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斥资25亿元建设的“大庸古城”,上半年只卖了2300张票,平均下来一天不到20人进城,运营3年已经亏损5个多亿。这座曾被寄予厚望的古城,现在成了甩不掉的负担。
实际上,张家界的大庸古城不是个例,甚至可以说是普遍现象。为了搞旅游,各地建设上马的古城此起彼伏,但几乎是千城一面,除了一排排的仿古建筑和一些仿古造型陈设外,再无其他内涵,走过了一座古城,基本上就走遍了全国的古城。与其说是古城,不如说是小吃一条街。
大庸古城今日之遭遇,映射出当前古城旅游开发中的普遍困境。在追求经济效益与地方形象提升的驱动下,很多地方都上马古城旅游项目,遗憾的是,这些古城大都陷入同质化泥潭,仿佛是从同一个模板中刻出,主打一个复制粘贴,无论是建筑风格、文化展示还是游客体验,都缺乏独特的灵魂和差异化的吸引力。
古城真正的竞争力,还是得靠城市的积淀,而且还得是历史名城。看看古城旅游搞得有声有色的,无一例外都是历史名城,比如像西安、洛阳等,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古城旅游中的佼佼者。
西安的古城墙、大雁塔、兵马俑,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这些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不仅为城市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更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磁石。它们无需刻意营造,历史本身就是最好的名片,即便是在静默中,也能散发出无尽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探寻那些被岁月雕琢的痕迹。
这些地方的古城游为什么能够做得那么好,不是他们有多努力,而是历史的老本太香,你就是关着大门,都有游客扒着门缝往里钻。
再看各地兴建的古城,基本上都是平地起楼,牵强附会一个历史名称,或者某一历史事件,甚或是一个历史名人。就像张家界的大庸古城,取的是张家界曾经的旧名“大庸”,但张家界的历史渊源并没有太多的优势,缺乏一招鲜的招牌。
看看那些历史旅游做的城市,都有知名度很高的世界级历史遗迹,在这些宝贵历史遗产的基础之上打造古城,顺理成章,能巧妙地找准切入点。像张家界,外地人能想到几个和“古城”有联系的内容?
旅游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来打造,不能一窝蜂,对于张家界而言,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才是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鬼斧神工的山峰、幽深莫测的峡谷、清澈见底的溪流,这才是他们独一份的天然优势,而且在游客的心中认同感也强,人人皆知,但搞历史名城,他们缺乏那个底蕴,投入再多都是水漂。
古城旅游的开发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准的市场定位,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纵观国内,搞古城旅游开发的,没几个能创收的,绝大多数都是亏本运营,成了城市甩不掉的“形象包袱”,可以预见,他们最终的结局还是荒草遍地,最终关门大吉。
所以,与其在古城旅游这条路上盲目跟风,不如更加专注于自然景观的深度开发和生态保护,对于那些缺乏历史积淀的地区而言,盲目跟风建设古城,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饱和。唯有认清自身优势,精准发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