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1978至1985年南水北调西线研究工作五大历程二
改革开放后的调水设计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实事求是。
1978—1985年初步研究阶段
根据全国五届人大政府报告精神和水利部的部署,黄委开展了西线调水的初步研究工作,组织技术人员4次赴西线工程现场查勘。基于技术经济和调水影响的考虑,缩小了研究范围,先研究距黄河较近、调水量适宜、工程规模较小、工程艰巨性及困难相对较低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1989年完成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初步研究报告》。研究的调水河段包括通天河楚玛尔河口—巴塘曲口,雅砻江宜牛—甘孜、大渡河河源—双江口河段,共布置30多个引水坝址、100多个调水方案。考虑到长江上游、黄河上游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可自建抽水动力电源,比较认为:抽水方案可有效控制坝高和隧洞长度,大幅降低建设费用,故初选的代表性方案均为抽水方案。主要有从通天河联叶枢纽引水到黄河支流多曲(简称“联—多线”)、雅砻江仁青里枢纽引水到黄河支流达日河(简称“仁—达线”)、从大渡河斜尔尕枢纽引水到黄河支流贾曲(简称“斜—贾线”)的方案。各引水方案示意如图1所示,主要指标见表1。
表1 1978—1985年初选的代表性引水方案指标表
南水北调西线设计从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调走170亿至240亿水资源。
目前最优化方案如上图,该方案是使用成千上万人历时70多年设计方案优化,两个星期内用工程算法优化得来,在此列出南水北调西线全部设计方案,以表敬意。
相关阅读跳转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