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的赫章县白果镇石板河村,交通闭塞,藏在深山人未识;90年代末的凿壁开路愚公精神,使石板河村因川沟悬岩上的一条挂壁公路,连通了与外界的距离。这条挂壁公路,成了网红打卡地,石板河村成了自驾游的避暑胜地。
人们来到石板河村,才发现这里原生态景观如世外桃源。忘川古桥、川沟峡谷、织女湾瀑布、双龙滩、清泉、古树,蜡染、刺绣、苗寨风情、山王庙、秀才故事,以及石板河人修建挂壁公路的奋斗史等,都令人流连忘返。
石板河村川沟的忘川桥 谢永奇 摄
挂壁公路峡谷上游,是忘川桥,与挂壁公路遥遥相望。这座上百年的拱桥,砌成拱形的石头上长着青苔,诉说着石板河人世世代代从这里走出大山的故事。桥面泥路坑洼不平,还有牛儿踩踏过的脚印。拱桥护河员黄启富正在维护河道卫生,修通挂壁公路后,很多人都来这里露营,都喜欢这里水流清澈干净。
石板河村位于白果街道办事处西南面,距赫章县韭菜坪景区只有2公里,距白果街道办事处19公里,距县城22公里,海拔2000米,属一类脱贫村。这里山多地少,林深树密,森林覆盖率达83.35%,在20世纪60年代有猕猴、蛇、野猪等不少野生动物。
石板河村山高坡陡,土地为不规则梯田,村民种植玉米、芸豆、洋芋、苦荞、魔芋等农作物,多数人家养牛、马、黑山羊等,另有鸡鸭鹅成群。这里民风淳朴,其中苗族人口占47%,苗族蜡染、芦笙等特色文化凸显,与村里的汉族同胞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明末清初,村民唐明昌家祖辈算是这里最早落户的人之一,家中两代秀才,带动村里人识文断字,让知识在想走出大山的人心中生根。那时没学校,孩子们在先生家读书。
遥看石板河村挂壁公路 刘虹艳 摄
20世纪90年代以前,村里有的老人一辈子没有到过县城,村里人家养马,出山买卖物资靠人背马驮。从石板河村到县城的道路,是经过山巅和峡谷的两条羊肠小道,要艰难行走5个多小时才能抵达赫章县城。一条是翻山下坎经过简家冲、板板桥的路,一条是从石板河村川沟峡谷、月亮洞村、独山街上到县城。或者经过川沟峡谷、岔河、梯子岩、佳娃去县城山路难行,却步步是风景,险峻奇秀的道路上,迎着山风感受到的是青草味和灌木开花的香味。
在大山环绕的石板河村周家坡,一棵亮叶桦主干顶端干枯残损,侧枝却生机勃勃,倔强地向天空延伸着。屹立220余年不倒的古树,要3人合抱才能抱完,成了人们呵护有加的“活文物”,穿越时空的它,是石板河村的历史见证。赫章县林业局2022年已挂牌保护。在周家坡,还有始建于民国中期的露天山神庙,1984年由唐明昌等人组织重建为瓦房,椽木至今保存,2007年改建为钢混结构的小平房。
古树和山神庙,是石板河村至今年代较久的文物。而石板河村制作芦笙并传承芦笙舞、苗族自制蜡染,仍有久远的历史。
石板河村苗寨组的张成光是小花苗,是村里至今传承蜡染的一名苗族。在他家,两台缝纫机旁,堆着已经制作好的裙子和衣服。他种了不少板蓝根,用于制作蓝靛泥。
“以前寨子里每家人都种板蓝根,也制作蜡染裙子。重要节日要给女娃们穿上制作的新裙子。现在交通方便,多数人外出打工,也能买到蜡染裙子,很少有人种板蓝根了。”板蓝根可以长到2米高,制作染料时,把板蓝根割来放在水桶里泡10来天后,捞出残渣,加入石灰水、白酒、青蒿枝条烧制的灰等,搅拌均匀,就制成了蓝靛泥。然后把用黄蜡画好直线、曲线、圆形等图案的裙子浸入蓝靛泥的水桶10余分钟,提起晾晒上色,晒干水汽后,又放入蓝靛泥浸泡10余分钟,又提起晾晒。一条裙子每天反复浸泡晾晒六七次,一个星期之内每天坚持,最后全部上色完成后,晒干了再煮热,把蜡去除,这样才完成一条裙子的蜡染。
制作蜡染 受访者供图
“时间和工序成本很高,一条裙子制作好后,一般售价500元左右。一年收入有3万元左右。”张成光说,他的妻子罗德妹能做手工苗绣,“她制作的苗绣衣服精美,但是手工绣太慢,成本也高。现在人们都倾向购买机绣的衣服。”
在苗寨,还有制作芦笙的杨林。“在花山节的时候,寨子里以前有40多人会吹芦笙跳花脚,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学,目前全村只有10余人会吹芦笙了。”杨林作为村里目前唯一制作芦笙的传承人,他会教愿意学的人吹芦笙跳芦笙舞,他制作的芦笙除了出售,也借给办事时需要使用的人们。据介绍,芦笙曲有几十首曲谱,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曲子。在老人过世的时候,堂祭那天,会请一人敲大鼓,两人吹丧葬芦笙曲。
吹芦笙 受访者供图
村里婚俗中是否吹芦笙?在聊到这个话题时,张成光说,苗族结婚前,是自由恋爱。以前苗寨里有两个花房,每个花房里有一张木板床,青年男女在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那几天,会相约到花房对山歌,看对眼的有的直接带回家,有的请寨老去说亲谈彩礼以及婚期等。一般彩礼有3对鸡,分别是一公一母。其中一对叫“羊毛鸡”,专门送给女方父母,另外两对用于女方家炖熟后,招待参加定亲礼的亲戚,见证女方喜事。待到结婚时,接亲队伍和送亲队也多讲究,但是不吹芦笙。
2020年9月,石板河村被命名为第五批“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藏在大山里的石板河村,在20世纪90年代初,不通电、不通路,地处偏僻且都是峭壁大山。
1999年11月,在白果镇政府的支持和村“两委”的带领下,石板河村的2000余名各族同胞化身愚公,在川沟大岩的绝壁上,轰轰烈烈地开启了漫长而艰苦的凿路征程。全村老少齐上阵,用钢钎大锤在川沟大岩的绝壁上,硬生生凿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挂壁公路”。
至2002年端午节前后,用了近3年的时间,石板河村付出了死亡1人、受伤100余人的代价后,修成长约7公里的出山“毛路”,其中470米是悬崖上凿出的“挂壁公路”。
“路修通了,史洪情的丈夫殷开举在修路的过程中,牺牲了;他救下的两个人,一个是唐兴方,右腿骨折,落下残疾;一个是殷开顺,肋骨骨折。要不是殷开举把他们向两边猛推,他们也没了……”老支书唐仁文回忆道。
来到挂壁公路,看到岩壁上那些凿出来的印记,惊叹人民群众的力量,同时也打听挂壁路的感人故事。
83岁的石板河村村民黄佑明回忆起修路的那几年,记忆犹新,修挂壁路时,他近60岁了,大孙子13岁,一家三代人都去修路。家里人煮一箩洋芋背上山,动作麻利的,能抢到几个,不麻利的,一个也没得。他的两个儿子,和村里的劳动力们,白天悬挂在峭壁凿壁,晚上就在悬崖顶的山洞里睡,用竹篮吊东西上去吃。
当初史洪情的丈夫过世,她加入凿壁修路队时,大家反对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她是女的,不可能和大家住山洞。但她每天用绳子拴着腰吊上悬崖凿壁,为丈夫完成修路任务,晚上又回家带孩子,她的坚韧,得到大家的认可。
我们站在史洪情家客厅里,正好可以眺望“挂壁公路”。双鬓斑白的史洪情轻轻擦拭着丈夫遗像。
在修建公路时,殷开举发现头顶有石头掉落,他连忙推开身边了两个村民,自己却被大石头砸中,再也没有醒来。史洪情赶到现场看到后,泪流满面:“他早上还是唱着歌出门的。”
当天,时任白果镇党委书记安勇带着干部们来慰问她,送来了镇政府给的3000元安葬费和500斤玉米。可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是来参加修路的。
“你来干啥?”村支书很惊讶!这不是在村里种地,这是用粗麻绳系着腰从悬崖顶上放下来,悬挂在施工崖壁上施工……可是她说,她要把丈夫没修完的修完。
埋葬了殷开举后,史洪情加入了修路行列,要完成丈夫未完成的修路任务。尽管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还有村民们强烈反对,她依然出现在工地上,不为别的,只为完成殷开举带队的那个组的修路梦想。
石板河村忘川河20世纪初的出山羊肠路就在如今的挂壁公路对面 刘虹艳 摄
史洪情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榜样。唐兴方和殷开顺身受重伤,他俩的妻子刘朴香和王美仙也相继投入修路。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村里的巾帼英雄撑起了“半边天”。让人感动不已的还有51岁的杨文光,他在一次爆破中右眼被炸瞎了,缠着绷带又回到工地。
工程分3个路段同时进行,每个路段都红旗招展,热火朝天。“攻坚阶段,凌晨挂着马灯凿石壁。”村民刘光权说。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悬崖筑路图。
史洪情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又参加最后路段的集体攻关,直到整个工程全部完工。
路修通的那天,全村人站满了挂壁路高高低低的坡面,一辆车从挂壁公路那头开过来。那年镇里只有3辆车,将要开来的是一辆北京吉普。
“来了,来了!”这是一辆破旧的北京吉普,这是石板河村历史上第一次开进一辆车。坐在车上的是当时的镇党委书记李文均,开车的司机叫蒋义。
挂壁公路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首史诗。是的,村庄的史诗,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石板河人自己凿出来的史诗。
石板河村人有一股拼劲,男儿有血性,女人有韧性。他们如愚公般的创举,充分展现了他们奋斗在追梦的道路上不屈不挠的精神。
2014年,石板河村被纳入赫章县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计划。经过两年的建设,这条悬崖上的通村路变成了一条宽约4.5米的水泥公路。
路通了,通电又成了村里人新希望。经请示后,石板河村组织大家从独山乡抬回水泥电杆,请来电工,架上电线,村里也点上了电灯。
在石板河村村两委的支持下,村民自发组织,家家户户把自来水引到了家门口,有的人家掀去茅草木板屋、瓦房石墙屋,修建楼房的时候,也进行改厕改建,卫生间也是水箱式、抽水马桶式等,大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石板河村冷水鱼养殖 谢永奇 摄
精神矍铄的黄佑明,就道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完善。80岁以来,每年领到政府发放的高龄补贴,村里穷点的脱贫户又得低保,真的太好了。以前去独山乡和白果西屯赶场,买包肥料都是用背,早上出门天不亮,晚上回家月亮上,背着东西从川沟绕,坡陡峡谷深,路上危险多。如今,国家把这些公路铺成水泥路,农民越来越幸福了,老人们能坐几趟车也高兴。修房子的材料,用车直接运输来,家家户户都修建了大房子。
2020年,石板河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全村现在共有脱贫户203户1091人。
石板河村天窗山 谢永奇 摄
挂壁公路从“毛石路”到水泥路,如今,依托网红“挂壁公路”等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文化旅游,不断植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很多外省游客以及周边城市的人前来打卡、观光旅游。
来自桂BEB970的自驾达人蓝天说:“石板河村沿途风光秀美,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驱车走进这里的峡谷,走进险峻的挂壁公路,仍不免被感动。毕节赫章县的挂壁公路,让我们看到石板河隧道不输郭亮村,石板河人气概不输郭亮人。”
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山下,距二台坡阿西里西大草原2.4公里。从2018年起,赫章县陆续开展山地穿越赛,均把这条路规划为赛道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参赛队员,跑过这段挂壁公路,欣赏着石板河村的峡谷风景。
石板河村桃花源般的旅游资源,是一片宝藏地,在保留原生态的同时,也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方便前来旅游的人们吃饭。致富能手带动种植魔芋和搞养殖等,带动村民增收。
唐仁敬是村里的养殖户,他从2008年开始养猪,如今16年了,一直坚持在石板河村养殖放山熟食可乐猪。计划在明年突破800头左右,在石板河带动农户把熟食可乐猪的这条路走出来,争取带动更多人就业。
如今,石板河村人有了出山路,外出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还是常想起了家乡,石板河村也承载了更多的乡愁。他们买车开车回家成了新潮。据2024年6月份不完全统计,全村有小汽车95辆,摩托车86辆,电动车13辆,三轮车83辆,挖掘机1台,大型运输车1辆。
车来车往的石板河村,把村外的人吸引来观光旅游,也把石板河人的梦想带飞。2024年,全村有研究生2人,博士生1人,大专及本科生63人。石板河人有在省内创立私立学校的负责人,有的外出在深圳有关国企就业,有的在浙江、江苏创立公司接收国外订单等,他们把石板河人的梦想带到世界各地,把大山里的奋斗史刻在骨子里,成为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石板河人。
石板河村,在乡村振兴的奋斗路上,仍然让我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编 辑:阮 淋
责 编:唐兴尧
编 审:张 欣
终 审:闵 罡
监 制:舒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