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钢筋锚固是确保结构安全和稳定性的关键环节。钢筋锚固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和抗震性能。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钢筋直锚和弯锚的区别,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种锚固方式。胶结力——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的化学吸附力,但其影响不大。摩阻力——混凝土收缩后将钢筋紧密握裹而产生的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侧压力有关,且随滑移发展其作用将逐渐减小。咬合力——钢筋表面凹凸不平与混凝土产生的机械咬合力,由钢筋横肋对肋前混凝土挤压而产生,是变形钢筋锚固力的主要来源。机械锚固力——一般是在钢筋端部弯钩、弯折,在锚固区焊短钢筋、短角钢等方法提供锚固力。钢筋直锚是指钢筋在锚固区段内保持直线状态,通过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作用实现锚固。这种锚固方式主要依靠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摩擦力以及剪切力来传递荷载。直锚是最常见的锚固方式,适用于普通钢筋和带肋钢筋。钢筋弯锚是指钢筋在锚固区段内通过弯钩(如90°、135°或180°弯钩)或机械锚头实现锚固。弯锚的本质属于机械锚固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通过钢筋端部的阻移体(如弯钩或锚头)与混凝土之间的挤压作用来实现锚固。弯锚在实际工程中常用于光圆钢筋或需要特殊处理的锚固场景。钢筋直锚主要依靠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抗拔作用来实现锚固效果。这种作用包括以下几种形式:附着粘结作用:钢筋与水泥石之间的附着力和毛细力形成的粘结作用,主要取决于钢筋表面的粗糙程度和清洁程度。摩擦粘结作用:由于混凝土固化收缩以及外部荷载作用,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产生垂直于钢筋表面的压应力,从而形成摩擦阻力。剪切粘结作用:对于带肋钢筋,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形成销栓状机械啮合的混凝土齿,这种作用是钢筋直锚中最主要的抗拔力来源。钢筋弯锚则主要依靠钢筋端部的阻移体与混凝土之间的挤压阻移作用来实现锚固。当钢筋受到拉力作用时,弯钩或锚头内侧与混凝土之间形成承压面,产生挤压阻移作用,从而阻止钢筋的滑移。这种锚固方式的核心在于钢筋端部的阻移体能够有效阻止混凝土的劈裂破坏,从而实现锚固效果。钢筋直锚的失效通常表现为混凝土的劈裂破坏。当钢筋受力增大时,锚固区混凝土的肋间齿裂会逐步发展,最终导致混凝土锥体劈裂,钢筋从锚固区拔出。这种失效形态具有较大的延性,因为钢筋在锚固区以外被拉断,部分钢筋锚固段会残留在锚固区内。
钢筋弯锚的失效则表现为混凝土的冲切破坏。当钢筋端部的阻移体与锚固区混凝土之间的距离过小时,阻移体可能会顶破混凝土,导致抗拔锥体的冲切破坏。这种失效形态具有较高的脆性,因为一旦混凝土发生冲切破坏,钢筋锚固效果会迅速失效。施工简单:直锚施工过程简单,不需要额外的弯钩或机械锚头加工。适应性强:适用于多种钢筋类型,包括普通钢筋和带肋钢筋。延性好:失效时具有较大的延性,对结构抗震性能有利。锚固长度长:需要较长的锚固长度来确保足够的握裹力。对钢筋表面要求高:钢筋表面的粗糙程度直接影响锚固效果。锚固长度短:弯锚可以通过弯钩或锚头有效缩短锚固长度。延性好:弯锚的失效形态虽然较为脆性,但在合理设计下仍具有一定的延性。施工复杂:弯锚需要对钢筋进行弯钩或锚头加工,施工难度稍高。对锚固区混凝土要求高:弯锚的失效形态对锚固区混凝土的抗冲切能力要求较高。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钢筋直锚的锚固长度应根据钢筋类型、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因素确定。对于带肋钢筋,直锚长度通常较长,以确保足够的握裹力。规范中对钢筋弯锚的锚固长度也有明确规定。例如,90°弯钩的平直段长度应为12倍钢筋直径,135°弯钩的平直段长度应为5倍钢筋直径。弯锚的锚固长度相对较短,但需要确保弯钩或锚头的加工质量。![图片]()
![图片]()
![图片]()
免责声明:文章图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其内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害了原作者的合法权益或者原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