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卫生健康领域改革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进一步深化卫生健康领域改革,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领域历史性变革,深刻理解卫生健康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全局性作用,以只争朝夕的斗争精神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健康中国的目标,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扎实健康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深化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一线考察调研卫生健康工作,多次主持会议听取医改进展情况汇报、审定医改重大政策措施。2015年,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大决策;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并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9年,签署主席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于2020年6月1日施行。这些都为深化医改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卫生健康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一大批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消除或有效控制。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艾滋病疫情总体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结核病死亡率降至发达国家水平;5岁以下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控制在1%以下;2020年全国消除疟疾目标如期实现,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疾病防控成果;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有效遏制,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从2015年的18.5%降至2023年的15.0%。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持续开展组团式援疆援藏,建设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开展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支持超过1200多家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全面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百千万工程”,历史性将大学生乡村医生纳入编制管理。全面取消药品、医药耗材加成,推广福建三明等地医改经验,统筹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药品耗材集采、医保支付方式和薪酬制度等改革,推开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推进实施。截至2023年底,92%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超过82%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了“优质服务基层行”能力标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保持在50%以上,2023年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比2012年提升近四成,互联网诊疗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扶贫和新冠疫情防控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伟绩。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以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为主攻方向,累计派出11.8万人次医务人员开展对口帮扶,历史性消除贫困地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累计分类救治2000多万贫困患者,近1000万因病致贫返贫户成功脱贫,为创造人类减贫史上奇迹作出贡献。目前聚焦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持续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因时因势优化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14亿多人民同心协力,1500万医务工作者顽强拼搏、周全服务,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在一些国家人均预期寿命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取得了逐年上升的罕见成就,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从总体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跃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这些成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对卫生健康领域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确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信心之本,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进一步推进卫生健康领域改革最关键、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认识做好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意义,注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施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表明我们党对健康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在财政投入上保障健康需求。要大力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持续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大力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动员行业、社区、单位和个人力量,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推动防治关口前移,加强早筛早诊早治,鼓励引导每个医务人员都积极参与健康宣教,让更多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公众掌握更多健康技能。保障人民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更加突出系统集成。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加强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持续推进各省份由一位领导分管“三医”工作,进一步健全统一高效的“三医”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机制,增强医疗、医保、医药改革的步调协同。深化医教协同,按需培养,提升质量,稳步扩大农村定向医学生招生规模。切实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大力弘扬抗击非典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进一步提振全系统干事创业服务的精气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出一批生育支持政策,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3岁以下幼儿,坚持公益性、适应多元需求,多渠道扩充普惠育幼服务供给。持续提升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减少非意愿妊娠和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优化产科关爱服务,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要深化医养结合,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妇幼和老年健康服务水平,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建设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重要标志就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有显著改善,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往有利于提升全人群健康水平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促进均衡发展的方向前进,助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要求,持续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快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医疗服务均质化和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均衡化的目标。从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可感可及出发推进改革,以基层为重点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着力提供公平可及、就近就便、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聚焦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和群众就医需求大、外转率高的重点疾病专科,积极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强国家和省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落实带动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升等功能定位,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向中西部、东北地区、省域内人口较多城市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循序渐进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技术和管理帮扶、政策协同,以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全面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持续支持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给予医疗、药学、护理、管理等常年驻守指导,优服务、升能力、促管理。全面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重点是实现人员和服务下沉,确保建制机构全覆盖、服务全覆盖,推动落实大学生乡村医生纳入编制管理、村卫生室动态纳入医保定点等工作,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加强中医专科能力建设,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实施“新时代神农尝百草”工程,丰富中医药救治手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改革,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动落实公立医院六项投入政策,逐步化解公立医院长期债务。加强公立医院编制动态调整,重点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使有资质、有能力的卫生健康服务人员能够得到编制保障。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定期评估、动态调整诊查、手术、病理、儿科、麻醉、感染、中医、急救、重症、精神、护理等医疗服务价格,保持一定增量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并为增量改革留出空间。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优化薪酬结构,提高医务人员固定收入占比,推动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科室、不同岗位薪酬更加合理。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推进与商业保险相衔接,实现与公立医院互补发展。创新行业综合监管手段,深化全行业党纪、法治教育及人文教育,加强穿透式监管和智慧监管,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安全、保证不损害群众利益、保证不损害医保资金安全。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卫生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推进卫生健康领域改革,必须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围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严密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风险隐患,以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时刻防范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风险,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总结抗击新冠疫情经验,落实好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社会共治,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等能力。积极推进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既懂临床又懂预防还懂管理的交叉复合型人才,为应对未来新发突发传染病做好对策和能力准备。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卫生健康领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实现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省级全覆盖,加强应急处突演练训练,确保第一时间派出足够数量能力过硬的救治资源和救援力量。加强医疗机构安全防范能力建设,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多部门协作机制,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动态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切实清除安全生产监管盲区,突出行业特点做好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健全医疗纠纷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医疗投诉管理和纠纷排查,完善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加强医疗机构安全防范能力建设,强化警医联动和应急处突演练。把精神卫生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作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全面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发挥基层社区、部门协同作用,加强信息共享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构建支持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发挥行业管医药科技创新优势,聚焦影响群众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关键问题、关键技术,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我国基层适宜技术,促进医工结合,发挥我国制度体制、超大规模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市场的优势,促进研产用贯通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更多工具和手段。坚持以开放促改革,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推动医疗领域有序扩大开放,充分发挥援外医疗队服务外交大局等作用,推进“光明行”“爱心行”“微笑行”“重点专科中心”等“小而美”民生项目,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