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 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代表有?
A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 。
B .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包括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距今约 。
C .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发掘出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 。
3、通过对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 。
4、人和动物的区别是 。
二、北京人
1、遗址位置
2、距今时间: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 。
3、命名:
1921年发现,后来古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 "或"北京人"。
4、北京人头盖骨发现:
1929年,我国青年学者 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5、特征:
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 。
6、工具:
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 、 、 等。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
7、生活方式:
北京人结成 ,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
8、火的使用:
北京人会 ,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 。
9、地位意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 。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 。
三、山顶洞人
1、山顶洞人距今 ,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 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2、山顶洞人的模样和 基本相同,属于 。
3、山顶洞人在继续使用 的同时,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 。
4、山顶洞人已经知道 ,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5、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其他的原始人群交往。山顶洞人有 ,也会埋葬死者。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距今约2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万年,我国的南北方同时出现了 的农作物。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 、 均发现于我国。
2、人类开始了 、 、 、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3、主要使用 的时代,称为" "。
4、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2万年前,是目前已知 的陶器。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1、 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大发展的区域。
2、稻作农业的代表
A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 。
房屋主要是 。
,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家畜饲养以 为主,人们还狩猎野猪、鹿等。
河姆渡人懂得使用 ,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B 、淮河上游地区的舞阳贾湖遗址
距今约 。
贾湖居民能够制作精致的石器、陶器和骨器
葬中出土的 ,可以发出七声音阶。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 的能够吹奏的笛子。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一)仰韶文化:
1、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 ,主要分布在 地区。
A 、半坡遗址:
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 是一处重要的 早期遗址。
半坡人主要居住在 的房屋里,屋内有灶坑。
半坡人能制作精美的 ,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
种植 ,饲养 等家畜;使用弓箭、渔又等进行渔猎。
半坡人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 ( xun )。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
B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发现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 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2、仰韶文化还发现多处公共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 。
3、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蚕形象遗物,表明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 。
(二)大汶口文化
1、主要分布于 地区,距今 。
2、大汶口文化晚期, 有较大发展,制作出较为精致的陶器。
3、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 ,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大约在 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 逐步形成。
2、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 。
3、 、 、 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一)良渚古城遗址
1、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 。
2、良渚古城由 、 、 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3、良渚古城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也说明当时的 已经相当明显。
4、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 。
(二)陶寺都城遗址
1、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 。
2、陶寺都城墓中随葬品多少,说明当时 严重。
3、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 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影响:
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 的特征。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洽,共同构成了 的主体。
三、远古的传说
1、黄炎联盟: 前,我国进人 时期。相传,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 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2、涿鹿之战:后来, 联盟与东方的 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3、华夏族形成: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 。
4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5、禅( shan )让制:相传在黄帝之后, 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 shan )让制,即: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6、大禹: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 "。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建立
时间及人物:约 ,禹建立夏王朝
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地位:
2、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宗族内部血缘关系世代继承。)
形成:禹的儿子 不接受传统举贤禅让做法,直接继承禹的王位。
影响: 取代禅让制
3、夏朝的统治
国家机器: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还制定了历法,称为" "。
中心区城: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4、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朝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遗址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5、夏王桀的暴政
末代君主 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使夏朝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二、商朝的统治
1、建立:约 , 建立商朝,以亳为都城。
2、盘庚迁殷:商王 迁徙到 ,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3、灭亡:末代君主 继位后,对外连年征战,对内严刑酷法。
三、 西周的兴衰
1、建立:约 ,周武王通过 ,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2)分封对象:宗亲、功臣等
(3)分封标准:根据 远近和
(4)分封制的内容:
诸侯的权利一一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可以在自己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诸侯的义务一一向周王进献贡赋;服从周王调遣。
(5)等级: 。
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 和统治秩序。
(6)作用: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3、灭亡: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 时,西周被 所亡。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一、王室衰微
(一)东周时期
1.周王东迁
时间: ,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从此进入 。
2.东周前期被称为 。
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 "。
(二)王室衰微的表现
1、周王在名义上仍是天下" ",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 jin )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
(三)王室衰微的结果
1、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这时候国家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 手里,他们操纵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
二、诸侯争霸
1、原因
①周王室衰微;②各诸侯国 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③民族间的矛盾有所发展。
2、旗号:“ ”
3、目的:争夺 地位
4、霸主: 。
5、诸侯争霸的影响
(1)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局部地区的统一)
(2)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 、 、 、 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 的观念。
三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春秋后期出现了 和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 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2、手工业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 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
产品的增加使城市中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 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战国七雄
(一)形成
1.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 ,即 。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
2.重要事件:晋国被 、 、 三家大夫所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这一时期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 、 、
、 、 、 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二)兼并战争
1.目的: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 "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
2.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 转变为 。
3.战争特点: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4.标志性战役: 、 、 。
5.战争影响:七雄之间日趋激烈、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导致各个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商鞅变法
(一)变法改革
1.目的:以求 ,为 、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2.代表
(1) ( kui )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2) 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二)商鞅变法
1、公元前356年,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1)政治
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 ;
改革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 ,禁止私斗
(2)经济
废除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 ;
统一
(3)军事
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 并赏赐
3、成效: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 奠定了基础。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表现
1、农业: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提高, 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 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2、手工业:农业进步推动了 ,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3、商业:商业日益发达, 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 。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二)都江堰
1、背景:当时各国都十分注重 ,秦国尤其有突出的表现,都江堰的修筑就是伟大的 。
2、时间人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 主持修建。
3、地点:成都附近的 。
4、工程作用:都江堰是一座 的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 、 、 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5、地位: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 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 与 精神的集中体现。
第7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和《道德经》
1、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即老聃( dan ),春秋后期楚国人, 学派创始人,学识渊博。
2、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 "。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 来行事。
(2)他还善于从 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 ,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 。
(3)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 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4)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 ",追求" "的理想社会。
3、相关典籍
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 》,是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简介
春秋后期 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思想主张
(1)思想核心是" "。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 和 。
(2)政治主张:" "。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 ,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 ,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 ,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3、教育成就
(1)孔子也是大教育家。他创办 ,打破了贵族 的局面。
(2)主张 ,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 、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文化成就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 和1 作出巨大贡献。
5、相关典籍
孔子是 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 》一书。
6、深远影响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 ,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 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百家争鸣
1、背景: 时期,旧的 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2、代表
学派 | 人物 | 代表作 | 思想主张 |
墨家 | 墨子 | 《 》 | 主张 ,反对各国 ,提倡 |
儒家 | 孟子 | 《 》 | 主张 ,民贵君轻,强调“ ” |
荀子 | 《 》 | 主张 ,提倡 ,明确 | |
道家 | 庄子 | 《 》 | 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 |
法家 | 韩非 | 《 》 | 强调 ,树立君主的 ,建立统治 |
兵家 | 孙武 | 《 》 | |
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 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 思想文化发展的 ,为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8课夏商西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一)天文
1、早在 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 的运行规律。
2、商朝 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这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 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3、《 》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 最早的确切记载。
(二)历法
1、相传 时就有了历法。
2、到 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天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3、 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三)医学
1、 时期,人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
2、传说时期:传说中 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随着社会发展和经验积累,人们对疾病有了更多的认识。
3、战国时期: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 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 、 、 、 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4、《黄帝内经》:战国时期问世的《 》,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 、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 理论著作。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
1、名称来历: 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 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2、发现概况: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 时期的甲骨,其中商朝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 、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 等。
4、价值地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 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 、体系较为完整的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二)青铜器
1、青铜铸造业特征: 时期,青铜铸造业由 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工匠已能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来制作各种器具。
2、青铜器: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 及军事等方面,成为 身份地位乃至 的象征。
3、"金文"
①名称由来:商朝 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②内容:西周 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金文内容丰富,涉及 、 、 等方面。
③三星堆遗址
出土文物: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 。
文明交流: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 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三、《诗经》和"楚辞"
(一)《诗经》
1、先秦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
活、 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
2、内容:《诗经》共有300多篇诗歌,分为" "" "" "三部分。《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
3、价值:《诗经》保存了 丰富的史料。
(二)"楚辞"
1、由来: 时期,楚国的 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
" "。
2、代表人物及作品: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 》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3、地位:《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 ,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背景:
(1)社会因素: 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政治因素:秦国经过 ,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2、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攻灭六国的顺序是: 、 、 、 、 、 。
3、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1)时间:公元前221年(定都威阳)。
(2)建立者:秦始皇( )。
(3)影响:秦的统一,结束了 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政治措施)
1、开创:秦朝创立了 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 )、太尉( )和御史大夫( )统领。
3、地方:废除 ,建立郡县制。 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 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经济:统一货币(在全国以圆形方孔 作为统一货币);统一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2、文化:统一文字(把 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后来流行隶书)。
3、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 )。
4、军事:开凿 ,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北击 ,修筑长城(西起 ,东到 ,防御匈奴进攻)。
5、疆域:东至 ,西到 ,北至 一带,南达 ,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1、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 ,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2、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 、 。
3、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 ,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4、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又将非议朝政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坑杀,史称" "。
5、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闷杀工匠,残杀兄妹,四处巡游,穷奢极欲等)(宦官赵高更是飞扬跋扈,连秦二世也不放在眼里,在他的身上还产生了一个成语: )。
二、陈胜、吴广起义
1、原因: (公元前三世纪末)夏,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直接原因):秦的暴政(根本原因)。
2、经过:起义军在陈县建立" "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一度直逼咸阳。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由于缺乏后援,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起义失败。
3、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 大规模的 ,他们的 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秦朝灭亡(2024年教材新增)
1、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 领导的军队在反秦斗争中逐渐壮大。
2、项羽是楚国名将之后,骁勇善战,跟随叔父项梁起兵。他们领导的队伍逐渐发展到数万人,成为反秦的强大武装。在 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3、刘邦出身平民阶层,曾为乡间小吏,后率众反秦。他注意网罗人才,积蓄力量,势力很快强大起来。巨鹿之战后,秦朝统治者内部矛盾加深,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 。 ,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强盛一时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
答案: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1、旧石器时代
2、170万年 160万年 100万年
3、制作和使用工具
4、会不会制作工具
二、北京人
1、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约70万﹣20万年
3、北京直立人
4、裴文中
5、直立行走
6、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
7、群体
8、使用火 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9、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进址之一
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山顶洞人
1、约3万年 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2、现代人 晚期智人
3、打制石器 磨光和钻孔技术
4、人工取火
5、爱美意识
第2课原始衣业与史前社会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人工栽培 水稻、粟和黍
2、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3、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4、世界上最早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1、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
2、A: 约7000年 干栏式建筑 木结构水井 骨耜 猪、狗 天然漆
B:9000-7500年 骨笛 年代最早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一)仰韶文化
1、约7000-5000年 黄河中游
A:约6000年 仰韶文化 半地穴式 磨制石器 粟、黍
猪、狗 陶坝
B:氏族首领
2、阶级分化
3、蚕缫丝,制作丝绸
(二)大汶口文化
1、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 约6300-4500年
2、制陶技术
3、贫富分化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5000多年 早期城市
2、早期国家
3、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一)良渚古城遗址
1、5300—4300年
2、宫殿区、内城和外城
3、社会阶级分化
4、5000年 早期国家
(二)陶寺都城遗址
1、4300-4000年
2、阶级分化
3、黄河中游 多元一体 早期中华文明
三、远古的传说
1、五六千年 部落联盟 阪泉
2、炎黄部落 蚩尤部落
3、华夏族
4、人文初祖
5、尧、舜、禹
6、大禹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公元前2070年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启 世袭制
3、夏历
4、二里头遗址
5、夏桀
二、商朝的统治
1、公元前1600年 汤
2、盘庚 殷
3、商纣
三、西周的兴衰
1、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
2、血缘关系 功劳大小 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等级结构
3、周幽王 犬戎族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一、王室衰微
(一)东周时期
1、公元前770年 东周时期
2、春秋时期 礼崩乐坏
(二)王室衰微的表现
1、共主
(三)王室衰微的结果
1、大国诸侯
二、诸侯争霸
1、政治、经济
2、尊王攘夷
3、霸主
4、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末
期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4、"戎""狄""蛮""夷" 华夏认同
三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铁制农具 牛耕 农业生产力
2、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
3、金属货币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战国七雄
(一)形成
1、东周后期 战国时期
2、韩、赵、魏
3、齐、楚、燕、韩、赵、魏、秦
(二)兼并战争
1、尊王攘夷
2、争霸 兼并
4、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
(一)变法改革
1、富国强兵 巩固统治
2、李悝 吴起
(二)商鞅变法
1、秦孝公
2、(1)县制 世袭特权 户籍 法度
(2)井田制 徭役 度量衡
(3)军功 爵位 土地
3、秦统一中国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表现
1、铁器 牛耕
2、社会分工 战国时期
3、货币 中心城市
(二)都江堰
1、兴修水利 创举
2、李冰
3、岷江
4、综合性 防洪、灌溉、水运
5、水利史 智慧与勤劳
第7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和《道德经》
1、道家
2、(1)道 规律
(2)正反 对立面 转化
(3)柔弱
(4)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3、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鲁国
2、(1)仁 最高行为准则 道德规范
(2)为政以德 礼乐文明 苛政 德政
3、(1)私学 垄断教育
(2)有教无类
(3)因材施教
4、文化经典 学术思想
5、儒家 论语
6、统治思想 道德规范
四、百家争鸣
1、战国 社会制度
2、
学派 | 人物 | 代表作 | 思想主张 |
墨家 | 墨子 | 《墨子》 | 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攻伐兼并,提倡节俭 |
儒家 | 孟子 | 《孟子》 |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强调“仁者无敌” |
荀子 | 《荀子》 | 主张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 |
道家 | 庄子 | 《庄子》 | 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 |
法家 | 韩非 | 《韩非子》 | 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
兵家 | 孙武 | 《孙子兵法》 | |
3、思想文化 第一次 高峰 古代思想文化
第9课夏商西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一)天文
1、原始社会 日月星辰
2、甲骨文 诗经 第一次
3、春秋 哈雷彗星
(二)历法
1、夏朝
2、商朝
3、战国
(三)医学
1、先秦
2、神农
3、扁鹊 望、闻、问、切
4、黄帝内经 针灸 中医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
1、商朝 占卜
2、商周
3、祭祀 天文历法
4、汉字 年代最早 成熟文字 商朝
(二)青铜器
1、商周 国家
2、祭祀 主公贵族 国家权力
3、中晚期 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 古蜀文明 夏商
(一)《诗经》
1、祭祀典礼 诗经
2、风 雅 颂
3、先秦
(二)"楚辞"
1、战国 屈原 楚辞
2、离骚
3、两大源头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战国 商鞅变法
2、韩、赵、魏、楚、燕、齐
3、嬴政 春秋战国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大一统
2、皇帝 行政 军事 监察
3、分封制 郡县制 地方行政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半两钱 度量衡
2、小篆
3、四通八达
4、灵渠 匈奴 临洮 辽东
5、东海 陇西 长城 南海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1、赋税
2、徭役和兵役
3、严苛
4、焚书坑儒
5、指鹿为马
二、陈胜、吴广起义
1、公元前209年
2、张楚
3、第一次 农民起义 革命首创
三、秦朝灭亡(2024年教材新增)
1、项羽、刘邦
2、巨鹿之战
3、咸阳 公元前2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