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古建
Vol.60
浮屠下三房湾邓氏宗祠
浮屠下三房湾邓氏宗祠位于浮屠镇山泉村下山房湾,东北向;主建筑面宽14米,进深52米,面积约730平方米。单檐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构架,小青瓦屋面;前厅山墙为猫弓式,正厅和享厅山墙及附属建筑为五花墙,皆装斗墙砌体。宗祠前有护院,面积约400平方米。主建筑为两柱廊式门厅。廊柱系青石凿成,高约5米,因岁月久远,表面光滑凉润。石门夹下原来各有一尊抱石鼓,皆高1.26米,厚0.2米,鼓径0.83米;鼓上一尊小狮子笑容可掬,惜 2014年被盗。2015年宗祠大修时复制两尊。雕花石门楣顶上的托盘框内阳刻“邓氏宗祠”。大门内左侧一石碑,上刻“乾隆五十七年(1792)九月十五日起工建造至六十年圆成”。
宗祠一进三重两天井,依次是前厅——月台——正厅——天井——享厅:前厅进深5米,两侧空敞,上无戏楼。其前方的月台东西宽8.5米,南北长11.5米,面积约980米;左右两侧是与月台长度相同的廊庑。廊庑的墙和窗为木隔扇、木窗棂。由此又可进入附属建筑。附属建筑宽约8米。宗祠正厅有两排木立柱,每排四根,其上部构成抬梁式构架,两侧山墙搁檩。厅中有一个方方正正、四面有孔的石墩,重约两百斤,上刻“庚寅科置”四字。据族人介绍,清代庚寅年间,族中出了一位名叫邓志庆的武举人。这个石墩就是他平时练功的工具。中厅与享厅之间的左右各有一口3.1x1.4米的小天井。两小天井之间是往享堂祭拜的神道。神道上面是带彩绘的藻井天花板。天井两侧有鼓乐楼。享厅神龛供奉的是邓氏先祖东汉名臣邓禹。他辅佐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居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下三房湾在浮屠镇政府驻地西南约5公里处,位于七峰山南麓的白阆山下,是当地邓姓聚居村落。据《姓氏急救篇注》载:“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之始。”据《邓氏宗谱》记载,当地邓姓始祖邓得旻世居江右南坪(今江西省南昌市一带)。元末明初,徐寿辉、陈友谅和朱元璋等各路农民军争雄江右,鄱阳湖一带大乱,邓得昱遂举家迁居兴国路(今阳新县)的白阆山,传四代仍人丁稀少。四世祖邓通甫饱读诗书,怡情山水。明洪武十五年(1382)的一天,他登上白阆山顶向南眺望,见山下一处奇石玲珑峭拔,流泉萦绕清澈,于是携家迁至白阆山南麓。此后果然人丁兴旺,子孙渐渐发展成如今的山泉村,还有不少后裔纷纷迁往龙港、大王、太子及黄石、大冶等地。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族人议决修建邓氏宗祠,共推邓圣恕主持,乾隆六十年(1795)建成。
来源:《阳新古建》 阳新新阳网
审核:王彦飞 编辑:汪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