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选择新交所上市?
1.1 为什么中国企业在新交所上市?
中国企业会愿意在新交所上市的理由包括以下几项:
新加坡有一个其他市场都没办法提供的独特优势:舒适的距离,让中国企业继续发挥背靠中国资源优势,在新加坡可以继续使用在中国积累的人脉、资源、网络,并有效拓展至东南亚及国际市场。在新加坡上市,这些优势资源可以最大化利用。
1.2 家族信托和高净值人士落地新加坡市场
家办在新加坡的成长速度也非常快,从 2018 年的百余家迅速扩张至 2023 年的逾 1400 家,且申请队列仍在不断增长。
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想要把资金配置到新加坡,会优先考虑本地投资,处于税收的纳税优惠,投资人会把资金重点投入到股票市场,接下来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关注新加坡资本市场,也会有更多的资金参与到新加坡的上市公司里。
1.3 新交所建立了深化协作的生态系统
近几年,新交所建立了很多基金,旨在培育并吸引优质企业登陆新交所。
其中,Anchor Fund 是由淡马锡全球控股的投资平台 65 Equity Partners 以商业方式进行管理的基金,总规模达 15 亿新币,专注于投资市值超 10 亿新币、潜力巨大的企业,单笔投资额度约为 1 至 1.5 亿新币,重点布局于较晚期的 Pre-IPO 稍前阶段或基石,引导其赴新交所上市。
Growth IPO Fund 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旗下的一家投资公司所成立的基金,资金规模稍微小一些,但投资阶段更为前置,自 B 轮起即开始关注,单笔投资以 1000 万新币计,为初创及成长期企业提供关键资金支持。
此外,新交所与全球多家交易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包括泰国交易所 SET 等,通过存托凭证 (DR) 等创新产品,实现跨市场交易,既提升了交易流动性,又促进了新交所上市公司的品牌国际化。对于寻求更广阔融资平台的企业,新交所也提供无缝对接纽交所、纳斯达克等国际市场的直通渠道,确保企业能够根据发展需求灵活选择上市地点,实现资本与市场的最佳匹配。
注:1 新币约等于 5.5 元人民币。
1.4 新加坡资本市场津贴计划——上市津贴(GEMS)
上市津贴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提供,可以为企业上市之路减负。企业若选择在新交所主板上市(不计承销费用),预计成本约为 400 万新币,凯利板则费用相对较低一些。
如果企业市值超过 10 亿新币的企业,可获高达 200 万新币的津贴;市值未及此门槛者,亦能享受 100 万新币的补贴。尽管凯利板上市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且规模偏小,但新交所仍提供至少 30 万新币的补贴。
1.5 东南亚受益于一带一路,处于上升趋势
新加坡在东南亚的崛起趋势尤为鲜明,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其 GDP 稳健增长,成为孕育独角兽企业的沃土。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沿线国家广泛受益,东南亚企业尤为显著。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经济最为发达、法律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选择。
新加坡具备法律保障与贴近中国文化的环境,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了安心的业务发展平台。特别是新加坡高达 70% 的华人比例,让中国企业家在文化适应。全球各类企业纷纷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享受技术、知识与人才的自由流通。新加坡便于资金在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自由流通,如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为企业国际化战略提供了便利。
2
在新交所二次上市也有很多优势
股票第二次上市,也称为「二次上市」,是指一家公司在其原始上市地之外的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交易所上市相同类型的股票。例如,中国企业可能会在美国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第一次上市,然后在其他地方进行第二次上市,股票可以在两地互相流通。比如国内的知名互联网巨头百度、网易、京东等公司都是在美国第一次上市,后又在香港二次上市。中国企业如蔚来 、怡和集团 下的几家公司、京信通信和「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也都在新加坡完成了二次上市。
近期完成二次上市的海伦司表示,完成二次上市将有助于公司进入新加坡证券市场,提升其在新加坡市场的地位,增强全球知名度,助力国际业务拓展,并扩大股东基础及未来的筹资渠道。
2.1 二次上市框架优势明显、操作灵活
在新交所二次上市的优势很明显,采用「发达司法管辖区」的概念,即企业如果首次是在发达司法管辖区上市,可简化后续多市场上市流程,大幅降低合规成本,仅需满足首次上市标准即可,无需重复遵循新交所额外要求。
比如企业之前在美国上市之后,又想接触更多亚洲投资人,就可以在新交所二次上市,而且新加坡还是亚洲时间段,没有时差,可以让投资人更好的参与到企业发展中,股价也能实时反映企业情况。同样的,在香港上市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新交所的二次上市接触更广泛的国际投资人,尤其是日益增加的东南亚投资群体,也可以借由新加坡在国际市场上的贯通性实现更全面的国际化。
2.2 二次上市的选择
二次上市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全面满足不同需求的企业。
介绍上市适用于当下不想融资的企业。基于各种理由,企业可能觉得目前不处于最好的融资环境,但想要借助新交所二次上市的便利政策先把平台搭建好,利用新加坡上市公司的地位先强化国际品牌,后续等股价表现比较好的时候再进行融资。
如果要做全面的上市的话,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招股书的,但「介绍上市+配售」只针对机构投资人和一些特定的投资人,所以在上市时不需要招股书。所以如果想通过二次上市融资,文件方面又不想太复杂的话,配售是最简单的方式,而且无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审批,是由新交所审批,整个时间流程会比较短。
公开售股的二次上市操作下来应该对企业来说效益最高的。公开的发行能帮助企业引入较广泛的投资人,让企业在新交所上市的首日就有更多的投资人参与,流动性也肯定比之前两个方式来得高。
企业在新加坡二次上市不会被当作二等公民来看,该有的好处都有,该有的支持也有,时间也会缩短很多。有关被纳入指数和获得上市补贴等的各种福利,只要满足相关要求,都能给到在新交所二次上市的企业。
3
建议中等规模公司来新交所上市
相较于国内 A 股日交易额一万亿人民币,新加坡股市因为企业较少,只有 600 多家企业上市,所以交易量也较少,日均约 100 亿新币。
鉴于新加坡市场规模较小,我们鼓励企业达到中大型规模之后再来新加坡上市,如果是小规模企业的话,可能会沦为僵尸股,这与其他市场的小市值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在新加坡,市值 3-5 亿新币已属中大型企业范畴,而 5-50 亿新币市值的企业在新加坡也比在香港市场更能获得投资人追踪。企业可根据自身定位选择,是想在小池里当大鱼,还是在大海里当小鱼。
有些企业在新加坡上市后,市值达到 8 亿、10 亿、20 亿新币的规模时,想要转到美国上市,这种我们是完全不阻碍的,反而会提供很大的支持。这点可以从新交所与纽交所及纳斯达克的开放合作见得。
3.1 新交所新经济公司的投资者结构
新经济公司是新加坡目前想要重点引入的企业类型,并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均衡且优厚的待遇。在主板 IPO 中,从基石投资人的角度看,全球投资人与本地投资人的比例相当。
在 A 股里,机构投资人和散户投资人的比例可能是 20% 和 80%,但新加坡市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机构投资人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 80%,而散户仅占 20%,这也为企业后续的较大笔融资提供了更高的稳定性。持续的融资能力才是一个好的交易所带给企业最大、最长远的价值。
以 NanoFilm 和 Aztech 为例,这两家新经济企业成功吸引了众多实力雄厚的基石投资人,同时在私募配售中也汇聚了众多具有前瞻视野、愿意伴随企业长期发展的投资人。随着各项政策的持续推动,新加坡的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日益健康,投资人越来越认可中国企业。
3.2 更聚焦机构投资人
相较于国内,新加坡更具聚焦于机构投资人,机构投资人的优势在于:当企业寻求多轮融资时,机构投资人的参与能确保每轮融资的资金更加坚实可靠,远胜于散户为主的市场。
特别是在疫情之后,新加坡因较早开放疫情管控,经济恢复迅速且稳定,吸引了大量大型基金在此设立基地,并把投资决策团队迁到新加坡来,以便更有效地对接在新加坡的全球企业。
比如,疫情期间,中国企业若需融资,常需与投资人面对面交流,较早开放的新加坡就成为了理想的会面地点。同时,西方疫情的不确定性也使得西方投资人倾向于在新加坡聚首。在此之前,新加坡就拥有众多实力雄厚的主权基金。
除了机构基金之外,在疫情过后的这两年也有更多私行在新加坡落地,来自不同地区的高净值人士在新加坡聚集,新交所现在管理的资产规模已高达约 5.4 万亿新币。新加坡也实行了各项政策,包括税务优惠,推动在新加坡落地的家族办公室将在管资产投入到新加坡证券市场。
3.3 建议企业可选择在 IPO 初期筹集数千万新币后再灵活融资
在融资策略上,新交所提供了多元化的灵活方案。鉴于企业在 IPO 时想要一次性融很多钱是很困难的,所以新交所往往建议企业可选择在 IPO 初期筹集数千万新币,随后依据二级市场的积极反馈及稳健的季度财报表现,灵活进行再融资。
在资本市场中不妨采取分步走策略,通过多轮融资逐步筹集资金,也可以趁此机会加深与市场的互动,让市场更熟悉企业发展的态势。
此外,新交所也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后二级市场的流动性管理,鼓励大股东及创始股东把股票借出来,尤其是对于未进行融资的二次上市企业,此举不仅能增强市场流动性,还能吸引更多二级市场参与方参与其中。
在此过程中,新交所会为出借股票的创始股东提供一些费用,作为他们借股贡献流动性的回馈,尤其对于那些处于锁定期内无法直接套现的企业家而言,这成为了一种额外的收入来源。
4
新交所上市要求详解
4.1 最国际化的交易所
新交所是亚洲第三大交易所,但国际化程度在亚洲是最高的。第三是因为新加坡国家本身偏小,本土企业也不多,国家规模和本土企业基数限制了其起点的广度,因此新交所很重视吸引全球企业方面。
新交所吸引的企业,近三分之一源自大中华区,三分之一来自东南亚,剩余三分之一则分布在日韩、澳大利亚、欧洲及美国等全球重点区域。
新交所也希望更多中国发行人或者更多有中国背景、中国文化的企业迈出国际化步伐时第一个会想到新加坡。
4.2 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
新交所整体对于合法合规的企业都是欢迎的。其次,在行业偏好上,新交所聚焦于投资人青睐的领域,并为此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新交所认识到工业、金融与房地产等传统行业是经济稳固的基石的同时,也敏锐捕捉到消费、能源、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以及医疗健康等新兴领域的蓬勃生机,新交所会重点加大对新兴行业的上市前和上市后支持力度,给予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让这些企业持续在市场上获得应有的关住力和发展空间。
4.3 新交所集团目前业务布局
新交所现在主要有四项运营业务:证券-现金;证券-衍生品;固定收益、货币和大宗商品;平台及其他,涵盖整个交易所价值链,形成分散且稳固的收入来源。
此前,证券现金业务占新交所整体收入的 60%-70%,在上周刚公布的 2024 全年财报中显示证券现金业务收入占整体收入的四分之一,同时整体收入每年都实现平稳增长。新加坡不仅吸引着寻求增值机遇的投资者,也是避险策略的优选之地。新交所也提供了多元化的产品组合,比如期货产品 A50、铁矿石与橡胶期货、亚洲货币债券、绿债 ESG 等产品。未来,新交所会推出更多的产品给市场参与方,让上市公司在此过程在受惠。
4.4 欢迎企业以不同方式接触新加坡资本市场
在新交所上市主要有以下方式:
主板上市 凯利板上市 直接上市(S 股 ) 借壳上市 REIT/商业信托 SPAC 分拆上市 第二上市 两地第一上市
4.5 主板上市要求
4.6 境外上市备案新规生效后境外上市审批流程
整体来看,企业从上市筹备至成功上市,全程大约需 9-12 个月。新交所从企业提交完整的上市申请到批复大概需要 2 个月。对于需同时满足中国证监会备案要求的中国企业而言,中国证监会的备案和新交所上市是并行的,双边会配合时间,而新交所也尽力在中国证监会备案完成之后短时间内提供一个申请结果。由于新加坡的中立立场,所以证监会流程会相对便利、可控一些。
总体而言,新加坡 IPO 上市周期从启动到完成上市约为 9 至 12 个月,若二次上市时间可短至六个月之内。
4.7 凯利板:保荐人监管机制
相较于主板,凯利板的上市时间会更短一些,新加坡的监管审批流程大概是 6-8 周左右。凯利板实行的是保荐人制度,即从上市前到上市后,中介机构要给企业提供全程支持与指导。
凯利板主要是高增长型的企业在此上市,这种企业的创始人都专注于企业发展、创新研发,但上市有很多需要关注的东西,如果有一个中介机构可以手把手带着创始人去完成整个流程的话,企业上市流程会更加快速,创始人也无需过多分心。
保荐人在上市前会手把手支持、辅导公司,上市后也必须跟企业绑定,企业上市前和上市后两年之内必须保持是同一个保荐人,上市两年之后可以选择更换保荐人,也可以选择不更换保荐人。在凯利板上市两年之后,如果企业达到主板上市的要求的话,也可以转到主板。
4.8 双层股权架构
新交所鼓励企业执行同股不同权架构,因为新交所非常重视创始人的战略思维以及对于产品研发的认知,这些经验和知识是非常值得保留的,此架构确保了关键人物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拥有必要的话语权,即使融资后股权被稀释,创始人仍能保持一定的话语权。
新交所的同股不同权架构所设要求非常国际化,也允许关键的个人或群体同时享有这权力。想在新交所主板上市的企业可以考虑使用这样的股权架构,为企业提供好战略的持续性。
热文推荐
点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