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简牍学文库》项目启动暨编纂出版座谈会在兰州举行。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指导下,在省文物局和简牍收藏、科研单位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和支持下,甘肃简牍学研究成果推陈出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促使“简牍学”由“冷门”回暖,呈现出向“绝学”有继的良好局面,让千年简牍不断走出“深闺”,重焕光彩。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遗存璀璨丰富,在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创造了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简牍作为甘肃极具特色的文物资源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着陇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甘肃是中国简牍大省、汉简之乡和简牍研究重镇,自1907年在敦煌首次掘得简牍以来,百余年间甘肃先后有30多批次、6万多枚汉简出土,所出土简牍具有数量多、发现早、研究历史长的特点。甘肃简牍博物馆作为目前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于今年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收藏有各类文物50129件(组),一级文物达1679件(组),所藏文物以简牍为主,有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共计近4万枚,数万枚简牍既是汉晋时期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佐证,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脉赓续,生生不息。甘肃简牍作为古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历史见证,作为国家信史的重要佐证,沉淀着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底蕴,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新历史的起点上,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做好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合力将《简牍学文库》打造成简牍学集大成之作,让简牍成为富有魅力和辨识度的甘肃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