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多层溶洞、多级冲积扇、多级海蚀平台、河流阶地

教育   2024-12-29 16:41   广东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2亿年前,云贵高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石炭纪时开始形成陆地。后在当地自然演化下逐渐形成溶洞、天坑、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奇观(尤以贵州兴义最为典型)。下图为某喀斯特溶洞断面示意图,该溶洞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结构,在不同高度分布着三层水平溶洞,溶洞存在规模差异。随着压强和温度的改变,溶洞顶部钙质析出形成钙华石钟乳。化学反应式如下:


(1)简述适合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奇观形成的气候、水文条件。

(2)推测喀斯特地貌奇观的形成过程。

(3)试推断目前三层溶洞中,规模可能继续扩大的一层并说出理由。说明该层溶洞形成过程。

(4)说出图中P处石钟乳的形成所需外部条件的变化。

【参考答案】

1.(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流水作用强。

(2)早期海洋环境下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石灰岩,后期地壳抬升石灰岩露出水面,流水长期溶蚀侵蚀。(3)③层,紧邻地下暗河。第②层溶洞形成后,地壳抬升,水分下渗,地下河水位下降,水平方向发生流水溶蚀和流水侵蚀,形成新的地下水道;后地壳继续抬升,地下水位将随河流下切而降低,洞穴转变为溶洞。

(4)温度升高、压力减小、水分蒸发。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那棱格勒河是柴达木盆地第一大河,其下游自昆仑山口至干盐滩之间依次发育了两级冲积扇。早期,那棱格勒河和乌图美仁河向东注入别勒滩;之后,受内外力作用影响,那棱格勒河下游故道因洪水向北推移,汇入台吉乃尔河,并在东-西台吉乃尔湖地区发育了第Ⅱ级冲积扇。2003年前,鸭湖周边荒漠广布;随后,人们陆续在东、西台吉乃尔湖修筑拦水坝,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图示意那棱格勒河下游流域及其水系演变。  

  


(1)与上游相比,简述那棱格勒河下游的主要水文特征。

(2)说明那棱格勒河下游形成两级冲积扇的地质过程。

(3)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拦水坝修建后对鸭湖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径流量较小;含沙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更大。

(2)第Ⅰ级:那棱格勒河上游河流流经山区,河流流速快,流水搬运能力强,河流含沙量大;河流流到出山口,地势变缓,水流速度变慢,流水搬运能力下降,河流携带的泥沙物质不断堆积形成冲积扇。

第II级:随着岩石山体的地壳抬升,河流由第Ⅰ级冲积扇到第II级地势落差加大,流速加快,流水搬运能力增强,在洪水时河流变道,河流携带第Ⅰ级冲积扇的沙源经过岩石山体后的山麓地区,地势变缓,流速减慢,泥沙物质不断堆积形成第II级冲积扇。

(3)改变了湖泊分布格局,水位和水量,鸭湖面积扩大,湿地面积扩大,蒸发的水汽增加,局部小气候得以改善,气温日较差减少,土壤水分增加,植被覆盖率有所上升,土壤肥力得以改善,植被增多风沙减少,鸭湖注入淡水量增加,湖泊含盐量下降,周围土地土壤盐碱化有所减轻;水坝阻断了部分鱼类的洄游路线,不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纳斯河谷所在的阿尔泰山分布有我国海拔最低的现代冰川(2950~3300米)。某团队在此考察发现,因第四纪期间曾发生过多次冰川进退,该河谷分布着由多级U型谷形成的多级台地。喀纳斯河谷东北侧多级U型谷保存完好,且越往谷底,冰川漂砾磨圆度越好。左图为阿尔泰山位置图,右图为喀纳斯河谷卧龙湾处两侧地貌分布图。



1分析阿尔泰山分布有我国海拔最低现代冰川的原因。

2说明冰川漂砾越靠近谷底磨圆度越好的原因。

3推测喀纳斯河谷东北侧多级U型谷的形成过程。

(1). 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纬度高,气温低,雪线低;山体海拔本身较低。    

(2). 越靠近谷底,冰川漂砾受磨损时间越长,受流水侵蚀作用越强,故磨圆度越好。    

(3.) U型谷是在冰川侵蚀过程中形成的;当地经历多次冰川作用且期间伴随地壳间歇性抬升;新的冰川活动在老U型谷底的基础上继续下切侵蚀,最终形成多级U型谷。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海蚀平台是基岩海岸海蚀崖前部的平台状地形。珠江三角洲平原上保留有多处代表性的海蚀平台,地质学家在西冲湾观测到有四级海蚀平台,据海洋学家勘测认定这四级平台形成于不同时期,其理由有海水影响会导致岩石颜色变深。第2级平台上颜色较深,第3级平台颜色比较浅。现代藤壶(生活于潮间带上部的代表植物)生长上界位于2级和3级平台之间。下面图1为海蚀平台示意图,图2为珠江河口西冲湾内四级海蚀平台景观图(图中数据为海拔高度,其中波高为相对高度)




(1)观察图1结合文字材料,说明图2中1级海蚀平台形成的地质过程。(8分)
(2)指出图2中的现代海蚀平台并说明理由。(8分)

1参考答案
(1)位于海岸带,岩壁下部受到海浪侵蚀,形成海蚀穴;上部岩体坍塌,形成海蚀崖;海浪不断继续侵蚀,海蚀崖不断后退,在海蚀崖前出现平台状地形;之后陆地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
该平台被海水淹没。

(2)2级平台为现代海蚀平台。判断理由∶2级平台颜色较深,说明经常受到海水作用;潮间带植物藤壶上界位于2级平台与3级之间,说明2级平台经常受到海水作用;2级平台海拔高度与该海域平均波高一致,说明正在经受海水作用。

5.阴山山脉是一座横亘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掀斜式山脉(即南北两坡极不对称的山脉),阴山南坡沟谷较多,在沟谷出山口位置发育了众多“叠瓦状”河流洪积扇。研究发现,大部分的洪积扇中,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图1示意阴山山脉南北向剖面。图2示意阴山山脉河流与洪积扇分布。

(1)指出阴山山脉南北坡的地形差异。

(2)简析阴山南坡“叠瓦状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3)依据洪积扇的特征,推测历史时期阴山南坡的气候变化规律,并说明原因。

(1)北坡:与内蒙古高原相连,地形起伏小,山岳形态不显著;南坡:多断层,连接平原,坡度大,相对高差大,山岭巍峨。

(2)地处断裂带,间歇性抬升,河谷不断下切;夏季多暴雨,河流侵蚀能力强,含沙量大;河流出山口处泥沙间歇性沉积,洪积扇叠加发育(形成“叠瓦状洪积扇”)。

(3)持续变干。原因:自下而上,不同时期的洪积扇体面积逐渐减小,扇体沉积物减少,说明河流径流量在不断减小,降水量逐渐减少;自下而上,同一位置不同时期的洪积物粒径逐渐减小,说明河流流速在逐渐减弱,河流径流量逐年减小,降水逐年减少。综述,阴山地区历史时期气候持续变干。

6.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简述图中河流阶地的主要形成过程。

答:①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岸边不断沉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并不断升高扩大,枯水期时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②后地壳抬升,在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下,河漫滩超出一般洪水位,形成河谷两侧的阶地;③经地壳多次间歇性抬升,河流阶段性下切,形成多级河流阶地。


我们都爱地理
爱生活,爱教育,爱地理!家校合作!每天有推送,欢迎订阅!(老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