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视频)
(观影活动现场)
8月17号,午后骄阳似火,上海新天地 UME 国际影城熙熙攘攘,中山大学上海校友会百年校庆系列活动——纪录电影《同学们》专场观影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在热烈、愉悦的欢谈氛围中,一百余位校友们井然有序地签到、取票、拍照,享受久未谋面的重聚与对电影的期待。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活动伊始,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中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中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中山大学上海校友会终身名誉会长叶叔华院士通过音频及视频致辞,讲述了这部电影的深刻立意和对本次活动的殷切期待,并寄语上海校友发奋图强,祝愿母校百年校庆生日快乐!
(叶叔华院士视频/音频致辞)
中山大学上海校友会副会长、上海校友会百年校庆筹备组执行组长胡焕新代表上海校友会对到场的嘉宾与各界校友表示了热情的欢迎,并期待大家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并铭记这段历史。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还有:
黄海波:凤凰卫视电影台台长、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纪录电影《同学们》总制片人
顾蕾校友:凤凰都市传媒(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广州市电影家协会理事、纪录电影《同学们》项目策划兼编剧
中山大学上海校友会曾任名誉会长杜端钟老师,中山大学上海校友会副会长伍学刚及太太伍园园(中山医校友),中山大学上海校友会副会长王淑庆,中山大学上海校友会副会长陈纯,中山大学上海校友会常务理事谭畅,中山大学上海校友会秘书长邹青,以及各位热心的理事校友与在座的每一位校友。
音乐是时代的回声,校歌则是校友们共同的记忆。同学们起立齐唱中山大学校歌,用澎湃的激情表达对母校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意。
(校友齐唱校歌)
随着影片的叙述,校友们仿佛穿越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见证了中山大学各界师生在抗战中的坚守与奋斗。华南教育先辈们翻山越岭、晓行夜宿,在硝烟里书写,在瓦砾旁治学,为保存教育文脉做出了卓越贡献。期间涌现出的教学、科研成果,更是对国家维系战时生产,发展大后方经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观影结束,校友们仍意犹未尽,对电影中的诸多史实与细节怀有好奇,主持人特地将电影主创团队请上舞台与大家分享心得体会。
图中:凤凰卫视黄海波台长
图右一:凤凰都市传媒总经理顾蕾校友
(校友积极提问)
活动最后,校友们依依不舍,再次齐聚并热烈喊出祝福母校的口号。上海距离广州1400公里,但我们对母校的热爱与思念,定能穿越时间与距离,为母校下一个百年再谱华丽篇章。
(大合影)
(中山大学上海校友会《同学们》观影活动理事与嘉宾合影)
电影简介
《同学们》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华南学校,在滚滚硝烟中历经艰辛辗转至粤北,在逆境中坚持办学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全方位重现了珍贵的历史,而且是一次对粤港澳大湾区及台湾地区教育影响力和根脉的深刻探寻,进一步印证了粤港澳及台湾地区教育的同根同源。
电影展现了当年烽火逆行的40多所学校,日后发展成为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院校,为保存粤港澳地区的教育文脉、繁衍发展教育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影片采用剧情式纪录片形式呈现历史感人故事,实景拍摄地点包括韶关、云浮、广州、香港、澳门及台湾等地。电影《同学们》从灵感产生到上映花费了大约4—5年时间,是凤凰卫视电影台第一次参与拍摄的一部纪录电影,展现了被淹没的历史,让历史变得可以理解、亲近,也让人们感受到自己就是历史的创造。
本电影由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中山大学校长高松担任总顾问,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担任创作顾问,电影拍摄过程得到了中山大学校友会的大力支持。
同学们被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深深打动,一起来听听校友代表怎么说:
邹青 2004级英语系校友
中山大学上海校友会秘书长
大家都知西南联大、《无问西东》,却鲜少知道华南高校粤北办学与《同学们》的故事,感谢凤凰卫视黄海波台长、凤凰都市传媒顾蕾总经理(岭院校友)专程赴上海与校友们交流,带领我们全方位了解华南教育火种在滚滚硝烟中的辗转与坚持。
也期待通过这次活动,建立老校友与年轻校友们的情感联结,将老校友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传承给年轻一代。身处异乡漂泊奋斗的我们,犹如当年漂泊求学的前辈,物质条件相比当年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我们依然需要坚守纯粹的初心,用自己的微光,照亮前行的路与后来者,让中大精神在上海代代相传。
周六带家属一起去感受了《同学们》,百年校庆是个很有意义的节点,这部筹备了五年的电影更是诚意满满。她以纪录片的形式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每一颗星辰都在夜空中闪耀,共同铸就了璀璨的银河,每个人的光芒皆是这壮丽结果的璀璨拼图。电影结束后顾蕾师姐和黄台长分享的幕后故事也让我倍加感动和感恩,也希望自己能吸收和延续这份中大力量。
谢谢校友会举办这次有意义的活动,纪念票也很精致很有心~
感谢校友会组织我们观看《同学们》,看完后深受感动。抗日年代,前辈们为了保护祖国、为了坚持学业、坚持研究的精神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要祖国独立啊,我不让你沦亡”为了祖国,可以牺牲自己。
“不要做大官,要做大事业,为社会做大事业”为了社会价值,可以不要名利地位。
“当今之血性青年,当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为了普罗大众,兢兢业业。
我为我在这样一个充满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的学校学习而自豪。
不管什么时代的同学们,都需要血性和好的心性,共勉。
今年和校友们探望叶叔华院士学姐的时候,特意阅读了她的一些个人求学时代的传记,当时便留意到她的高中时代辗转粤港,前后总共换了三所学校:从1941年入学的香港培道女中,到翌年4月入学的粤北乐昌县杨溪安口村国立第三华侨中学,再从乐昌北上到连县,最终在连县培英-真光联合中学完成了高三学业,并以理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烽火粤北山野承教,仰望星空始成大家”——我们的叶叔华院士学姐,正是那一段烽火办学岁月的重要亲历者。然而,当初了解这一切,也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藉由文字的描述,插上想象的翅膀,拼凑出些许含糊而陌生的片段。直到8月17日下午,由主创团队亲临上海对《同学们》进行了展映,从烽火中教育北迁粤北原址地形地貌的重现,“护书行动”漫长而曲折的路线在地图上的直观演示,再到一份石坪校区精心设计的详尽到指导新生来校报到何时徒步、何时坐船以找到准确校址的“入学向导”……随着一个个画面的徐徐展开,我们是第一次如此真切地目睹了当年中大教授们是如何在流离辗转中坚持艰苦办学,中大学子们又是如何不负期望,在烽烟炮火中坚持专心求学,当中的大多数,最终还成为了各个学科领域的奠基人、大师的种种历史。当文字以及口述历史第一次以一种鲜明完整而用心制作的纪录片史料画面徐徐再现之际,我蓦然感慨:和平绝非必然,求学当知不易。2024年,上海,在中大百年华诞的这个盛夏,与同学们一同观看《同学们》,这段的观影经历,终将让我们在回顾自己的中大求学生涯之时,生起更多的敬意以及感恩之心。
《同学们》截取了抗战期间的华南联学的历史,围绕以1940-1944年国立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的几个老师及学生故事展开。之前做杂志选题了解到同时期的西南联大校友长征,没想到当年几乎同时也有这段隐藏的华南地区北迁粤北历史,长征队伍包括高中和大学。
和西南联大一样,令人感动的是这些教授在抗战期间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环境,而选择归国支持中国教育。即便在黑暗的年代,仍有邹仪新等人在仰望星空,她说:“天上的华丽,远不是地球人所能想象的”。马思聪也是在那段时间谱写优美的小提琴曲。图书馆奠基人杜定友 为了护书,将图书馆木箱化。这就是真正的移动图书馆,走进粤北街头。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年轻的人们穿着时髦西服旗袍走进乡野种田,强身健体,翻译书籍阅读外文。其中就有王亚男翻译《资本论》的回顾。
由于拍摄于疫情期间,多地拍摄困难,甚至有导演骑行穿越城市铁路最终与剧组会,堪比当年重现。影片也因此有不同导演的拍摄风格,尤其喜欢剪影的安排,诗意浪漫。粤语与诗句、传记文本的引用,还有人物故事的编织与过度也恰到好处。如由“中大人在哪里,就把文化带到哪里”,引出村民蓝爷爷对小时候李先生、王先生对他说的话,再转向李达与王亚男的人物叙述。由方芜君作词的《杜鹃花》,写到此曲作曲人黄友棣的未完成心愿,要把五本从中大图书馆借出来的书送回母校。
其中岭南大学的伍先生提到:不做大官,要做大事,仿佛把我拉回了大学时代。即便无法感同身受那样一个为国为民的年代,无法真切理解校歌里“振兴中华,永志勿忘”,当开头观影流程唱起校歌,原本的吐槽一下散去,忍不住哭了。
策划人、也是本剧编剧顾师姐在映后说,由于时长限制,没有把陈寅恪先生放进去,但他当年也是一只眼睛失明从广西来到韶关。突然想起大学寻访校友活动,蔡家盛师兄提及他在上学时,还去红房子里拜访陈先生。蔡师兄已经去年逝世,但学脉不断。在当初的校园里,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铭记至今。
《同学们》观影活动致谢名单
分享嘉宾:
凤凰卫视 黄海波台长
凤凰都市传媒总经理 顾蕾校友(05岭院EMBA)
总策划
邹青(04英语)
电影院资源协调
陈纯(97公关)、王淑庆(96大气)
宣传推送
郑世丽(16环境)
报名与签到
杨绚(02管院)、柳佳灵(19旅院)、李学君(06旅管)
物料与流程配合
徐向婷(18国关)、陆思翰(17数学)、刘越博(17数学)
主持人
陈雨曦(10岭院)
嘉宾与理事接待
侯金良(80物理)、姜伟(09管院)、孔庆娟(05岭院)、周丰(09管院)
摄影摄像、视频剪辑
唐霖(07岭院)
志磐体育(校友企业)
文案编辑:郑世丽
推送排版:郑世丽
审核: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