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实中•家长微课堂2025【1】|寒假,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管理手机?

文摘   2025-01-19 08:09   山东  


不少家长反映,一到寒假,孩子的手机就变得难以管理。家长白天上班,孩子独自在家,监管的难度增加。而且,线上学习、与外界联络等都为孩子使用手机提供了理由,使手机成了亲子关系中的敏感点。



从三个方面

观察孩子手机的使用情况



如果用“谈虎色变”形容对手机的管理,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这只“老虎”。

家长可以从“时段、场合、用途”三个方面观察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根据一份关于学生(拥有独立手机)问卷的统计数据,得出以下结论:



1. 手机使用的时段

超过91%的学生在睡前或起床后使用手机;超过80%会在等待或搭乘公共交通时使用;73%是在无聊或没有事情可做时使用;43%会与朋友约定一起线上互动或打游戏。

这样看,手机使用集中于“无聊”时和“约好”时,既可以是大段时间,也可以是见缝插针。




2. 手机使用的场合

第一种是一个人独处的情况下;第二种是周围有较多陌生人的情况下;第三种是周围人都在玩的情况下。

不同的场合使用手机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一个人独处时:缺乏社交互动,手机能轻松建立人与人或人与外界的联系,满足心理需求。

周围有许多陌生人时:因不安全感或尴尬而使用手机“隐身”,既避免直接互动,又能找到精神寄托。

周围人都在玩手机时:环境因素会带来模仿效应,通过共同话题或互动形成同盟感。

归纳来看,手机在这些场景中主要发挥了“交往”的作用——无论是与人、信息还是外部世界的联系。




3. 手机使用的用途

100%的学生使用过短视频和社交类APP,如哔哩哔哩、抖音等;超过80%拥有两个及以上的社交账号;72%用手机玩游戏,其中网络游戏占比超过一半;66%用手机听音乐或看视频;超50%用于拍照、修图等;47%使用学习或生活相关软件,如百度、美团等。

可见,孩子使用手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社交与娱乐以及学习与信息处理两方面。

但值得注意的是,仅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较好地管理手机使用。其原因可能包括:

其一,手机软件和游戏的研发符合孩子的心智认知。短视频、小游戏等上手容易、无门槛、界面设计新颖、感官刺激强烈,乍一看不用浪费多少时间,但一旦入坑就层层升级、产生连锁反应,让孩子无事可做时就想玩一会儿手机,有事可做时心里也惦念着手机。

其二,孩子更容易在虚拟世界中建构参与感、产生获得感、成就感。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网络自动推送的内容恰好戳中孩子的兴趣点,节奏快,形式多样,很容易建立起孩子真实的参与感。同时,在虚拟世界中可以放大自我能力,完成现实中无法完成的事情,增强了获得感,弥补了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学业水平上)的低成就感。

其三,孩子缺少丰富、积极的现实生活且受到成人行为的影响。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不是非得琴棋书画才叫丰富多彩,和家人聊天、参与家务劳动、自己选购图书并沉静在阅读里都是积极的生活方式。而当父母都不再关注彼此沟通、共做家务、家庭阅读等时,我们在向孩子隐形传递一个信息:刷手机是最便捷、最能获得及时性满足的事情。

手机像是一只猛虎,稍有不慎就会毁掉一个孩子,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也可以趋利避害。


图源 Andhika Ramadhian




怎样引导孩子

在寒假中管理好手机?




1. 有些观念,必须达成共识

手机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在于是否能够有节制地使用。

在信息化时代,管理手机需要“切一刀”,但不能“一刀切”。

简单的禁止反而会增加手机的吸引力。


越禁止,越可能引发逆反心理。因此,家长应转变观念,以理性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孩子使用手机的行为,把手机问题当作研究课题来看待,从成长的角度去考虑。



2. 灵魂三问,做好价值澄清

家长应积极与孩子讨论手机使用的话题。您不妨让孩子使用手机前这么问自己:


我需要用手机做什么?(明确目标)

手机的使用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注重结果)

我可以用什么方法控制自己,而不是被手机控制?(培养自控能力)


通过这三个直击本质的问题,引导孩子澄清手机使用的价值。

使用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是放松,那多长时间够?如果是查资料,需要什么步骤?手机使用与“我”寒假的目标有怎样的关系,会起到什么影响?把目标问题解决了,就不会无限延长使用时间,因为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

结果导向可采取“后果演绎法”,操作过程可搜索了解。

自控的策略因人而异。有的孩子提出“不将手机带入卧室”,解决了睡前狂刷手机影响睡眠的问题;有的孩子提出在台灯下贴上“提醒便利贴”,这样在写作业时就能有效控制手机的使用;有的孩子提出使用“番茄计时法”,将手机管理纳入时间管理中,解决了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所以,方法还得自己定。



3. 制定公约,建立信任关系

当孩子意识到手机的管理很重要以后,家长就要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手机管理公约》。其实,这对家长是个更大的挑战——共同约定、共同遵守。家长需要提高自己的掌控力。

我建议公约包括以下内容:


使用的时段、场合、用途、功能及内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要注意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络素养);

父母及子女各自需要注意的事项(结合家庭情况,将需要注意的条目单独列出);

违反公约的惩罚性措施(以家庭亲子互动的方式进行惩罚更有效果)。


公约制定后,就要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也要严格按照公约执行。父母与子女互相监督,相互评价,这样的亲子关系会更和谐,将手机的管理融入家庭的建设中来。

在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中,“信任”是产生神奇效果的催化剂。



4. 现实吸引,享受多彩生活

当我们从系统整体的视角审视手机问题,我们的思考维度将更为广阔。核心不在于“禁止使用手机”,而在于探索“手机之外”的可能性。手机以外的生活可以是什么样的?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发现身边的年味,观察城市中那些与“春节”紧密相连的装饰与布置。与他们一同踏上购置年货的旅程,许多城市都藏着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那里往往能最直观地感受到最质朴、最热烈的人间烟火。

鼓励孩子携带手机,用它捕捉并记录所见所闻,与亲朋好友分享这些珍贵的瞬间。让手机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功能得以展现,为生活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

父母应当激励孩子合理规划寒假时间,并对他们的所有积极行为给予正面反馈。无论是运动、阅读、参与家庭活动,还是与小伙伴的欢乐互动……春节期间,家长也迎来了宝贵的休息时光,应倍加珍惜这段与孩子共度的亲子岁月。

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实践才是孩子获得经验、提升成就感的真实来源。让孩子在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温度和力量,这正是手机所不具备的。

现实如此美好、如此有吸引力,充满求知欲的孩子又怎会愿意把自己锁在软件和游戏里?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编辑|杨鑫涛

初审|王京昊

复审|侯晓青

终审|孟昭君

东平县实验中学
实验中学是莘莘学子让梦想腾飞,让青春超越的乐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