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厦门市住建局发布!

时事   2024-12-18 13:51   福建  

年终总结报告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经市委同意,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近期请全市六区和6个市直主要部门出席,介绍各区各部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举措、经验成效。



今天举行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二场

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德才

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文彬

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江生

市住建局副局长张进金

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会议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上官军主持




深入推进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贡献力量



厦门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德才介绍我市住建事业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住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厦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第一站。从第一个15年城市发展规划,到“跨岛发展”战略;从“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到“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了厦门发展蓝图。住建人牢记嘱托、知责奋进,扭住目标不放松,努力成为这张宏伟蓝图的参与者、建设者、推进者。







具体体现在“五个聚力”



聚力经济增长

不断蓄积发展动能



产业产值稳步增长。十二年来,全市建筑业产值从641.31亿元,增至3683.21亿元,年均增长16.8%。房地产开发投资从518.88亿元,增至1424.68亿元,年均增长9.6%。招商蓄能带动有力。以行业优势带动超过70个上下游产业。一二级房地产开发企业,由261家增至434家;市场化租赁机构,从不到10家增至155家。目前,我市共有各类施工企业5898家,其中,央企国企60家,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11家、一级企业187家。项目拉动作用显著。自2015年起,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超1000亿元;2021年至今,连续4年超2000亿元。今年1—11月,581个市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2089.5亿元,超序时完成目标任务。


马銮湾新城蔡林学校改扩建工程项目。(来源:厦门市住建局)


聚力产业升级

持续加强行业治理



推进转型有力。紧紧抓住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契机,展开了一批试点、制定了一批标准、推广了一批经验,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新增2个院士工作点,遴选83名高端技术人才组成专家智库;推动16个智能建造相关实验室和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厦门。11月7日,在住建部青岛智能建造工作现场会上,推介我市典型经验。引领发展有招。在全国出台首部代建管理地方标准、历史风貌建筑防火设计导则、装配式混凝土深化设计技术规程;在全省率先开展施工过程结算、工程建设领域信用评价等,有效填补规范空白,提升行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规范秩序有效。全面推进“法治住建”,加强标杆引领、信用引导。针对行业突出问题,每年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形成一批制度成果。今年,市住建局开展的工程招投标、建筑废土专项整治和物业管理“点题整治”等相关做法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列为典型事例。

入选厦门市第一批智能建造示范项目名单的厦门翔安机场正在火热建设中。(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摄)


聚力城市建设

积极推进融合发展



城中村变为城中景。2023年以来,启动108个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试点。坚持系统推动、项目带动,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截至目前,完成投资61.44亿元,培育新业态项目154个,已治理的71个村五成以上集体收入超百万,惠及200多万名居民。相关做法被新华社等媒体广泛报道,被福建省住建厅推介学习。老旧小区成为宜居家园。将我市2000年之前建成的小区,全部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畴。坚持成片化改造、一体化运营、多元化筹措资金,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900余个,惠及居民约30万户。2023年12月,住建部在厦门召开全国现场会,“东荣完整社区”被列为全国首批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精品工程铸就品质之城。加大房屋市政工程建设力度,持续夯实质量和安全基础。十二年来,获鲁班奖11个,国家优质工程奖21个,省优质工程奖260个,均位列全省第一。洋唐保障性安居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洋唐居住区。(资料图/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摄)


聚力民生保障

有效促进安居宜居



在厦居民“保基本”。十二年来,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239个,房源25.27万套(间),总投资约788.9亿元。通过实物方式,累计保障5.27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补助租金约16亿元,低保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来厦青年“有得住”。2016年以来,把在厦稳定就业无住房职工纳入保障范围,惠及2.5万多人。2021年以来,加快发展保租房,累计筹集房源13.07万套(间),惠及19.6万多新市民;全面启动“5年5折租房”政策,累计发放8.07亿元租金补贴、惠及22.6万人(次)。今年4月,推出“一张床”免费住宿保障政策,累计3768名大学生免费入住。留厦人才“住得好”。分类足量保障各类人才住房需求,累计向不同层次人才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约3.2万套(间),助力城市招才引才留才。


保障性住房项目园博公寓。(来源:厦门安居集团) 


聚力便民利企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项目建设全链条跟踪。全力打造“项目之家”服务品牌,覆盖全市所有在建项目。通过政企挂钩、上门服务、会议协调,对企业反馈的2796个项目问题逐一“清账”,年协调解决问题数量增长10倍,项目实际投资量、实物工作量“双量”齐升。住房事务全体系服务。创新打造“住厦来”品牌体系,通过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个热线,实现所有住房相关事务全覆盖、多渠道、一条龙服务。品牌上线一年来,平台访问量17.32万人次,热线访问量13.23万人次,满意率达98.31%。审批业务全方位提速。推进联合审查、审批、验收,实现“多审合一”、“一件事一次办”,100%事项实现全流程网办。全面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费用。工程项目施工许可审批,申请材料压减80%,审核时间压减70%。在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评估中,福建省以厦门和福州作为样本城市参评,2022年和2023年蝉联全国第一。



高林金林成片综合开发(2021P07)现场图。(来源:厦门市住建局)


下一步,市住房和建设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工作要求,着眼高质量发展,强化使命担当,深化改革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一是迎难而上稳经济。持续强企育企,谋划储备一批引领性、支撑性重大战略项目,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速。充分发挥一揽子政策整体效应,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改革突破强行业。大力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持续推动补链强链;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努力打造本地领军旗舰企业。


三是心系民生优保障。持续提升“住厦来”品牌体系,不断拓展保障范围,提升居住品质,优化管理服务,推动形成“好房子”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四是守牢底线保安全。紧盯重点领域和环节,压实责任,完善机制,抓重点抓落实。深入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稳步推进房屋定期体检试点,有序解决历史遗留消防审验问题,以高水平安全助力高质量发展。


会上

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

有答案了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社会各界对打好保交房攻坚战很关注,请问我市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保交房工作成效如何?



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江生:我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有力有序开展保交房工作,全力推进中高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建设交付,提前落实上级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部门协同,重点解决难点堵点问题。今年7月,我市进一步优化调整领导小组架构,市主要领导亲自挂帅,25个部门协同推进。通过制定“一项目一策”具体处置方案,分级分档处置,对重点项目采取“每日汇报、当天协调、定期通报”管理措施。目前,我市27个保交房攻坚任务项目已全部完成竣工验收备案,其中,25个项目、39个批次完成交付,合计交付数量12997套,交付率达96.5%。


二是充分发挥融资协调机制作用,实现合规项目应贷尽贷。作为首批35个重点城市之一,我市于今年1月底建立了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采取实地走访、座谈调研等方式,对全市60多个在建项目进行多轮摸排和审核,将24个房地产项目纳入“白名单”;搭建“政、银、企”三方会商平台,通过申报制和备案制,累计放款176亿元。


三是落实资金闭环管理,切实解决项目问题。建立完善的融资与资金监管体系,严防开发企业抽调挪用资金。对重点项目资金拨付采用“穿透”方式,直接拨付到农民工账户、施工单位下游、材料供应商和公维金专户等,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同时,指导开发企业提前制定交付方案,积极回应处理购房者合理合法诉求。今年,已推动逾期的4个项目和存在逾期风险的3个项目顺利完成交付,5178户购房业主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目前,仅剩的一个逾期交付项目,也已进入交付环节。


借今天发布会契机,顺便介绍一下我市房地产形势。近年来,面对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我市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今年10月、11月,我市新建商品房住宅销售5902套,面积63.5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7.8%,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迹象显现。



住房是民生之本。对于广大来厦就业、创业的新市民来说,首先要面临的是居住问题,请问厦门在解决新市民住房困难方面推出哪些新政策?取得哪些成效?


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文彬:针对来厦就业、创业大学生、青年人等新市民群体和各类人才,厦门着力打造提升“住厦来”品牌体系,努力让每一个新厦门人安心住下来。



一是求职免费一张床。今年4月,我们面向来厦求职见习实习大学生推出免费住宿服务,选取交通便利的围里公寓,打造大学生驿站,首批提供2001张床位。为方便外地大学生来厦就业创业,我们专门开发了线上申请模块,实现全流程网办。截至目前,已审核通过5826人(次),累计入住大学生3768名。


二是稳定就业一间屋。面向在厦骨干企业等,以集体承租方式,提供市场租金7折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满足企业职工过渡性租住需求,累计保障2.5万人(次)。2021年12月,启动大学生“5年5折租房”政策。截至目前,已发放租金补贴8.07亿元,惠及22.6万人(次)。


三是安家4.5折一套房。针对在厦工作满5年、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购买商品房相对困难的新市民群体,推出包括保障性商品房、高层次人才住房等住房保障方式。2017年以来,面向本市无住房家庭、骨干人才、企业骨干员工配售保障性商品房1.33万户;2019年以来,累计为558户高层次人才提供实物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住厦来”品牌体系。一是拓宽保障范围。着力打造建设者之家、服务者之家、产业人之家、大学生驿站、鹭岛家园等5个子品牌,因地制宜配套公共设施,升级共享空间。二是提升居住感受。持续提升住房软硬件配套,为新市民营造便利之家、温馨之家,适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辅导、创业指导等服务。三是优化服务质效。在优化窗口、平台、热线服务的基础上,拓展AI智能问答服务,切实增强新市民入住便捷度、体验感。



2022年10月,厦门市列入全国首批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举措是什么?


市住建局副局长张进金:2022年10月,住建部将厦门市列为全国首批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城市。厦门市委市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引领、产学研协作等方式,推进试点工作落地落实,取得一系列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完整的推进机制体系。包括: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主责、企业主体”的智能建造推进机制;出台智能升降机、造楼机、建筑机器人等9个标准指引和4个补充定额;拟定提升公积金贷款、容积率奖励等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智能建造发展。


二是形成了全系列的示范成果。包括:启动48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其中28个项目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启动试点培育智能建造骨干企业22家,8家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打造5个智能建造产业基地。


三是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包括:推动建设16个智能建造相关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其中9个省级);建立智能建造人才库,培养专业人才近400人,培训产业工人1万余人;落地实施BIM云平台、第二代智慧工地等高科技成果,共征集107项新技术产品成果,财政资金支持11个科研项目。


四是搭建了多维度的良性互动桥梁。包括:加强产学研互动,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政银企互动,为智能建造相关企业加计扣除研发费用2.07亿元;深化建管用互动,上线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图审查系统,打造智能建造管理平台,建设数字城建档案信息平台。


下一步,厦门将聚焦试点工作整体目标,学习借鉴其他试点城市先进经验做法,持续丰富工作路径、狠抓重点任务落实,着力抓好“四个一”:


一是全面推广一批经验。广泛推广“BIM一模到底”试点、智慧工地星级评定等经验,持续打造厦门智能建造技术典范应用场景。


二是加快搭建一个中心。搭建智能建造研发中心,实现智能建造全产业链与产品的综合示范。


三是集中打造一个集群。打造以智能建造为核心的未来建筑产业集群,加强科研、设计、智能装备等联动发展,构建以工程总承包(EPC)优势企业为中心的智能建造产业联盟。


四是加快建设一个园区。推动建设集生产、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园区,成果辐射东南沿海,以及东南亚、“海丝”沿线、金砖国家等。



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事关城市发展,事关民生幸福。厦门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方面有哪些成效,接下来还有哪些打算?



市住建局副局长张进金:2023年以来,厦门确立“一年试点、两年攻坚、三年全覆盖”的思路,用三年时间,启动全市108个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已实施现代化治理的71个城中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实成效主要表现在“五个更”:



一是环境更优美。通过拆、清、整,腾出空间165万平方米;改造缆线5314千米、雨污管网281千米;建设垃圾屋200多个,配足配齐环卫设施;打造“微景观”、“微公园”、“夜景观”等绿化美化2000多处,城中村实现从“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到“室内现代化、室外四季花”的转变。


二是居住更安全。拆、改危房489栋,整治“三合一”场所12455处,完成消防技改22885处,增设微型消防站近200个,建设电动车集中充电场所1000处;人脸识别、治安探头、物联传感等智能设施设备全覆盖。截至2024年11月底,已治理城中村火灾事故和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43.97%、23.51%、10.96%。


三是生活更便利。建设小公园、小广场、便民驿站等基础设施3000多项,新建停车场235处、新增停车位17584个;改造拓宽道路401公里,打通断头路100多条;改扩建超市、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1000多项;新增学位1533个、养老床位1206张,基本形成15分钟生活圈。


四是收入更稳定。取缔、转移、整改高危低效产业,开发旅游、夜市、休闲、观光等产业项目154个;培育网红打卡点100多处;新增就业岗位1626个,城中村居民基本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已启动治理的71个城中村五成以上集体收入超百万,平均增长35%。


五是治理更有序。建立“大党委”机制,搭建“大智慧”平台,实行“大物业”管理。试点推广“EPC+O”模式,实现投、融、建、管、营一体化。迭代升级4版标准指引,推出11项配套政策、2部法律规章和一批理论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三年规划总体安排,在前期试点村建设基础上,重点在“五个着力”上下功夫。


一是着力解决发展成果共享问题。优化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公共资源由“少数占有”向“全民共享”转变,让城中村居民尤其是外来人员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二是着力解决常态长效问题。依托“大党委”机制,引领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建设;全面实行“大物业”管理服务机制,努力破解“治理-回潮-再治理-再回潮”周期律。


三是着力解决多元投入问题。深化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EPC+O),创新“大融资”模式,拓展渠道争取更多国企、民企、乡贤等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四是着力解决产业发展问题。持续加大力度推进“取缔、整改、迁移”产业替代行动,推动产业业态由“粗放低效”向“精细高效”转变,实现村集体和居民收入稳定可持续。


五是着力解决智慧管理问题。积极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运用,推动管理手段由“传统模式”向“智能智慧”转变。





※ 编辑:周详   ※ 校对:李嘉强
※ 审核:易福进  陈祥旺
※ 来源:厦门日报

和点
传递最新消息
↓↓↓

海西晨报
厦门都市社群生活读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