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探索:童庆禧院士遥感从研六十年

文摘   2024-10-22 17:41   北京  


← 左右滑动查看 详细信息 →

童庆禧院士是我国遥感界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见证了我国遥感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发展历程,他是我国遥感技术发展的规划者、领导者、参与者与贡献者!由他的学生们撰编的《诗意科探 九秩华年——童庆禧院士遥感从研六十年》(本书编委会编.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4. 8)一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童院士的主要人生经历,是对童院士从事遥感工作六十年的阶段性总结,也为中国遥感科技发展史研究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徐冠华、李德仁、薛永祺、郭华东、吴一戎、潘德炉、龚健雅、周成虎、王桥等院士,以及原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杨生局长和原国家科委国家遥感中心陈为江主任为本书作序、题词和撰文;与童先生一起紧密工作多年的田国良研究员、项月琴研究员、迟国彬教授、李岩教授、邬伦教授等同事撰写的回忆文章;福州大学刘守信教授题写书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原院长陈健飞教授为童先生画素描像。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虽然童先生现在已年至耄耋,但仍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不忘初心,他经常引用毛主席这句话激励自己也教育后生,这也是他人生的座右铭。童先生在遥感领域的开拓是大家的共识,但是他总是说他只是一个先行者而已,一些事情可能比常人先看了一着,先走了一步。童先生从20世纪60年代即开启了遥感探索之路,之后路越走越宽,登珠峰首创太阳辐射分谱段测量,引领航空遥感发展,开创高光谱遥感技术,倡导微小卫星应用,参与国家中长期规划,促进高分对地观测重大专项立项,提倡数字中国建设,支持遥感商业化发展。他的遥感人生就是不断探索和追求遥感真理的过程,也是中国科学家奋进报国的缩影,从他的人生中令人受益颇深。


《诗意科探 九秩华年——童庆禧院士遥感从研六十年》的出版,生动讲述和见证了中国遥感科技发展的恢弘历史,更希望对立志科研探索、特别有志于从事遥感科技研究的年轻人有一定的激励和参考作用。遥感成为交叉一级学科,国家需要培养遥感人才,如何学好遥感、报效祖国,这本书一定会对你有极大的启发。


下面我们就读一读童先生自己写的故事。



无尽的探索


         童庆禧         

 

遥感的实质就是电磁波与地物的相互作用,而地球遥感最重要的辐射来源就是太阳,尤其是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还在20世纪60年代,我有幸作为珠峰科考队的一员,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从珠峰大本营到6 500米的冰川上开展了对太阳辐射的观测,特别开启了多谱段辐射特性的研究;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和研究了珠峰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和粒径的分布,这是我从事遥感探索的开端


4年以后的1972年,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意识到这一举措将对地球科学、技术科学等学科会产生重大影响,经中国科学院安排,我得以参与中国科学院对地球资源卫星发展的准备工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接通向资源卫星的道路被暂时阻断,但经钱学森先生的点拨,中国科学院将遥感技术发展作为重点方向,开始下大力气扶持。


1976年中国科学院遥感技术规划会,以及后来根据规划开展的新疆哈密遥感试验和尔后更大规模的“腾冲遥感”“天津- 渤海环境遥感”“黄淮海低产农田灾害治理研究”等重大任务中,我都有幸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科学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从事遥感研究、献身遥感科学技术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当时在我国发展遥感技术,特别是推行遥感应用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遥感数据,更缺乏获取遥感数据的平台和技术手段。在我国尚无遥感卫星可用的情况下,发展航空遥感就成为了必由之路。引进先进飞机,进行遥感技术适应性改装,研制能覆盖电磁波主要区域、实施高效对地观测的遥感仪器和设备就成为重中之重。


幸运的是,这一切都得以按设想进行。由于国家的支持,中国科学院从美国引进了两架先进的高空高性能飞机,并成功完成了遥感技术改装,更由于“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这一国家“七五”科技攻关最大的经费投入计划花落中国科学院,14 台/套从紫外、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微波等新型遥感系统以及配套的操控、记录、传输、处理和应用系统的完成,使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系统一跃成为国内外最先进的系统之一,它不仅多次飞越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翱翔于祖国的蓝天,祖国茫茫南海美丽的珊瑚礁也多次见证了它的存在。它也曾远征国外,在遥远的澳大利亚、新加坡都留下了它矫健的身影。调查资源、监测环境是它的本分,它忠于职守,大兴安岭林火、长江特大洪水、汶川大地震,哪里有灾害,它就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我国的气候特点是高温与洪水同期,每当洪水季节,我们遥感人总是战斗在第一线,在那个岁月里几乎没人休过高温假。对于中国科学院遥感飞机的优越性能,以及它在国家遥感发展中曾经起到过的重要作用,我作为参与者、见证者、组织者、主持者,虽然深感自豪和骄傲,但是更多的是感到责任的重大,唯有不断进取才能不负时代的重任


20世纪80年代中叶,经一位在我国合作的专家透露和我国在国外进修学者传回资料表明,国外正在研制一种成像光谱的新型遥感技术,把握这一新动向,我得以和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薛永祺先生共同倡导这一新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就在这时应国家黄金找矿的需求,这一技术得到了用武之地,由于我国二维探测器件尚不成熟,我和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匡定波、薛永祺,还有安徽光机所章立民等人创新性地提出针对黄金成矿蚀变的特殊波段研制出了具有特征探测波段的遥感设备,取名为“细分红外多光谱扫描仪”,通过在新疆的应用取得很大成功,大大鼓舞了我们发展新型成像光谱仪的信心。在国家攻关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的特殊支持下,薛永祺和王建宇研制成功有72个波段的“模块式航空成像光谱仪”。就是以这台仪器为基础,在应澳大利亚邀请,我们在澳洲城市遥感、遥感找矿等合作项目中大获成功。后来这一技术又在与日本的合作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开创了以我国的遥感高技术支持与发达国家科技合作的先河,极大提升了我国遥感科技的国际地位


发展总是无止境的。20世纪90年代末,我在受国家指派参加联合国第三届外空大会筹备期间,通过与国外专家的交流和对联合国外层空署重点支持方向的判断,了解到新一代微小卫星的发展已成趋势。回国后我不失时机地向科技部提出了“发展微小卫星,加快对地观测”的建议。作为首席科学家,我参与了软课题研究、技术论证和国际合作。2005年以服务北京科技奥运为重要目标、以“北京一号”命名的小卫星,发射升空并成功运营,开创了北京卫星运营服务模式。这颗重量仅为166千克的小型卫星,发射时是我国民用卫星中分辨率最高、地面观测覆盖最宽的卫星。至此,小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发展更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北京二号”和“北京三号”小卫星相继成功发射。而它们的运营公司也成为民营航天企业的典范,除北京卫星地面接收站以外还建立了新加坡、南宁和乌鲁木齐接收站,卫星数据接收范围也越来越宽,应用效益也愈益显著,公司不仅实现了我当时对科技部的“不从国家要运行费”的承诺,而且实现了卫星及有关设备由企业投融资解决的完全企业化和商业化发展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飞机虽然先进,但已不敷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新一代航空遥感系统的建议,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步伐,2004年我又有幸和北京大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的教授专家们一道,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和“无人机”遥感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从本世纪开始,作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的战略研究专家,会同各有关部门的专家提出了“对地观测系统建设”的建议,这就是后来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基础。


我是幸运的,在我学习和工作的一生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中学时期有一批优秀的老师授业指路,参加工作以来更是得到长辈们的教诲和指导,和长期共事的同仁们的热心帮助、悉心指导,使我明辨方向,稳步前行。我感恩于党和国家,感恩于同事们和朋友们。我的生命受之于父母,在我工作前期有像黄秉维左大康丘宝剑这些大家们的指导,从事遥感研究以来有陈述彭先生这样亦师亦友的长者在身旁扶持。更幸运的是,在我遥感研究的路上一直和薛永祺院士精诚合作,50 年来结成了兄弟般的友谊,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我的科研一生虽也收获了不少奖项和表彰,而今的我已是耄耋之年而近九旬,从院士的资深到退休,这些历史的印迹已成为过去并淡化在岁月的长河中,我笃信毛主席所说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并把它作为我,特别是晚年人生的座右铭


时代在前进,现在我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们已经成才,将我毕生的事业和愿望继承和发扬,但我仍愿意作为他们攀登路上的一块砖,为后来者垫脚铺路,为我国遥感科技发展继续贡献绵薄之力。



本文摘编自《诗意科探 九秩华年——童庆禧院士遥感从研六十年》(本书编委会编.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4. 8)一书“前言”“无尽的探索”,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书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童院士的主要人生经历。他参加了珠峰第一次科考,参与了中国遥感初创发展规划的制定;策划组织了我国早期的新疆哈密、云南腾冲及津渤综合遥感实验;主持建成了先进的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开创了我国高光谱遥感科学与应用领域;推动了高性能对地观测小卫星系统研制、国际合作与商业运营;倡导组建了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促进了数字中国的研究。他精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遥感人才。本书是对童院士从事遥感工作六十年的阶段性总结,也为中国遥感科技发展史研究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本书适合遥感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管理者,遥感、地理等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以及对遥感发展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更多阅读

【科技日报】《诗意科探 九秩华年——童庆禧院士遥感从研六十年》新书发布

【中新社】遥感界研讨童庆禧院士学术思想:推动中国遥感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中国青年报】童庆禧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科学报】童庆禧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举行

【中国网】童庆禧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


空天信息
传递前沿动态、普及科学知识、服务社会公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