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莲解读“西吉文学现象”:纯粹之爱,厚土之花

时事   2024-12-08 15:36   宁夏  

四十多万人的宁夏西吉县,是中国首个“文学之乡”,目前有1600余人从事文学创作,其中中国作协会员23人,宁夏作协会员124人,这里还有农民作家三四百人。西吉籍作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国家级奖项6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奖项近40次,已有60余人出版文集!

“西吉文学现象”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里面有何“文化密码”。日前,我们采访了从西吉走出来的著名青年作家、宁夏作协副主席马金莲,听听她怎么说。


记者:西吉为什么有这么多文学写作者、爱好者?


马金莲:这确实是个很奇异的现象,我也深入思索分析过,原因可能如下。一是良好的民间文学艺术的影响和熏陶,这个问题我在民间文化资源里详谈。二是西海固艰苦的生活磨砺。西海固曾经的艰苦大家有目共睹,西吉更不容乐观,目前西海固作家群里头的主要力量是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和八零后,这些人基本上都有过乡村生活经历。以前的西海固乡村生活很艰难,十年九旱绝不夸张,艰苦的生活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心智上有过磨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现在成为了写作资源的组成部分。三西吉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西吉作家在西海固作家里头占比高,三个里头可能两个就是西吉人,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发现西吉人挺能吃苦的,西吉的农民作家们,早晨可能在地里挖土豆,晚上趴在油灯下写作,第二天还得爬起来去挖土豆,这一点都不夸张。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根本谈不上这些。四是很好的文学阵地。《葫芦河》作为内刊,发挥着超出内刊的作用,《六盘山》作为市级刊物,发挥着超出市级刊物的作用,都是文学的摇篮,是本土作家成长的希望所在。所以我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着这些刊物,坚持发最纯粹的作品,坚持给大家搭建文学平台。还有校园刊物呢,从学生开始熏陶引领孩子走文学道路。五是本地党委政府的重视。西吉对文学的重视体现在文学之乡的创建,没有重视这事很难做成。这样的重视值得加大力度,文学的投入没有别的行业、产业高,但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



记者:西吉作家群体,尤其是农民创作者有什么独特的精气神?


马金莲:西吉作家群体具备自发性、群体性的鲜明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呈现出很动人的对文学的痴迷之情。我接触过大多数基层作家,跟他们在一起,他们会很用心地倾听你对文学的漫谈,那眼神里闪烁着渴望的光,那是对文学发自内心的喜爱,这份爱里头不掺杂更复杂功利的东西,这才是让人感动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个群体对文学是纯粹之爱,文学的非功利功用在这里有很好的整体的体现。这可能和这方土地有关系,淳朴厚重的黄土大地,哺育了同样淳朴厚道的人们。



记者:西吉县或者说整个西海固有厚重的历史和民间文化资源,如何转化成写作资源?


马金莲:民间文化资源对作家的影响很大,如果说良好的民间文化环境和氛围是土壤,那么后来成长起来的作家就是这片土壤里长出来的幼苗和花朵。我小时候就处于这种氛围当中,我太祖父、祖父母、外祖母等老人那时候尚在人间,都是经历过生活风雨的老人,每个人的肚子里都装满了故事,尤其我的祖父母和外祖母,特别擅长讲故事。这种故事我们叫古今,古今里糅杂了神话、寓言、传说、传奇、宗教、现实事件等等元素,那时候的乡村孩子没什么文化娱乐,听古今是很重要的一种精神享受,我几乎就是泡在古今里长大的,丰富的古今给我的心灵世界推开了一扇窗。世界除了眼前贫瘠干旱的西海固现实,原来还有更为辽阔的想象之远,人间的爱恨除了现实生活里的鸡毛蒜皮,原来还有古今里的王侯将相家国情仇和才子佳人花前月下,美的感觉像阳光雨露一样滋养着心灵。相信这样经历过民间文化浸泡的不止于我,每一个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西海固作家,都有过类似的童年生活。

我是回族,回族不玩社火和秦腔,我们那时候常去清真寺里看大人举办活动,也去参加村里某位亡故之人的送葬活动,更去看年轻人嫁娶,都是很生动很有人生意味的民间现实生活,期间耳濡目染的都是活生生的人间百态,也为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丰富多彩的元素。汉族的朋友会参加春节等活动,接触秦腔社火等文化活动,对于他们的精神滋养也很有助益。像本土老作家火仲舫先生,本身就会唱戏,经常登台扮演角色,他的作品里写得最有味道的就是秦腔部分。

当然,良好的民间文化艺术要转化为后来的写作资源,还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且和各人的禀赋有关,有的人能很好地转化,有的人不一定。需要做有心人,用心用情去搜集、整理、吸收、消化,再转化到文学创作当中,这其中的艰辛也只有作家个人知道。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民间文化是花朵,需要我们认真地去采撷,才可能为我们的文学创作锦上添花。



记者:西吉的文学生态好,请您谈谈这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马金莲:西吉作家,乃至整个西海固作家群,都具备团结友爱抱团取暖的良好传统,这是有传承的。比如石舒清、郭文斌等六零后作家,他们除了在创作方面给我们带了好头,拿出了大量优秀作品,更在培养新人力量方面不遗余力地作着贡献。石舒清老师那么忙,当我把马骏的作品转给他的时候,他马上就看了,很快回复了很长一段文字的感受和建议,那种真挚情感,我看了都很受启发。郭文斌老师在我当年待业期间为我赠阅过报刊,还争取让我成为《黄河文学》首届签约作家,要知道当时人家只签银川市的作家,我人在固原。

自己经历过风雨,回头看走过的路,我更知道文学路上成长的艰难,所以我现在很愿意帮助那些成长中的文学新人,帮他们订阅刊物,修改稿件,推荐发表,讨论发现,互相启发,鼓励带动,哪怕是很细微的举动,我觉得坚持去做,也有着春风化雨的作用。不但要这么做,我觉得还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提倡大家都这么做,文学的火焰需要每个人添柴,好的氛围成就我们,我们更要爱护这笔宝贵的财富。



记者:民间力量在其中发挥了哪些作用?新媒体如何赋能文学创作?文学又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马金莲:民间力量有着很好的亲民的作用,它具备渗透民间土壤的能力,它本身的根系就扎在民间土壤里,能够很好地团结尽可能多的民间力量,这一点是官方半官方力量达不到的。像西吉的木兰书院、各种诗社,它更自由灵活,包容性更大,很好地团结带动了本土各方面的文学元素,在这个基础上又一点点地成长起了文学新人,包括后来走出西吉的作家。

微信、抖音等给文学创作和发表带来便利条件,我们要很好地去利用这种新型资源,不要绕着走,更不要害怕新的传播方式会削弱文学的力量,要大度地接纳,大胆地使用,用好了都是传播途径。

一个人从普通人成长为一名作家,这本身就具备正面社会影响力了,康鹏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当年在打工期间迷茫无助,顺手偷了一本书,巧合的是他无意中打开了这本书,看进去了,如醍醐灌顶,他醒悟了,他回头把书还给书摊老板,他找到了做人的勇气,后来他也得到了郭文斌的帮助和鼓励,如今的康鹏飞就很典型,虽然作品写得不多,但他生活得很好。



记者:这个群体面临的瓶颈是什么?有人考虑农民作家群体触网直播并和文旅跨界融合,您怎么看?


马金莲:民间作家群体的发展瓶颈,其实我觉得不仅仅是民间作家群体,整个西海固作家群也面临着同样的瓶颈问题,那就是提高的问题,毕竟文学创作的要求很高,如何创作出更有质量、水平更好的作品,是每个人作家需要认真对待。目前我们创作整体看很活跃,生机盎然,但有高原没高峰也是事实。解决之道,在于从整体中重点发现培养有潜质的好苗子,扶持其顺利成长,发展成有全国性影响的作家。

文学的作用往往是润物无声的,滋养的是人的心灵,提高的是精神层面,西吉目前良好的阅读和写作氛围,我觉得已经在发挥着文学该有的作用。人的精气神好了,干啥都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很多外界的朋友看了以后就很感叹,说西吉不愧是文学之乡,哪怕是农民作家,你从他们身上也看不到苦难打击后的萎靡,他们一个个对生活充满了感恩和发自内心的爱。至于文学加旅游等,可以试试,不尝试就不知道结果,只有试了才有结论。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李蕊  责编:蔡雪莉  审核:王建保

固原电视台
播发本地新闻资讯、即时消息、专题视频,特色以电视新闻为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