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党史微课堂㊲ | 郭小川在黑河川战争岁月

文摘   2025-01-12 10:56   河北  


巍巍海陀,燎原之火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记录我党历史伟业,展现家乡百年变迁
赤城融媒推出《赤城党史微课堂》
重新打开时间的闸门
一起追寻赤城大地红色记忆
传承百年红色精神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中国近代著名诗人。1937年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其间坚持诗歌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新闻、宣传及文艺部门担任领导,创作大量诗歌、报告文学和杂文,先后出版《致青年公民》《月下集》《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等10本诗集,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成就。

点击收听


成长与革命历程


1.早年经历与抗日救亡(1919——1937)

郭小川于1919年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的知识分子家庭。1933年,日寇侵占热河,他随全家逃难至北平。少年时代便开始承受国家忧患,“一二・九”运动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成为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以诗歌为武器,踏上民族解放斗争之路。


2.革命工作与成长(1937——1953)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小川在赴延安途中参加八路军,在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先后从事宣传、教育和机要工作。1941年初,前往延安马列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四年半,专注于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研究。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任县长,领导清匪反霸和土改运动。1948年夏,转入新闻战线,先后在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大众日报》《天津日报》任职。19495月随军南下,在中南地区从事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以“马铁丁”为笔名撰写大量“思想杂谈”。1953年春,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1948 年夏,他转到新闻、宣传战线,郭小川离开了平北,离开了基层工作,从事文字工作。


3.文艺创作之路(1955——1976)

1955年秋,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等职,从此全力投入文艺创作。他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激情,为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创作颂歌和战歌。其第一首政治抒情诗《投入火热的斗争》,展现出磅礴气势。此后,陆续出版《致青年公民》《月下集》《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等诗集,在当代诗坛产生重要影响,被毛主席誉为“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


黑河川的战斗岁月



1.艰苦环境与诗歌创作

19469 月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解放区军政人员实行战略转移。96日,郭小川随队伍转移至黑河川白草一带坚持斗争。郭小川在黑河川是秘密的,是热西专区流动政府,他们只是八路军身份,但不穿军装。郭小川在白草一带住了几个月,但不公开。

当时,黑河川局势严峻,自然环境恶劣,成为敌我“拉锯”战场。艰苦的游击环境中,每天宿营后,郭小川不顾疲劳,每天在豆油灯下坚持写作,用心血、激情、灵感积淀创作了《老家》《让风暴更猛烈地吹吧》《会师——为纪念和钟、附等同志的会师》《祝儿子的诞生》《给一个瞎子》等诗篇。这些诗歌彰显了他坚定的革命意志,抒发了与旧社会决裂、藐视敌人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黑河川根据地的艰苦斗争,是那段历史的生动记录。

他在白草营地大风暴席卷山川的寒冷早晨,发出了无畏的呼喊——


让风暴更猛烈的吹吧

我看你究竟能吹得多么久

………

我是一个忠诚的战士,

人活着,最可怕的事情不过一个死,

最大的风暴现在已经经历,

我没有眼泪,只有呼喊:

“来呀,英勇的战士!”


2、战斗生活点滴


1946 年冬,郭小川亲自到长城边的前沿阵地和一线区小队、基层干部参加战斗。阵地上,他看望了守卫阵地的战士和民兵,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地形和敌情。一天晚上住在炭窑沟村,接到敌人到苏寺村骚扰的情报,队伍急行军向苏寺村进发,身体瘦弱的郭小川坚持和部队步行,让出区队仅有的一匹马。又一天深夜,侦察班报告李殿仕部驻在井沟村,他和区队一起出发,急行军赶到井沟村,击退敌人后,返回返回驻地黑靼营时,天已经亮了。

郭小川非常关心区队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在战斗间隙,经常给干部战士讲话,分析形势。“我军大部队很快就会打回来,解放东北、华北。我们不能只限于这个地区,要打出去,为大反攻做好准备。”“他读书多,意志坚定,视野宽,有远见。”多年后,他的战友胡庆友回忆当时的情景。

1947 年 2 月,丰宁县委县政府终于回到丰宁的土地,在窄岭和石人沟落下了脚跟。从 1946 年 9 月算起,郭小川在黑河川度过了五个月游击战争生活。


作者:任怡亦 任向军,原文发表在《档案天地人物》上,题目:《为郭小川在平北的基层战斗岁月》。本文根据栏目需要有删减。
 

播音




编辑|梁晶晶
制作|曹晓波
播音|奚颖
审核|明晓东



感谢的话

微讲堂以出版的《巍巍海陀山》《海陀大观》《赤城英烈》《赤城老区革命史》《铁马冰河》,以及赤城县党史编辑部吴贞顺《抗日战争时期赤城县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等书籍以及《赤城文史一角》《老鹰天空》微信公众号所刊发的文章为据。在此,向在海陀山浴血奋战的先辈们致敬,向多年潜心整理赤城革命党史的前辈致敬!

      

 致敬!↓↓↓

赤城融媒
节目预告、本地新闻发布,以及新闻线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