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的 25 种地理效应全解析

教育   2024-12-25 00:02   广东  

水库作为一种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对地理环境的多个圈层以及社会经济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其 25 种地理效应。

 

一、对大气圈的影响

 

1. 气温调节:水库的水体具有较大的比热容,能在白天吸收大量热量,夜晚释放热量,从而使水库周边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减小。从季节角度看,在夏季能缓解炎热,冬季能减轻寒冷,使气温年较差也相应降低。

2. 湿度增加:大面积的水库水面蒸发作用强烈,大量水汽进入上空及周边空气,显著提升了空气湿度,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更有利的水汽条件。

3. 湖陆风形成:由于水库水面与周围陆地在热力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水面相对较冷,空气下沉,风从水面吹向陆地;夜晚则相反,风从陆地吹向水面,这种有规律的昼夜风向变化即为湖陆风,它对局部地区的气候和大气环流产生一定影响。

4. 雾凇奇观:在东北地区的部分水库下游河段,水库泄水时较高水温的水流出。由于水气温差较大,近水面空气被加热后,饱和水汽压增大,水汽蒸发加剧,遇冷后迅速凝华,形成小冰晶附着在树枝上,造就了美丽的雾凇景观,成为当地独特的自然现象。

 

二、对水圈的影响

 

1. 河道侵蚀加剧:修建水库后,上下游水位差增大,水流流速加快,下蚀作用显著增强,导致下游河道河床被不断冲刷,高程逐渐降低。

2. 清水下泄效应:水库能够拦截大量泥沙,下泄的水较为清澈。清水相对于含沙量高的浊水,其搬运泥沙的能力更强,进一步加剧了下游河道的侵蚀,使河床持续降低。

3. 泥沙粒径变化:在下游河道侵蚀过程中,细颗粒物优先被水流带走,留在原河道的颗粒物粒径逐渐变大,改变了河道泥沙的组成结构。

4. 水位变化:随着河床的降低,在径流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河流水位可能会出现下降现象,影响河流与周边地下水的补排关系以及河岸带生态系统。

5. 径流调节:水库对下游河段具有削峰补枯的重要作用。在丰水期,水库大量蓄水,削减洪峰流量,降低洪水灾害风险;在枯水期,放水补充下游水量,使河流下游河段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趋于平缓,保障了水资源的稳定供应,有利于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用水需求。

6. 洪峰削减与延迟:水库能够有效削减洪峰的峰值流量,通过合理调控蓄水量,将洪水的能量分散,同时延缓洪峰到达下游地区的时间,为下游地区的防洪准备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减轻洪水对河岸、城镇和农田的冲击破坏。

7. 结冰影响:对于存在结冰期的河流,水库附近的河水因流动性较强,且水库深部水温相对较高,热量交换使下游河段不易结冰,维持了相对稳定的水流状态,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冬季运行产生一定影响,如保障了部分水生生物在冬季的生存环境。

8. 上游河面变化:水库蓄水后,上游水位上升,原本呈 V 字型的河道因水的填充而河面展宽,淹没了部分河谷地带,改变了上游地区的水域景观和河流地貌形态,同时也影响了上游的水流速度和水动力条件。

 

三、对岩石圈的影响

 

1. 地震诱发:大型水库若建于存在断裂带等不稳定地质构造的区域,水库蓄水后巨大的水体重量会对地下岩石产生压力,改变地壳的应力状态,有可能诱发小型地震。这种水库诱发地震虽然震级一般较小,但仍需密切监测和研究,以保障周边地区的安全。

2. 滑坡隐患:水库蓄水导致上游河段两侧水位大幅上涨,水会浸润两侧的岩体,使岩层中的软弱面摩擦力减小,起到润滑作用,增加了岩体的不稳定性,在重力和其他外力作用下,容易诱发滑坡灾害,对周边的山体生态和人类基础设施构成威胁。

 

四、对生物圈的影响

 

1. 鱼类洄游受阻:许多鱼类具有洄游习性,如长江中的中华鲟。水库的建设阻断了它们原本的洄游通道,使鱼类无法顺利到达产卵地或适宜的生存区域,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繁殖和种群数量,对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害。

2. 无脊椎动物受扰:河流下游河段泥沙量因水库拦截而大幅减少,虾类、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依赖的沙石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它们失去了栖息、觅食和繁殖的场所,导致数量明显减少,进而影响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和生态平衡。

3. 栖息地淹没:水库建成蓄水后,上游河段水位显著上升,大面积的陆地被淹没,许多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例如云南省为保护绿孔雀的栖息地,对某些水电站的修建进行了重新评估和调整,以避免对珍稀物种生存空间的过度挤压,体现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

4. 水体生态变化:水库库区内水的流动性减弱,使得有机质容易积累。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会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导致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数量减少;而水面植物因光照和营养物质的变化,其数量可能会有所增加,改变了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服务价值。

5. 蚊虫滋生与疾病传播:水库上游河段水面扩大且流动性减弱,为蚊虫提供了适宜的繁殖环境,蚊虫数量增加。蚊虫作为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如疟疾、登革热等,其数量的上升会导致疾病传播概率增大,对周边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尤其是在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更为明显。

 

五、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 能源与经济发展:大型水库往往与水电站配套建设,通过水力发电将水能转化为电能,为地区提供大量清洁电力,满足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需求,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同时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

2. 农业灌溉保障:水库能够为库区周围和下游地区提供稳定、充足的灌溉水源,确保农作物在生长关键期得到适时灌溉,减少因干旱导致的农业减产风险,实现农业的稳产、增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3. 农田排水与单产影响:在库区周围地势较低的水稻田区域,水库蓄水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排水不畅,土壤通气性变差,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从而造成水稻单产减少。这需要合理规划农田水利设施,加强排水系统建设,以平衡水库蓄水与农田生产之间的关系。

4. 水产养殖机遇:水库丰富的水资源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可以养殖各种鱼类、虾类等水产品,增加渔业产量和经济效益,丰富市场供应,同时也带动了饲料加工、水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

5. 旅游资源开发:水库及其周边地区往往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水域景观,可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旅游业,如建设水上游乐项目、滨水度假胜地、水上运动基地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促进当地服务业发展,创造旅游收入,提升地区知名度和形象,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行业繁荣。

6. 航运条件改善:水库蓄水使库区上游地区水深增加,河道拓宽,通航里程得以延长,通航能力显著提升。原有港口的水深加大,可停泊更大吨位的船只,港口规模得以扩大;原本不适宜建设港口的区域因水位上升而具备了建港条件,港口数量增加,其覆盖的经济腹地范围也随之扩大,促进了区域间的物资交流和贸易往来,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综上所述,水库的建设在带来诸多效益的同时,也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了复杂多样的影响。在水库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效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都爱地理
爱生活,爱教育,爱地理!家校合作!每天有推送,欢迎订阅!(老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