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风采】征程——记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强

百科   2025-01-28 08:05   江苏  


征  程

记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院长  陈强

从常州科教城奠基开建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里将成为知识、人才、智慧和创新等要素的汇聚之地。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大楼在众多楼宇中显得格外醒目,作为首家落户的产学研平台,更是承载着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跨界为企业服务的重要使命。而陈强院长,正是这一使命的践行者与推动者。

2006年,他怀揣着为常州人民服务的满腔热忱,以及对科研工作的无比热爱和对创新精神的坚定执着,踏上了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正式开启了他的新征程。披荆斩棘、拓荒前行的岁月里,或温馨,或辛酸……这些经历共同编织了他与常州、与南京大学的不解的情缘,他被誉为常州创新的“科技拓荒牛”、服务企业的“科技红娘”。



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先后与常州企业共建了35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协助建设了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院士工作站和3个省级中心。平台的建设不仅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还引育孵化了58个创新型企业,其中4家已经上市。由研究院承担的企业委托开发、技术服务等项目近300项,解决了大量的企业技术难题;还引进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落户常州,服务企业新增产值超过300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陈强院长及其团队的辛勤付出。

陈强院长,这位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战略眼光,带领团队不断突破,为常州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研究院也因此多次获得国家及省市级荣誉,连续17年被评为常州科教城优秀研发机构,2021年更荣获常州市“五大明星城”建设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回忆起初到常州的时光,陈强院长至今记忆犹新、感慨万千。来常州的第二个月,实验室尚未建成就迎来了第一笔业务——5000元的药品杂质分析服务。虽然数额不大,但这笔业务却如同希望的火种,点燃了团队对未来的信心,也找到了为企业赋能的方向。

在陈强院长的带领下,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逐渐发展壮大。他们与瑞声科技、千红制药、天合光能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提供精准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每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企业中得到应用,陈强院长的心中总是充满成就感。

2011年,是研究院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研究院购得了15亩土地,并建起了8层科研大楼。从最初挤在2000平方的租赁场地到后来的4000平方,再到如今拥有独立的科研大楼,这一转变不仅见证了研究院的成长,也凝聚了陈强院长及其团队的心血与汗水。

科研大楼的落成,为研究院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科研环境,也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让大家可以更加专注地投身于科研事业,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服务。同时,研究院不断拓展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不断扩大科研领域和合作范围。


2006年9月9日,陈强正式赴常州上任。当他第一次来到常州科教城时,远没有形成真正的“城”,或者说还是一片田野。他当晚为了买牙膏、牙刷等日用品步行很久才到小卖部。当时戏称:一人独享两多万平的宿舍大楼,自己在常州的家达到万平以上。

面对一片空空的科教城新区,陈强院长当时临着诸多挑战。研究院的起步条件十分艰苦,租用了2000平米的场地作为临时办公和实验场所。那些日子,下班后他常常一个人留守在偌大的研究院里,孤独与压力交织在一起,研究院如何生存下去、能不能生存下去成了首要问题。

不过,陈强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一次,时任常州市委书记考察科教城问及未来计划时,陈强院长坚定地说:“35岁是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干不好,没脸回去;干得好,没必要回去!”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常州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更彰显了他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决心。

没有现成的团队就去组建,没有完备的设施就去购买,没有客户就去寻找。正可谓是缺什么补什么!

正是这样的环境,激发了陈强院长和他团队的潜能。他们深知,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因此,陈强院长将科研成果的落地推广作为研究院的核心任务。每周他都会坚持拜访10家以上的企业,深入了解需求和难题,他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提供保姆式服务,架起一座座科技桥梁。同时带领团队与企业紧密合作,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成功为企业大幅提高产能、效益。渐渐地,他的真诚和专业赢得了企业的信任和好评。

当时一家企业花了10多万元用了一年多时间仍旧没有解决问题后找到了陈强院长。企业急需一种药物杂质的标样,时间2个月。陈强通过为企业牵线加拿大同学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从那时起常州企业界就传开了:有技术难题到科教城找陈强。

从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到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常州乃至江苏的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陈强的付出与奉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他先后荣获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人民政府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1971年,陈强出生在江苏徐州。从小他就展现出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卓越的天赋。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陈强的心中却已经种下了一颗科技报国的种子。他的偶像是钱学森、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大家,他们的事迹激励着陈强不断前行。

“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高中时期,陈强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他的化学老师告诉他们,“高分子材料领域十分有前景,我们国家的高分子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如果能够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对于国家的发展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老师的影响下,1987年高考陈强第一志愿报考了南京大学的高分子材料专业。

在南京大学学习期间,陈强不仅在学业上刻苦钻研,还积极参与各种科研活动。毕业前夕,他的研究论文引起了学校的注意,这篇论文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也预示着他未来在科研道路上的无限潜力。学校决定将他留校任教,他成为了南京大学的一名年轻教师。

在南京大学任教期间,陈强深感责任重大,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他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国家级的大学生竞赛,屡获佳绩,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3次获得一等奖、金奖等,不仅锻炼了能力、还增长了见识。

2005年,陈强因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南京大学“五四”青年教师奖章,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他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他未来发展的鞭策。


命运的齿轮在2006年悄然转动,南京大学积极响应国家“985工程”建设的号召,一流大学开始延伸服务地方建设。常州,作为江苏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成为了南京大学合作的首选之地。时任常州市挂职副市长王成斌向南京大学的青年教师陈强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希望他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才华带到常州,为这片土地上的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他的话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在南大,您或许能服务三万人;但到常州,您将能影响三百万人。”

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邀请,陈强心中五味杂陈。作为南京大学年轻的副处长正值事业上升期,手中还承担着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更让他难以割舍的是,年幼的女儿需要他的陪伴与照顾。然而,当王副市长的一席话语在他耳畔回响时,一种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心中油然而生。最终,在家人的支持下做出决定:正值事业发展黄金时期的他就这样来到了常州。

陈强常说:“为国家和社会做事,是每个南大人、每个科研人内心的理想和追求。”在常州工作的这些年里,陈强牺牲了大量陪伴家人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中,默默耕耘在科研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教报国的理念。

人们不断地追逐着岁月的脚步匆匆前行,一晃如今19个年头过去了。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也成为常州科创新城的一张亮丽名片。他们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创新服务,还积极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他们通过共享资源、共建平台、共育人才等方式,与常州各界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陈强看来,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无论是企业还是城市,都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和竞争力。因此,他始终将创新作为研究院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努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新的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加强前瞻性产业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常州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科技人物简介

陈 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常州第十一届市委候补委员,中共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常州市科协副主席。

现任常州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医药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强长期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管理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已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6件(已获得授权37件),主持完成了60多项企业委托课题,解决了大量企业技术问题,曾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END




文字:程中伟

摄影:姚建国

视频:司   奇

审核:张淑波  李   妍

龙城科普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技术、倡导科学方法。是面向公众进行科普学习的移动平台,是市民身边的科普工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