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访谈】王丽娜:从压力到平静:应对压力引发的精神健康问题的策略

健康   健康   2025-01-15 18:27   河南  

前言

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精神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不仅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还可能对其家庭和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认知不足、误解和偏见,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往往面临着诊断延迟、治疗不充分和社会排斥的困境。
对此,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二科主任医师王丽娜做客演播室,为大家讲解关于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

本期文章脉络精彩如下!精彩内容请点击视频

问题一:精神疾病的概念是什么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发生不同程度障碍的一类疾病。例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等等。这类疾病多数情况下会给患者带来痛苦,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包括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工作生活能力等等。
问题二:精神疾病的病因有哪些
精神疾病是一类病因复杂的疾病。现有的研究提示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发育异常、感染因素、大脑和躯体疾病等因素有关,同时还受到心理、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精神疾病的常见病因,例如染色体数目的异常、染色体结构的异常、基因突变等等,一些常见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等都具有较为明显的遗传倾向。
不同脑区的神经发育异常可能会分化为不同的精神疾病,例如儿童多动症、孤独症等都可能与神经发育的异常有关。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有可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产生免疫反应,干扰大脑的正常功能,从而产生精神神经症状。例如通过性传播的梅毒螺旋体可进入脑内导致神经梅毒,临床表现为痴呆以及精神病性症状。
大脑及各种躯体疾病也可能会引起器质性精神障碍,其中大脑的弥漫性损害以及位于额叶、颞叶以及边缘系统的病变更容易引起精神障碍。而各种躯体疾病在疾病的某一阶段也有可能出现精神障碍。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害的物质,例如海洛因、摇头丸、大麻、酒精物质的滥用,会对脑神经造成严重的损伤,也可能会诱发精神疾病。
另外,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还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生活中常见的应激事件,包括亲人的突然亡故、身患绝症、被强暴、失恋、离异、失业等,另外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例如地震、火灾、空难、车祸等,这些都可能会诱发短暂的或是持久的精神疾病。通常性格内向、懦弱、悲观的个体,比性格外向、开朗、乐观的个体,在面对应激事件时更容易出现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还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良好的安全的社会环境对个体具有保护作用,相反,如果处于恶劣的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个体更容易出现各种精神疾病。
总之,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生物-心理-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问题三:精神疾病有哪些分类
传统上,精神疾病根据有无器质性因素可分为器质性精神疾病和非器质性精神疾病,器质性精神疾病是由脑部疾病或躯体疾病所导致的,包括痴呆、癫痫、脑炎、脑外伤、脑肿瘤、躯体感染、内分泌疾病等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非器质性精神疾病是指因为生物、心理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等。
问题四: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是怎样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压力逐渐增大,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是逐渐增高的趋势。最新的全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显示:各类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16.57%,18岁以上人群中,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7.57%,心境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7.37%,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4.67%,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7.46‰。
据统计,精神障碍的疾病负担要高于许多慢性躯体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脏病、甚至高于部分癌症。我国精神障碍的疾病总负担在世界居第一位,其中排前三位的精神障碍分别是抑郁症、酒精使用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障碍多发于青壮年、致残率高,给社会、家庭及患者本人造成了很大负担。
问题五:精神疾病的治疗有哪些方法?
精神疾病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疾病的根本措施,精神科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剂、情绪稳定剂、抗焦虑药等。
问题六:使用精神药物应遵循哪些原则
首先,不同的个体对精神药物的治疗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为每位患者制订治疗方案时都需要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躯体情况、是否同时使用其他药物、首发还是复发、既往对药物的反应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而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和剂量。
其次,在选择用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优先选择针对性强的药物:例如,同样是抗抑郁药,有些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而有些振奋作用却比较突出;抗精神病药物中有些镇静作用较强,对阳性症状作用较好,而有些对阴性症状作用较好,可以改善认知功能。
第三,不同个体对药物剂量的耐受程度有较大的差异,首发患者的起始剂量通常从较低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反应逐渐调整剂量,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如果是过去服用过此类药物的患者,可根据既往的耐受性,适当加快调整剂量。
目前绝大多数精神药物的剂型为口服普通剂型,对于自愿治疗的患者服用方便。但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对于兴奋躁动、治疗不合作的患者或者吞咽困难的儿童、老年患者,可以选用口服液、口腔崩解片、注射针剂,比较方便实用,而对于不能坚持服药、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长效针剂常常是更好的选择。 
进行药物治疗时,要同时考虑疗效和安全性:对病情严重、特别是兴奋躁动、攻击性强或有严重自伤、自杀行为的患者,优先考虑快速起效和镇静作用强的药物,但由于精神药物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安全性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尤其是对门诊治疗的患者,安全性常常是第一位的考虑因素。一旦患者开始精神药物治疗,需要根据疗效和不良反应要随时调整药物的治疗剂量。
问题七:什么是心理治疗,哪些患者适合心理治疗呢?
心理治疗是一种通过沟通的方式来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通过在治疗者和患者之间建立起言语或非言语的交流和沟通,来帮助患者改善情绪障碍,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促进人格成长,以及更加有效地应对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人际关系治疗等等。
广义来说,心理治疗没有绝对的禁忌证,适用于任何人。狭义的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各类神经症、心身疾病、适应障碍、成瘾行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障碍等,也适用于非急性期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但心理治疗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各个病期的患者。心理治疗的错误应用不但不能帮助患者,反而可伤害他们或加重病情,例如,对伴有强烈自杀观念的抑郁症患者如果一味地去纠正其“错误认知”,则会加重患者的负担,造成患者病情加重,自杀风险增高;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的病态思维如果一味地去挖掘其“无意识冲突”,则可能会使患者陷入更深的混乱,导致更严重的疾病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患者更适合心理治疗呢?
1、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包括各种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等。
2、求治动机强烈的:因为心理治疗不像药物治疗,不管患者主观上是否认同,只要吃进去就会有作用,而心理治疗的疗效取决于双方的配合,如果患者不合作,治疗者不管多努力也是徒劳的。
3、能够暴露内心体验的:心理治疗可能会涉及患者的一些隐私性的话题,并且这些常常是患者的病因所在。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越是能袒露内心体验的患者就越可能得益于心理治疗。
4、正如“良药苦口”,心理治疗中常常会涉及患者的痛处,或促使患者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如面对既往的伤痛、现实的压力等,而这些都需要得到患者的配合,为了治疗能够忍受暂时的痛苦。
5、心理治疗的短期疗效在于症状的改善,而持久的疗效则是促进患者健康人格的成长。因此,患者人格的可塑性越大,受益也就会越多。一般来说,年轻人比老年人、灵活者比固执刻板者更容易得益于心理治疗。
问题八:物理治疗包括哪些?
目前临床常用的物理治疗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
1、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公认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缓解症状,适应证包括严重抑郁,有强烈自伤、自杀行为的患者;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的患者;拒食,违拗和紧张木僵的患者;精神药物治疗疗效差或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的患者。因此对很多患者来说,ECT是一种可以挽救生命的治疗。
2、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及神经递质具有多种调节作用,具有无创、安全、操作简便的特性,目前在临床中已经广泛应用,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失眠障碍及物质依赖等多种精神疾病具有改善作用。
另外还有一种新型的功能性神经外科手术方式——脑深部刺激术(DBS)。根据目前的研究和报道,DBS主要应用于难治性的精神疾病,包括难治性强迫症、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也有治疗物质依赖、神经性厌食的报道。
问题九:康复治疗包括哪些?
精神疾病多数为慢性、逐渐加重的病程,常常导致精神残疾,因此在疾病早期就要积极进行康复治疗。精神康复的基本原则是: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精神疾病患者或多或少都伴有功能的减退或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不同的功能训练,例如人际沟通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职业功能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基本的社会功能,从医疗康复、心理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多方面,实现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康复,使患者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实现个人价值,最终目的是帮助患者重返社会,能够自食其力,提高生活质量。
问题十:您来给大家讲讲精神疾病的预防吧
根据精神疾病的病因以及疾病特点,精神疾病的预防可分为三级:
一级预防也就是病因预防,是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是通过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来防止或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包括:
1、对公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及了解,帮助人们掌握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的技能,例如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不熬夜、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饮食均衡、适度运动、培养爱好、增加人际交往、参加社交活动等,可以降低精神疾病的发生风险。
2、对于病因明确的精神疾病,针对病因采取措施,加强遗传咨询,防止近亲结婚,加强孕期检查,减少遗传性疾病和发育不良引起的精神障碍等。对一些“高危人群”,包括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具有特殊心理素质的、从事高心理压力职业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情绪和行为。
二级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由于许多精神障碍具有慢性起病、症状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的特点,往往会失去及时干预的机会。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能为疾病的缓解争取良好的预后。包括:
1、向公众广泛宣传精神障碍的有关知识,提高人们早期识别精神障碍的能力。改变人们对精神障碍的偏见,做到及时就医,早期干预,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2、对确认或可疑的精神障碍者,要及时就诊,明确诊断,接受合理、系统的药物和心理治疗,争取使疾病达到完全缓解。
三级预防的要点是防止疾病的复发,做好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功能的恢复,减少功能残疾,阻断疾病衰退的进程。
1、对经过治疗,病情趋于稳定的患者,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为患者制订适合的生活计划,给患者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尽量减少精神刺激。
2、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防止疾病复发,减少残疾,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社会功能,回归家庭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大河
健康大河南-中原医界新媒体领航品牌,医生短视频运营标杆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