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瑛:感受方寸之间的艺术之美

文摘   2024-12-04 11:04   内蒙古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各自专业领域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侠气上云空。篆刻艺术是书法和雕刻的结合,是汉字独有的艺术形式。一方印章,方寸之间,尽显中华文字之美。乌海市篆刻艺人范海瑛以刀为笔、以石做纸,将文字绘刻入石,为一方方石头注入自己的思想与灵魂。正如她所言,每次拿起刻刀进行雕琢,都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话。

艺术选择:家庭启蒙与幸遇良师

见到范海瑛时,她正手拿刻刀,紧盯着刻床上的石头,一点点地雕琢着。随着刻刀与石头的持续接触,一方印章的轮廓逐渐清晰。对她来说,这样的雕琢是日常。


1974年,范海瑛出生于我市一户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是教师,酷爱书法,有不少藏书,笔墨纸砚也是她经常看到的物件,家中时常飘散着墨香的味道。如此的家庭氛围,孩子们感受着艺术的魅力,早早地喜欢上了书法。“父亲写书法时,我们兄妹4人经常围在旁边看。父亲边写书法,边给我们讲一些书法故事、书法理论。就这样,我们早早认识了篆隶草行楷这几种书体。”她说。天长日久,范海瑛学到了不少书法知识,兴致上来,她也会拿起毛笔在纸上胡乱写上几笔。

后来,范海瑛专门学习了硬笔书法。时光流转,范海瑛长大后成为一名硬笔书法教师。但她心中一直有一个拿起毛笔挥毫泼墨的梦想。2016年,在妹引荐下,她开始跟随书法杨占军学习书法篆刻。


杨占军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担任金沙印社社长、内蒙古北疆印社副秘书长,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和职业印人。对范海瑛的学习,杨占军有着细致的规划,对她的期望也很高。杨占军首先为范海瑛讲授书法理论,带她认识各种书体,为她讲解各种书体的风格和特点。随后,杨占军进行示范,传授一些临帖创作的技巧。最后,范海瑛进行临帖和创作。这样循序渐进,让范海瑛接受了系统性的书法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范海瑛先练习篆书,后主要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学习过程中,通过观看书法展览,让名师点评自己的作品,她的书法创作水平提升很快。

当时每周的课程有三四节,范海瑛忙于家庭与工作,时间并不宽裕。她总是提前安排好其他事务,在课程开始前早早到场。“课程比较紧凑,杨占军老师讲得很细致。我在杨老师的金沙印社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学习过程中经常忘记时间。”她说。范海瑛学习书法1年多时间后,她开始学习篆刻。“书法与篆刻是相通的,只不过一个用毛笔写,一个用刻刀刻,就是方式不同。杨老师讲完篆刻方法后,我就在石头上练习。”她说。

艺术创作:精益求精方出好作品

刻出一方好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石头、刻刀的材质,如何用刀,以什么方式用刀,这些都要考虑好。


雕琢之前,艺人需要先确定印章主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最终的设计印稿内容,然后进行印稿上石、操刀治印、钤印与对比、刻边款和拓印边款等流程,每个流程下还有若干步骤。整个流程是比较繁杂的,印章多由篆书入印,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差错。“这需要我仔细查阅文献和字典,搞篆刻就是这样,任何环节都马虎不得。”范海瑛说。当时她在杨占军的印社中,用刻刀在青田石上一刀一刀地雕刻,有时刻错了或自己认为刻得不好,就打磨掉重新刻。雕琢过程中有疑惑时,她便向杨占军请教,待困惑得到解决后,她继续在石头上雕琢。经过4年的学习,范海瑛的篆刻技艺得到很大提高,她开始投稿参展。

2022年,她得知“喜迎二十大 礼赞新时代”乌海市书法、美术作品展征稿消息后,立即行动起来。确定印章主题后,她查阅资料,开始操刀治印。那段时间,范海瑛每天早上七八点就去印社雕琢,一直雕刻到晚上六七点钟。雕琢过程中,哪里遇到问题,她立刻向杨占军请教。每刻完一次,就挑出比较好的作品让杨占军点评。“老师指出问题,我回来把不好的地方打磨掉重新刻,或者就推倒重来。有时候看着刻好的印章推倒重来,我也可崩溃了。但崩溃后,我还是收拾好心情继续刻。”她说。就这样来来回回两三个月,她的作品最终获得了老师的认可。她将自己刻好的几方印章做成印屏投给了作品展组委会。不出意外,范海瑛的篆刻作品顺利入展并获了三等奖。首次投稿就获奖,这大大鼓舞了范海瑛,她开始不断产出好作品。

艺术创作中,范海瑛习惯多治印,持续性地创作,这样在各类展览征稿时,她可以立马拿出作品,不打无准备之仗。得益于这个好习惯,2023年,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征稿信息发布后,范海瑛有较充足的准备时间。她挑选了几方以前创作好的印章,然后根据创作主题,自己又新雕琢了几方印章。“由于时间比较充裕,我对这几方新印,进行了仔细的雕琢。刻刀和石头碰撞的声音很清脆,边刻边听声音,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她说。经过半个多月的雕琢,范海瑛创作的作品顺利入展。这是她的篆刻作品首次入选自治区级展览。在这之后,范海瑛创作的书法作品和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书法大展。

为更好学习书法篆刻,她经常翻阅《书法报》《书法导报》等相关报刊,通过网络学习书法篆刻知识。她先后去过呼和浩特、银川、乌兰察布等地看展,了解外地的篆刻艺术,乌海的书法展览,她更是场场不落。在生活中,她只要有时间不是拿起毛笔临帖创作,就是拿起刻刀治印。她一直认为书法是篆刻的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学习篆刻好多年,范海瑛认为篆刻不仅是一门技艺,也是自己在艺术领域的探索。“每次拿起刻刀对石头进行雕琢,我都感觉是在与古代先哲对话,也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话交流。我的每次雕琢也是为石头注入生命力与灵魂。每次雕琢出新作品,我都特别开心,感觉神清气爽。”她说。


今年,范海瑛开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她打算将更多时间投入到篆刻之中,争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人物小传



范海瑛,出生于1974年。现为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乌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乌海市书法家协会女子书法家分会会员。

2022年,作品荣获“喜迎二十大 礼赞新时代”乌海市书法、美术作品展三等奖。

2023年,作品入选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作品入选素手慧心雅翰墨书法报书画教育2023全国女教师作品联展·乌海篇。




记者:李浩

编辑:杨爽

初审:李新华

二审:杨勇

终审:王丽宏

出品:乌海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3022210396@qq.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乌海市融媒体中心



乌海融媒
乌海市融媒体中心是乌海市委、政府所属唯一的官方媒体。由原乌海日报社、原乌海广播电视台组建而成,拥有一张报纸,两个电视频道,三个广播频率,乌海融媒移动新闻客户端、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微博、网站等多个宣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