主要来自一个关注很久的健身摄影博主。她二十出头就和现在的老公结婚了,三十五岁的时候失业,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她老公。但当年我和她见面时,第一个反应是她并没有很颓丧的样子,摄影副业搞得风生水起,身材更是管理一流,让我根本看不出来她还有个8岁的孩子。如今更是44岁了还在做健身抗衰情感和女性成长类自媒体账号,广告接到手软。哪怕最近一条广告标题是“婚姻真相:无论嫁给谁,你都会后悔”来吐槽俩人即便是所有人眼里的模范夫妻了,其实也都不是彼此心中的完美人设。二十多年的婚姻,带给她了什么呢?也许是家庭生活的兜底,也是任何时候重新启程事业的勇气。
30岁+的婚姻:见过几次的有个外国丈夫的姐姐,结婚将近十年,有个九岁的孩子。我问过她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还能这样相处长久的原因。她告诉我说,譬如两个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那就不一定要事事都绑着对方非要一起。比如她自己喜欢吃米其林店,喜欢出去玩儿,但是她老公比较喜欢宅在家打游戏,那她就多带小姐妹一起去玩,自己组织别人一起去玩儿,而不一定非要和老公一起。当然她也有一个朋友当时正在闹离婚,因为感觉到对方无法匹配自己的精神需求了,毕竟每个人不同阶段的需求不同。对照着看的话,十年的婚姻,带给她了什么呢?是相互理解和共同成长吧。
20岁+的婚姻:身边也有一对从学生时代就在一起,相处快10年,结婚七年早婚未育的夫妇。他俩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去露营滑雪一起旅行,虽然目前未育但共同抚养了只儿子一样的小狗,感情生活十分稳定,事业上也相互督促。虽然女孩子不可避免偶有焦虑和对未来的不安,甚至争执,但是总体而言两个人的生活还是相互滋养型的。七年婚姻,带给她了什么呢?是玩伴也是战友吧。
每个人对婚姻的需求不同,理解也不同,但两人进入婚姻的那一刻,也许都是抱着对未来所有的美好期待,“无论贫穷,富有,疾病还是健康,都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决心在一起的。相遇是缘分,爱情可遇不可求。而相濡以沫的亲密关系,则是人之所以可以有时候没那么孤独,和有面对世界上一切不公和处境的勇气来源吧。婚姻到底是爱情的坟墓,还是亲密关系的开始,说到底还是看个人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