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仙桃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结直肠又叫大肠,由结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构成,我们吃的猪大肠就是猪的结直肠。大肠的作用是形成和排出大便,直肠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管控排便。一斤干大便7两都是细菌(很多都是共生菌群),所以,这是我们人体内最脏的器官之一。食物残渣在这里停留时间最长,在整个消化道里最容易长肿瘤。
其实湖北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相对全国都不算高。中餐的高盐饮食及腌制食品的使用增加了结直肠肿瘤的发病机率。但湖北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在逐年变高,这主要是我们平均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西化(坐得多运动的少,重油重盐高脂饮食),发病率还在逐年攀升。
部分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明确的降低结直肠癌风险,比如:少吃油炸食品、加工肉、发霉及腌制的食物这3种食物,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的摄入,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每增加10g,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降低9%,全谷物每日摄入量每增加90g,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降低 17%,乳制品每日摄入量每增加400g,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降低13%。合理的体育锻炼:发现与休闲时间体力活动水平处在后10%的人群相比,前 10%人群的结肠癌发病风险降低了16%,但很难量化。简单说来,强度要够(要感觉累),时间要长(每周至少半小时),还需要坚持。
早期的结直肠癌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便血,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大便上有凹槽,但是患者一旦有了临床症状往往提示他是一个中期,虽然依靠症状临床症状来判断是不是有结直肠癌不一定十分精准,这里还是一再强调定期及早的筛查。高度重视结直肠癌的十个警戒信号:突然的体重减轻、原因不明的贫血、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和体重 减轻;腹部有包块、大便带血或出现黑便、大便里有脓血粘液样便、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腹泻、大便性状改变变细变扁或有带槽沟、检查发现有多发性息肉或乳头状腺瘤。
结直肠癌的病因尚不明确,是多基因基本,但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由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说来就是医生没办法告诉你不注意什么一定会得结直肠癌或者生活中注意了什么一定不会得结直肠癌。但这不意味着身体可以随便作,目前明确的高危因素主要有:1.医学相关:结直肠癌家族史、炎性肠病,增加幅度大约为2倍,这部分内容你到医院医生自然会主动关注;2.糖尿病,有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会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幅度大约为40%。3.生活相关:有8个方面,首先是吃的太精细: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尤其高温煎炸熏烤后的食物摄入;其实是红肉和加工及腌制食物,红肉内的较高含量的血红素铁被证明可刺激内源性致癌亚硝酸基化合物的形成来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高温可导致杂环胺HCA和多环芳烃PAHS的形成。加工的肉类比如香肠在高温下烹饪,会更大程度产生HCA和PAHS,加工肉类脂肪含量高,可通过合成二级胆汁酸而刺激肿瘤的发生。其次是肥胖,肥胖人群胰岛素水平增加可以促进细胞生长和抑制凋亡,也可刺激验证反应,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BMI每增加5kg/m2,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5%,还有就是吸烟:吸烟的年限与吸烟的总量有剂量效应关系,每增加10支/日,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8%。最后是大量饮酒,乙醇氧化后的有毒产物乙醛可使用结肠细胞致癌,也可使身体产生具有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活性氧增加,从而诱导氧化应激反应,另外酒精可作为致癌物溶剂促使致癌物进入口腔食管及胃肠道,影响激素代谢及DNA修复机制,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
年龄≥45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建议其作为结直肠癌筛查对象人群:
(一)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
(二)(二)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
(三)本人有肠道息肉史;
(四)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1.慢性便秘(近2年来便秘,每年在2个月以上);2.慢性腹泻(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3.黏液血便;4.不良生活事件史(发生在近20年内,并在事件发生后对调查对象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5.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6.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当然,高危人群不代表一定会患癌症,只是尽早筛查,就能早发现早治疗,要是没有发现异常,可以过几年再复查。其实,消化道早癌,大部分可以通过微创治疗达到根治的效果,5年生存率均超过90%。也就是说,只要发现得早,经过正规治疗,绝大部分患者能够康复,可像正常人一样健康活到老。而胃肠镜可以说是消化道早期癌变的最佳“排雷手”,食管、胃、大肠内的早期癌变都可做到早期筛查。
结直肠癌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方案,包括肿瘤的分期、肿瘤的位置、大小、是否合并梗阻、出血、穿孔、继发远处转移、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此外,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心理支持等方面的问题。治疗方法包括(1)手术治疗:针对可切除的患者行结直肠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手术;(2)化疗:辅助化疗用于结肠癌术后,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新辅助化疗在手术前进行化疗,可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姑息化疗用于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3)放疗:放疗用于直肠癌术后,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对于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放疗可缓解症状,如疼痛、出血等。(4)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进行治疗,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等,可与化疗、放疗等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5)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性细胞治疗等。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6)中医药治疗: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
结直肠癌的生存率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结直肠癌如果筛查发现并给予正确治疗,5 年生存率可达 90%。多数早期结直肠癌可以临床治愈,5 年生存率可达到 90%。早期的结直肠癌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任意大小的结直肠上皮肿瘤,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肠内镜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大肠癌可以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微创治疗。
中期结直肠癌的生存率会有所下降,一般在 60%~70%。例如结肠癌中期的患者,术后需要辅助放疗和化疗进一步根除微小的癌细胞,根据临床统计,中期直肠癌的治愈率还是比较高的,5 年生存率可以达到 70% 左右。结肠癌中期患者,经过治疗后,五年存活率约为 60%~70%,具体可有差异。若有手术切除机会,通常可先行新辅助化疗,缩小病灶、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再根据病情行放化疗、靶向治疗等辅助治疗。
晚期结直肠癌的生存率往往不高,通常情况下可能不到 10%。晚期结直肠癌的时候,患者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全身的症状,如消瘦、乏力、贫血、发热等。另外,晚期结直肠癌如果发生转移,还有可能会出现一些相应的转移部位的症状。晚期结直肠的患者通常情况下如果是病人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时候,比如说梗阻,可以进行姑息性的手术治疗。另外可以考虑进行放射治疗或者是化疗。总体来说,晚期结直肠的患者生存率不高,往往 5 年生存率不到 10%。
因为80%的肿瘤复发和转移发生在手术后头2年内,因此2年内的定期规律复查尤为重要。对于手术不能根治或者存在转移的患者,其治疗需要持续进行,复查需要更加频繁。患者需要在出院后定期来院进行复查, 以便及时发现肿瘤复发、扩散的早期征兆,以尽早进行治疗,这也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保障“肠治久安”的关键。总体而言,肿瘤患者与肿瘤的斗争是终生的,因此定期规律地复查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对结直肠癌术后复查和随访方案推荐如下:
1、病史、体格检查、CEA、CA19-9监测:每 3个月 1次,共 2年,然后每 6个月1次,总共5年,5年后每年1次。对于术后恢复顺利的患者,若再次有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排便习惯改变,盆腔疼痛或会阴部大腿内侧疼痛,不明原因刺激性咳嗽、腹胀及肠道出血等,均有复发可能。全面查体,包括检查腋窝、锁骨上和颈部淋巴结,腹部主要检查肝脾,是否有腹部包块,直肠指检有助于及时发现直肠有无病变和病变的性质。
2、胸腹/盆腔CT或MRI:常规建议在切除后的前5年每年进行胸部、腹部和盆腔CT扫描。但对于直肠癌术后病人,有条件者优先选择直肠MRI随访。胸腹/盆CT或MRI每半年1次,共2年,然后每年1次,共5年。
3、肠镜检查:术后1年内行肠镜检查,如有异常,1年内复查;如未见息肉,3年内复查;然后5年1次,如果术前因肿瘤梗阻未能进行全结肠镜检查者,术后3-6月要再次进行结肠镜检查,随诊检查出现的结直肠腺瘤型息肉均推荐切除。不需要常规每年都行肠镜检查。
4、PET-CT:不是常规推荐的检查项目,对已有或疑有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病人,可考虑PET-CT检查,可检验出或影像学排除复发转移。
编辑/周钰婷
手机下载“开吧APP”
收听节目、参加互动、
关注仙桃最新民生动态、
汽车维权、车辆保养维修知识
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精彩在你身边,你的有车生活方式。
仙桃人民广播电台
手机下载“开吧APP”
收听节目、参加互动、
关注仙桃最新民生动态、
汽车维权、车辆保养维修知识
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精彩在你身边,你的有车生活方式。
仙桃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