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店:森雅艺术馆
微信视频号:森雅艺术馆
小红书:森雅艺术
孔夫子:森雅艺术
INSTAGRAM:senya_gallery
那不勒斯城以西,一条建于古罗马时期的隧道入口处,正对那不勒斯湾,肃立着维吉尔墓。公元前19年,这位伟大的罗马诗人逝世之后安葬于此。从此,这里成为无数人朝拜的圣地,在此瞻仰过的身影中有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传说,墓成之时,旁边长有一棵高大的月桂树,千余年间照拂着维吉尔的永憩之所,然而,当1321年但丁去世时,这棵树也枯萎死去,似乎随但丁这位维吉尔的知音而去。
又过六百余年,维吉尔迎来另一位知音:赫尔曼·布洛赫。他写下的《维吉尔之死》,以极具时代特色的表现手法、充满诗性玄思的语言,借诗人生命的最后一日,探索文学之于时间和人生的价值,以及死亡这一人类永恒面对的难题。自1945年出版以来,历经八十年,这部现代文学经典终于迎来简体中文译本。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勉强为之的诗人”
维吉尔的墓碑上有两行铭文,高度浓缩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前70年,维吉尔出生于意大利北部曼托瓦附近的安德斯村,五岁起被父亲送去克莱蒙那、米兰和罗马学习,涉及极广,包括修辞学、希腊文、伊壁鸠鲁哲学、医学、算学、法律等。短暂尝试法律职业后,年轻的维吉尔迅速转向诗歌创作。公元前41年,家乡土地被充公后,维吉尔开始了自己的异乡生活,再没有回过家乡;公元前19年,自希腊渡海至卡拉布里亚的布林迪西姆后,因病去世。其诗作《牧歌》《农事诗》《埃涅阿斯纪》正代表着他一生中的歌唱。
与之相比,赫尔曼·布洛赫的人生有同有异。他于1886年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一位成功的纺织品工厂主。从实科中学毕业后,布洛赫经过培训成为纺织工程师,按部就班地给父亲当助理,积累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接替父亲的工作,掌管家庭产业,还在行业组织担任相应的职务。与此同时,他保持着广泛的爱好,在数学、哲学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在报刊上发表作品,阐述自己对于现实的观点。
1925年,已经39岁的布洛赫正式进入维也纳大学,开始自己的系统学习,深入钻研数学、哲学及物理学。与此同时,受政局动荡影响,布洛赫对未来颇感迷惘,加上精力有限,在1927年做出决定,卖掉家里的工厂。这或许是一次有先见之明的决定,若非如此,两年之后的经济危机足以让他跌入深渊。
此后的十余年里,布洛赫的生活基本围绕文学创作展开,写下的作品包括小说、随笔、诗歌、剧作等,其中就有成名作《梦游人》。然而,随着希特勒的崛起,国家与个人的处境都日渐下行,布洛赫对形势深感忧虑。1938年,他的忧虑为冷硬的现实所证实:德国吞并奥地利,他也被捕入狱。侥幸出狱之后,在乔伊斯等人帮助下,他经英国逃往美国,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同维吉尔一样,再也没有回到家乡,直至1951年于纽黑文去世。
尽管布洛赫主要以作家身份留名于后世,也曾在1950年获得诺奖提名,但文学并非他人生兴趣的最初所在。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教育使他习惯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和认识世界,数学和哲学所具有的精确性、逻辑性和思辨性,正符合他的需求,因此,他从自学开始,后来进入大学系统学习这些领域的知识。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布洛赫日渐发现,哲学等学科已然变为实证主义,更多注重自身体系的完善和逻辑的自洽,追求自我制定的目标,相对独立于整体世界中的其他系统与领域,因此在20世纪初,世界发展愈发迅速而复杂,人类价值体系走向无以复加的破碎乃至崩溃的时刻,依靠这些知识系统难以真正从整体上认识充满非理性之人、之事的世界,遑论匡正其混乱的价值。
由此而思,布洛赫在1920年代末转向文学,想要通过一种新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来实现旧有方式无能为力的目标,《梦游人》《未知量》等都是这一转向之后诞生的文学作品。不过,很快,纳粹的上台带来德国以至其他德语区和整个欧洲政治形势的恶化,文化的束缚也开始收紧,包括布洛赫在内的许多作家与知识分子开始难以发表或出版作品,1938年的被捕入狱则让他对文学的局限性有了最为直观的感受。而此后七年间,战火蔓延至整个世界,人类所罹遇的灾难从未如此广泛而深重,这无疑更令布洛赫心怀疑虑:面对严酷现实,文学无法助他达成最初的目标,去全面认识世界并引领人们正确生活,从而让混乱无序回归有统一归属的严整有序。
正是出于此种考虑,流亡期间,布洛赫将生活的重心渐渐移往与现实联系更加紧密的活动,积极参与难民救助并就与战争缘起紧密相关的群众心理学开展研究,他也由一名醉心于文学的“诗人”变成了一名心有旁骛的“勉强为之的诗人”。
隔空相望的经典
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身亡。作为其继承人,屋大维联合安东尼、李必达,两年后击败了共和派。随后,三人又生嫌隙,屋大维经过十余年征战,在公元前30年消灭了所有对手,成为罗马以至地中海世界之主,并于次年返回罗马。大约在此时,维吉尔开始筹备《埃涅阿斯纪》的撰写。
这部史诗耗费了维吉尔11年时间,在此期间,已成为罗马帝国开国皇帝、被称作奥古斯都的屋大维曾多次催稿,甚至出巡西班牙时也不忘亲自写信给维吉尔,想要先睹为快。基本完稿之后,维吉尔曾为奥古斯都朗读部分成稿,在场的奥古斯都的姐姐听得悲伤难以自抑,当场昏倒。
此后,维吉尔又准备花数年时间细细修改,然而这项工作未能完成,据说临终前他决定焚毁手稿,只是这个决定没有得到执行,后人才有幸读到一部伟大作品。关于维吉尔临终的这个决定,后世解释或者猜测颇多,其中多有政治因素的考虑,但未有定论。
也正是听闻维吉尔决定焚稿的传说,赫尔曼·布洛赫受到启发,开始构思《维吉尔之死》,要在相隔两千年的时空里投入自己的思索,借一位罗马诗人的经历来解读自己时代的境遇。
布洛赫的创作开始于1937年春。前一年的12月,他发表了《对于文化死亡问题的思考》,已然表达出他对战争阴影日益浓重的形势下文化乃至文明的生死存亡的忧虑。《维吉尔之死》的初稿是一部短篇,其主题的深刻性和可探索性引发了布洛赫进一步的思考,他为此甚至停下了另一部小说《着魔》,专注于这部作品的拓展,写出了小说的第二稿和第三稿。正是在第三稿的写作期间,发生了德国吞并奥地利和他被捕入狱的悲剧。而第三稿的标题《死亡小说》也反映了作家最真切的现实体验。
流亡到美国后,生存的迫切性迎面而来。幸运的是,他先后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和美国文学艺术学院的专项资助,可以继续写作。1940年完成第四稿后,布洛赫与维吉尔一样,对作品仍不满意,又花了五年时间进行修订,终于完成了第五稿,也就是最后一稿。1945年6月,这部前后耗时八年、五易其稿的作品在纽约以德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出版,布洛赫借此完成了他对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以及文学之价值的思考。而在作品出版前一个月,德国已经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走向终结,一个新的时代已然跃出地平线。
从《埃涅阿斯纪》到《维吉尔之死》,尽管相隔两千年,但在不同时空下,人类的生存处境并没有本质的变化,战争从来都是生存安全性最大最直接的威胁之一,死亡从来都是人必须面对的终极难题,而在破碎无序的世俗世界中,人如何超越碎片化的现实,认识并实现最高层面的价值,从来都是一个艰巨的考验。
绝对的孤独与价值的重塑
平均宽度160公里的亚得里亚海,水波湛蓝,隔开了希腊与意大利,也是从生到死的过渡。公元前19年,正在雅典实地考察的维吉尔与奥古斯都相遇,决定归国。但他随后感染热病,待随船队跨越亚得里亚海,抵达意大利东南部的布林迪西姆时,已然生命垂危。
《维吉尔之死》就从病重的诗人人生的最后一次抵达开始,在以古希腊哲学四大元素——水、火、土、以太——为标题的四章里,徐徐呈现诗人在生命最后一天奔向死亡的绝对孤独之旅中思绪的无际飘荡,从对过往岁月的回顾和反思,到对近在眼前的死亡的追问和探索,以及对生命及其价值的真正认知。
一个秋日的傍晚,维吉尔乘船抵近布林迪西姆。夕阳沉沉西下,海上微风轻拂,港口传来生活的声响,一切都显得无比静好,正如诗人曾经歌唱过的田园牧歌。然而,航行结束,下船登岸的诗人已经见识过船上的所谓上层人士如何放纵私欲、尽情享受,而负责划船和搬运的奴隶又是如何一刻不停地劳作,在皮鞭之下已然麻木。现实的冷酷和丑恶在他穿过陋巷前往皇宫途中更是毫无遮掩地暴露于他眼前,底层民众的生活笼罩在黑暗中,诗人迎着嘲讽与责骂,在前行中体悟到人类不可逃脱的命运。
夜晚,独自躺在床榻之上、等待死亡降临的维吉尔,在三个酒醉之人的吵闹和狂笑之中领悟到,他所有的创作不过是在表层的审美之上盘旋,而未曾对这世界产生真正的认识,承担起创造与改变的责任,甚至连他过往的生活也是一种无爱的存在,其真实性都变得模糊起来。这一切又在一个决定中寻到了出口:焚毁《埃涅阿斯纪》。
然而,在前来相劝的皇帝眼中,《埃涅阿斯纪》并非纯粹的虚幻之美,而是与罗马帝国和罗马人民的精神融为一体,与最为质朴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是有着不凡意义的伟大创造。尽管意见存在分歧,但维吉尔在皇帝渐趋情绪化的言行中感受到了对方作为好友所抱持的最珍贵的友情之爱,那要比他的作品更加伟大。终于,维吉尔同意将《埃涅阿斯纪》留给奥古斯都,而作为交换,他也获得皇帝同意,给自己的奴隶以自由。这无疑是在回应维吉尔在船上看到的人的悲惨处境,反映了他跳出诗的范畴,尝试以实际行动为世界做出一点改变。诸事已定,维吉尔在其精神世界中经历了由终到始的世界创造史,返回创造的本源所在,也是终极安宁和谐的“神性故土”,又从那“既是终结也是开端”的一点开始重生。
在布洛赫看来,自文艺复兴以降,人类价值体系日益走向分解,各种子系统不断出现,追求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运行自洽,人各自在其中寻求不同的归属,这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加深,而碎片样的子系统之间难免出现矛盾乃至冲突,走向更大规模的混乱。可以说,价值的崩溃是现代人类共同面对的巨大考验。布洛赫正是借维吉尔的临终之思来重新考量在这样一个时代,人要选择何种道路,才能将破碎的现实重新整合,走上终极“归乡”之旅。
《维吉尔之死》的撰写,伴随着生命的消亡和思想的困境,体现着一位思想者对于解决现实难题的探索和希望。自出版以后,这部作品获得如潮好评,托马斯·曼、斯蒂芬·茨威格、卡尔·荣格、汉娜·阿伦特、米兰·昆德拉、苏珊·桑塔格等不吝赞美之词,它已然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法国《读书》杂志根据读者和专家意见评选出的“理想藏书”书单里,《维吉尔之死》名列德语文学书目第一。
森雅艺术(Senya Art Gallery)是一家在线艺术书店和设计工作室。致力于推广全球优质文化艺术图书,原创艺术品及衍生品销售,并承接各类艺术设计项目。
我们拥有专业选书与设计团队,提供专业化与个性化服务,为客户提供绘画、当代艺术、摄影、设计、文化等品类书籍,艺术品与文化艺术类书籍选购/预订及设计服务欢迎与我们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
收藏《维吉尔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