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美食与饮食文化篇丨桃溪瓦罐汤

民生   2025-01-06 18:12   安徽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桃溪瓦罐汤

陈永兵


俗话说得好,“吃肉不如喝汤”。经过长时间炖煮的汤汁味道浓郁而鲜美,营养十分丰富,深得人们喜爱。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煨汤喝汤的饮食习惯,追求的是舌尖上的美味享受,注重的是饮食养生。《吕氏春秋(本味篇)》所著:“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则成至味。”这是祖先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煨汤这门烹饪艺术的理论来源。于是,瓦罐汤这道美食就在民间应运而生。


家乡舒城的瓦罐汤不仅是民间一大特色小吃,也是一道美味佳肴,尤以桃溪瓦罐汤最为驰名。


桃溪是一座千年古镇,其历史可溯源至春秋时期。古时,桃溪镇跨丰乐河两岸,依河傍水,广植桃花,阳春三月,两岸桃花似锦,中夹一溪,故名“桃溪”。“桃溪春浪”为“龙舒八景”之一。


桃溪瓦罐汤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口味和特别的制作方法,使其成为安徽传统民间小吃的典型代表。


桃溪瓦罐汤是以瓦罐为容器,食材主要是猪排骨肉、老母鸡、麻鸭等,放入少许生姜片、食盐,加满纯净的清泉,盖严瓦盖,仅留一孔通气,以木炭火熬制,小火煨三四个时辰后,揭开瓦盖,煨制好的瓦罐汤,汁味浓,香飘四溢;食用时加进一些豆腐皮,不加任何佐料(如酱油之类),原汁原味,细细品尝,味道绝佳。


儿时,我最爱喝的是外婆煨的瓦罐汤。当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能填饱肚皮就很不错了,但外婆总能变着法儿让我每隔一段时间喝上一次瓦罐煨汤。


后来我当兵离开舒城,思乡的情愫里,总是忘不了外婆的瓦罐汤。15年后,我回到了家乡,终于又喝上了外婆为我做的纯正的桃溪瓦罐汤。


206国道贯穿桃溪镇,下了桃溪大桥,国道两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饭店,不管是哪家的饭店,瓦罐汤是必有的,它已经成为桃溪的一道招牌菜。南来北往的司机、旅客,只要经过这里,都会在这里停车吃饭,而且必须要点一罐瓦罐汤,他们就是冲着桃溪瓦罐汤而来的。在舒城工作那几年,不管是到六安、合肥出差办事,凡途经桃溪,总要掐好钟点,找家饭店,点一盘卤菜、一盘炒菜、再要个瓦罐汤,吃饱喝足了再回县城。


据说,桃溪镇的瓦罐汤鹊起于1982年,那时没有高铁,也没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是交通运输的主干线。这段国道,自古即为庐州城至安庆府之间的官道。


1982年,红光村村民郑昌应、郑昌富、郑昌才三兄弟最先行动,在桃溪大桥南头开起了第一家饭店——“舒桃饭店”,专做南来北往驾驶员的生意。小饭店一开张就一炮打响,特别是瓦罐汤,成了小店主打特色菜肴。


慕名而来的食客多了,小饭店规模不够用了,于是,三兄弟决定由一家变成3家饭店。随后“桥头饭店”“胖子饭店”“顺昌饭店”等陆续挂牌。后来几年间,沿马路两边发展了几十家以桃溪瓦罐汤为主打菜肴的饭店,而且家家生意火红。


“桃溪瓦罐汤,江南江北香”。如今这道舌尖上的美味,不仅享有“天下一罐鲜”的美誉,更是游子一份思乡的味道,一份聊以慰藉的乡愁。




来源: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舒城广播电视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5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