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乱啊!山西陶寺遗址DNA分析,或改写新石器时代人群迁徙史?

百科   2025-01-24 08:28   浙江  

版权属于原作者 网图侵删

在考古发现的宏大画卷之中,陶寺遗址无疑是人类文明的一座非凡见证。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距今约4300 年至 3900 年之久。该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涉及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其全新的考古发现以及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为古史的探索提供了崭新的材料。这些成果有力地展现并生动地描绘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且绵延不绝的独特特质。

陶寺遗址,人类文明研究领域的一块基石,于 1958 年被发现。1978 年,对该遗址的正式考古发掘工作拉开帷幕,并且一直延续至今。陶寺遗址占地面积超过 400 万平方米,其中城址面积就达 280 余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极具历史意义。陶寺遗址大致历经了兴起、繁盛以及衰落这样一个发展进程。在陶寺文明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极为显著,阶级分化十分明显。考古工作者在早期遗址那 4 万平方米的墓地里,共发掘出 1309 座墓葬。其中,有 5 座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里面有着大量的随葬品;而众多小型墓葬,却连一件随葬品都没有。此外,不同阶层的居住形式同样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那么,这群人究竟来自何方呢?依据一篇名为《陶寺中晚期人骨的种系分析》的文章,研究人员针对陶寺文化中晚期墓葬以及灰坑中的人骨,展开了性别、年龄的鉴定工作,并对其种族类型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报告了这些人骨的古 DNA 分析结果。


先看结论。

DNA 分析结果显示,墓葬中的人骨与灰坑中的人骨,在单倍型分类方面并无差异,均属于中国北方人群常见的单倍群。对头骨测量特征进行的多元统计分析表明,灰坑中的人骨,与 20 世纪发掘的陶寺文化早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骨,在形态上的距离较远。这一结果或许暗示着,陶寺早期人群与中晚期人群的来源可能有所不同。我们期待,未来针对这两个人群的直接 DNA 对比结果,能够助力解决人群来源这一问题。

版权属于原作者 网图侵删

这项人骨 DNA 实验,是由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遗传研究中心开展的。实验样本涵盖了陶寺灰坑中的 17 个样本,以及墓葬和填土里的 8 个人骨样本。全部 25 个样本都成功实现了扩增。其中,大部分样本都进行了初步的性别鉴定和线粒体单倍型鉴定。结果显示,这批来自陶寺的样本呈现出 B5CDD4D4b1D5F* G2aMM* M10M7cM7c*  14 种单倍型,它们总共可归为六大类别,即 BCDF M

具体情况呢

这些单倍型在现代中国以及东亚人群中,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均有分布,然而,它们在分布频率上却存在着显著差异。


单倍群 B 在东南亚人群中占据主导地位,越往北方,其频率逐渐降低。举例来说,在中国南方,其频率介于 14.8%  34.8% 之间,在苗瑶语系以及南岛语系,主要指台湾高山族中,该单倍群的频率相当高。但在中国北方,单倍群的频率范围则在 0  17.6% 之间。

在现代汉族人群中,主要的单倍型为 D,其亚型 D4 在北方汉族人群中占主导地位(频率为 17.4 - 20.8%)。不过,在中国南方地区,D4 的出现频率有所下降(频率为 9.1 - 17.4%)。

单倍型 C 在西伯利亚南部最为常见,其频率高达 47.6%。随着地理位置向南推移,其出现频率逐渐降低。在蒙古人群中,这一单倍型的频率为 14.6%。在汉族人群里,东亚人群中的北方群体拥有相对较高的频率。比如,内蒙古汉族人群中,单倍型 C 的频率为 8.9%,在青海的汉族人群中,这一频率则在 2.6%  4.5% 之间。

版权属于原作者 网图侵删

单倍型 F 的频率呈现出从北向南递增的趋势。在南亚语系中,单倍型的频率相较于其他语系要高出许多。单倍型 M* 存在于东南亚人群里,在东北亚人群中则较为少见甚至缺失,它或许代表着 M 型中最为古老的一个分支。在东亚人群当中,青海的藏族群体显示出极高的 M* 频率,达到了 35.7% M10  M* 的一个新亚型,在汉族人群里,M10 的频率范围处于 0  2.3% 之间。南岛语系同样有着较高频率的 M7。单倍型 Y 较多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

中期墓葬 IIM22 的墓主单倍型为 Y,在所有样本里,仅此一例。并且,型在中国北方更为常见。其他几座墓葬以及 IIM22 填土中的样本,其单倍群主要为 M 型。从灰坑出土个体的单倍群则以 M 型和 D 型为主。从单倍群的分类情况来看,要确切判断这些人属于北方人群还是南方人群,颇具难度。同样,也无法断定 IIM22 的墓主,与晚期小墓及灰坑中的人群,来源是否存在差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 DNA 序列展开详细比对。在陶寺人骨的单倍型中,并未发现苗瑶语系、南岛语系等南方人群所特有的单倍型,也没有出现一例高加索类型的单倍型。其中,M7cF*  B4 均是北方人群常见的单倍群。也就是说,陶寺人群主体很可能是中国北方人群

有学者对这些早期墓葬的人头骨做出了这样的描述:陶寺出土颅骨的形态所反映出的人种类型似乎并不单一。不过,大部分颅骨的形态特征,总体呈现出偏长的中颅型,搭配较高的颅高、中等面高、较大的面宽绝对值,以及中等的眶型和鼻型等特点,其中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相近的成分居多。而这些形态特征,与引用的上文所提及的人骨特征,像短颅、较直的前额、低且狭窄的面部、宽阔的鼻子、不算高的眼眶,以及较为突出的前颌等,并不相符。


然而,DNA 的初步分析显示,陶寺中晚期的居民基本属于中国北方人群。如此一来,陶寺文化早期与中晚期的人群,其来源是否有所不同,目前还无法确定。期望未来针对陶寺早期和晚期人群的人骨 DNA 展开分析,或许能更清晰地解答这一问题。另外还留意到,陶寺中期大墓 IIM22 的船棺葬,与中晚期的其他单人土坑竖穴墓有所不同。所以,IIM22 的墓主,和陶寺中晚期小墓及灰坑出土的人群,其来源是否存在差异,这仍需对 DNA 序列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各位朋友

讨论一下


您都看到这里了,就请点赞加个关注吧!

江苏蒋庄,疑似蚩尤原型震撼现身,揭秘五千年前惨烈战争,历史真相震撼揭晓!

河南黄山遗址惊人发现:颠覆传统理论,引爆史前文明新认知!

郑州老奶奶庙:庙小秘密大,震惊考古界的大发现!

神奇!浙江义乌发现东亚最早环壕聚落,9000年前八卦图案居然和现在的一样?

颠覆认知!河南贾湖遗址考古大发现:8000年前古人餐桌无面食,竟是猪肉鱼虾的天下?

甘肃夏河,惊现16万年前丹尼索瓦人遗迹,世界震惊的新发现!

神奇!甘肃大地湾遗址揭秘:伏羲诞生地竟全是D系小矮黑人?数代考古发现颠覆历史认知!!

夏朝真的存在吗?河南八里桥遗址给出惊喜答案,新证据浮出水面?

神秘发现!四千年前那碗被时光遗忘的面条,喇家遗址究竟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震惊发现!我们中国人的“黄皮肤”竟然7500年前才出现,或许成为走出非洲新证据?

绝对震撼!北斗七星竟藏千年隐秘,真相曝光绝对超乎想象!

三星堆新坑的研究结论显示:掩埋祭祀坑时间是商末周初,距今3000年不是很早!

青藏高原DNA显示:不好意思,雅利安人,我们住这里,你们掉头去印度吧


船长卡戎
目前人生四件事:上班带娃读书跑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