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传统天下观崩塌的人间投影
文化
2024-11-21 12:00
上海
今人回过头来看晚清史,常常会对割地多少和赔款多少而义愤填膺。实际上,自觉富有天下的清朝皇帝并不害怕割地赔款,只在乎心中那不可动摇的国本。因此,维护传统天下观的重要性就尤其明显。但结局却是自己的圆明园遭付之一炬,沦为自己误判形式的惨痛代价。
大凤凰变鸵鸟
清朝所秉持的世界观 与当时的主流文明背道而驰
传统的天下观认为,天子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天子不仅是中土之主,也是四夷的天然领袖。所以,在继承这套世界观的清朝统治者眼里,国际规则就是自己的某种意志。其他国度若非直属番邦,就是更为疏远的化外之民。因此,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的中英《南京条约》就存在如下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著。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字现场
言下之意,就是承认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爱新觉罗家族地位一致。双方的官员也终于平等,来往的文书按官职平行对待。但对深受传统教育的道光皇帝而言,这就是如假包换的奇耻大辱。反倒是赔款、割地等事情都有些不值一提。显然,仅靠这一点冲击是不可能轻易撼动一个老大帝国的。食古不化的君臣索性玩起了“鸵鸟政策”。除了要马上兑现的条款如割地赔款之外,其余的能躲则躲或能拖则拖。从上到下都没人愿意去真正地了解和洋人打交道的规则,认真打探列强们的实力和野心。这就注定了清朝政府会因不明白如何与洋人打交道的规则,不了解西方列强的实力。继续与急需扩大市场的西方列强爆发更加激烈的冲突,造成更加惨痛的后果。第一位能和清朝皇帝平起平坐的君主-维多利亚女王
鸵鸟变疯鸡
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 欧美商人依旧在大清不得要领
19世纪50年代,西方列强急需清朝开放更多的口岸,打开中国内地市场的大门。根本不给清朝继续玩弄“拖字诀”的模糊空间。特别是风头正盛的英法两国,以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各自派出公使带着舰队来到天津大沽口,试图前往北京来找清廷算总账。于是在联军的武力威胁下,清朝又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至此,西方国家取得向北京派驻公使的权力,也被允许进入内地贸易和自由传教。
被视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导火索的亚罗号事件
在今人看来,互相派驻使节驻扎在对方首都,只是互相建立外交关系的正常举动。然而,秉持传统天下观的清王朝却不可能这么淡然。虽然捏着鼻子签约,但万万不能真正履行。洋人舰只前脚刚走,后脚就开始加强大沽口的白河炮台武备,防止洋人再次从天津登陆。1859年6月,前来换约的英军炮舰与清军在大沽口发生了炮战。缺乏准备的联军有3艘船沉没,并造成464名英国人和14名法国人战死。虽然清廷自觉获得了伟大胜利,可此战却是外交层面的巨大灾难。因为英法两国由此认定,大清毫无诚意履行条约义务,只有凭借武力进行惩戒。于是就有了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的签字现场
圆明园被焚毁的诱因
清军在残酷的正面战场上 依旧是节节败退
随着联军主力的陆续抵达,清朝的实际军力也就暴露无遗。面对规模达15000的英印部队和法国的7000人马,重点布防的大沽口、白河炮台都迅速陷落。眼见联军大兵压境,咸丰皇帝又祭起了边打边谈招数。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和艰苦谈判,也算是接近签字画押状态。清朝的大臣却突然表示自己没有获得全权,必须回北京向皇帝汇报后才能确定。更令联军怒火万丈的是,前往张家湾与清朝谈判的使团和卫队39人,很快都被大队清军扣押。这也恰恰是咸丰自己认可的擒贼先擒王策略。
遭到清军扣押的使团护卫人员
于是,愤怒的联军迅速攻占张家湾,并与清军在八里桥大战一场。最后以非常微小的伤亡代价,轻松击溃了蒙古悍将僧格林沁的30000大军,顺利来到北京城下。至于屡屡“出奇招”的满清君臣,则大都没有死守城池的魄力,提早选择开溜避难。10月6日,联军抵达圆明园,打开了这座皇家园林的大门。面对如此巨大的宝藏,一场掠夺也就不可避免。法军和英军分别各派出3名军官作代表,成立联合委员会,准备平分这笔丰厚的战利品。对字画和瓷器没有兴趣的普通官兵,最爱金器、银器和漆器。英军中的印度兵则更喜欢丝绸、皮货和首饰。作为法军统帅的蒙托邦,甚至将丝绸制成了拿来栓马的缰绳,并用绸缎来捆扎搜刮来的奇珍异宝。但还是英国人在这方面更加熟练,由低级军官指挥众人拿大口袋把宝贝打包带走,显得更有组织性和条理性。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法军部队
后人羞于启齿的积极分子
今人复原的圆明园CG场景
这么多宝贝当然不能全便宜了外国人。许多闻风而动的本地老百姓,很快就不请自来的加入其中。以至于《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都记载:邻近乡民及海淀贫氓,纷至沓来。与在营华役互语,华役携有梯,遂架以登,络绎越墙而入。蒙托邦将军自己也记载道:这个大城市里所有的贱民都来了,还有很多穷人通过围墙的缺口闯进圆明园。他们抢劫了好几处地方,带走了大包大包的珠宝。
今人复原的圆明园CG场景
当然,仅仅是抢劫还不足以让圆明园毁灭如斯。但当联军在看到清廷释放的使团成员后,这座古代瑰宝的命运便被彻底注定。原本39人的团体,已经死有20人死于虐杀。甚至有《泰晤士报》的记者鲍尔比,尸体在牢房里放置3天,后被扔到野地里让喂狗。同样被俘的英军中尉安德森,手脚被勒得生出了蛆虫,造成本人精神错乱,在大叫3天后死去。另一位法国犯人,也因蛆虫爬进嘴巴、耳朵和鼻子而彻底发疯。因此,联军在内部会议上决定进行报复。根据他们对大清国情的判断,单纯求赔款只会加重官府对民脂民膏的征集。如果要求交出犯事人员,也是一些可怜的执行者或替身来充数。即便要求抓捕屡屡犯事的僧格林沁本人,大清皇帝也估计不能答应。因此,只有毁坏圆明园的方法看似比较有效。何况这种责罚仅降在清文宗本身,与普通人民无关。
纵火后忙着搬运战利品的联军士兵
10月18日,英军拆毁所有圆明园内的宫殿与园林,并准许士兵们随意抢掠。为此,他们还要向附近居民征用许多车辆,随后才准备将整个圆明园付之一炬。但因为事出突然,一时半会都找不到足够的火种和引火之物。最后还得靠周边的平民提供。此后,清廷虽曾对圆明园进行修缮,但已无法重现当年的全貌。加上晚清至民国的战乱频仍,砖瓦木料无人守护,经过多年的风霜,也就只留下如许残砖片瓦。这场战争的失败与圆明园毁灭,也无疑给妄自尊大的清王朝上了沉重的一课,自此不敢再把条约当成一纸空文处理。如今圆明园的残垣断壁
圆明园的毁灭无疑会让许多后人嗟叹,但毁灭它的责任人中却少不了满清君臣。无视白纸黑字签订的条约,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残害对方外交人员,都是很难让人心生同情的累累恶行。多年后,当我们回顾这段特殊历史,或许能在廉价的愤怒之外,再感悟出许多深层次的东西......
鸦片战争前:英国人眼里的大清竟如此不堪
浅尝辄止:路易十四与康熙皇帝的外交蜜月期
《尼布楚条约》:满清前期的重大外交胜利
拯救澳门:葡萄牙使节与满清帝国的贸易破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