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用于著书立作,也常用来闲情逸致。酒令,就是古今常流行的一种文字游戏。酒令,以文学表达为底蕴,以游戏娱乐为形式,将智慧与娱乐融为一体的酒席助兴游戏。
酒令也称“觞政”,为了增添饮酒雅兴和督促饮酒进度而发明。话说酒令,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是周礼的一种表达方式,如《唐朝文化史》中记载“酒令起于周秦,行于汉魏六朝,及至隋唐而大备”。汉代的贾逵就曾根据秦汉的饮酒法,总结撰写了《酒令》一书。
既然酒令源于文人墨客,又反映了儒家礼法,那么,提到酒令之趣和酒桌之礼,必然绕不开一个地方,即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山东。
酒以成礼,还看山东
人们常说,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在山东尤为明显。上至大排筵宴,下至路边摊角,酒一般是必备之物,而只要喝酒,山东人就必然要讲究起来。
首先座次不可乱。根据山东规矩,正对门或比较开阔的座位,设为“主陪”,坐着本次宴席的“东家”。正对主陪的是“副陪”,任务兼具既要陪客人喝酒,又要负责买单。而坐在主陪左右两侧的是本场最重要的客人,右为“主宾”,左为“副宾”。同理,分别坐在副陪两侧的嘉宾,则为“三宾”和“四宾”。
这六个席位两主四宾,是最重要的席位,一般来说,到此时,其他人就可以根据主陪的要求,或者依据身份、地位、亲疏而随意分坐。然而,在有些人数较多、规格较高的场合,还要分别列出更多的主宾等级之别,严谨程度,丝毫不亚于《周礼》仪制。
座次如此“森严”,饮酒之礼,更不在话下,倒酒、带酒、敬酒皆有所规。比如,主陪需先举杯带饮,然后副陪再照此提酒,然后,客人的身份不同,在酒场上带酒的数量也有所不同。如今在山东,根据地域的不同,主要流行6个酒、7个酒、8个酒,甚至9个酒、10个酒,并配以吉祥文字主题,像“六六大顺”、“七上八下”、“八酒发大财”、“九九归一”、“十全十美”等。
带酒程序结束后,可进入1对1的个人交流环节,一般由主副陪开始,要给桌上的每一个人敬酒,俗称叫“打一圈”,剩下的人可自由组合,插空敬酒。
酒令有势,划拳有声
正式的敬酒仪式走完,此时无论主与宾,都已然几两酒下肚,进入了微醺状态,这个时候,也是整个山东酒局气氛最为高涨的时候,酒桌娱乐重头戏“划拳”即将开始。
山东的酒令划拳,在全国相当有名气,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民间就有“全国划拳看山东,山东划拳看济南”的说法。划拳,作为一种传统酒令的特别形式,历史非常悠久,大概认为可起源于唐代,比如唐人皇甫崧就著有《手势酒令》一书。
皇甫崧在“论手势”中说:“大凡放令,欲端其颈,如一枝孤柏;澄其神,如万里长江;扬其膺,如猛虎蹲距;运其眸,如烈日飞动;差其指,如鸾欲翔舞;柔其腕,如龙欲蜿蜒;旋其盏,如羊角高风;飞其袂,如鱼跃大浪;然后可以畋渔风月,缯缴笙竽。”
文辞之优美、气势之高亢,如同文人之佳作,然而,他说的这些意象,其实代表的是划拳的手势,比如“虎膺”指手掌,“松根”指手指关节。
如今的山东划拳,虽没有唐时如此文雅,但也朗朗上口、丝丝入扣。划拳正式开始之前,甲乙两方对阵,先要握手,面向全场人道“大家好”“全都好”。而后再次握手,道一声“好来”,行令即正式开始。令词一般为:一心敬,哥俩好,桃园三,四鸿禧,五魁首,六六顺,七到巧,八仙帝,快喝酒,全家福。或者:一心敬你、兄弟俩好、三星照、四季发财、五魁首、六六大顺、七个巧、八匹马、快发财、全到了。
一句令词,代表一个数字。行令时,甲乙两人同时喊出酒令,掳拳奋臂伸出代表某个数的手指,谁说的酒令同两人伸出的手指相加之和相等,谁就是赢家,输者按预先约定罚酒。
酒通人和,欢喜人间
山东人喝酒重酒礼、兴酒令,为的是对宾朋的尊重有加,为的是相聚时的热闹气氛,使宴聚者喜悦心情,得到极大释放。虽然有不同声音认为,山东酒礼、尊卑序列,过于冗繁,而行酒令时,挥拳掳袖、吆五喝六,也有失文明。
殊不知,这蕴藏着中国千年酒文化的本质——通。试想,如果失去了酒礼的提酒、带酒,便失去了和气的基础,如果失去了酒令的敬酒、罚酒,便失去了愉悦的气氛。酒对人情润滑、身心抒发的社会化功能即大打折扣,人心无法尽兴,人间少了欢喜,人和不能通达。
精彩回顾(点击下方蓝字阅读)
征稿:原创文章请投2986817696@qq.com
通联:加酒友群或商务合作,请加微ouyangdong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