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门时报》( 2024年09月20日 第3版)
在草原与你相遇
徐蕴冬
几经辗转,“边关口岸行”采访组一行五人终于在满洲里海关聚齐。
短短五日,不虚此行,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
难忘在草原上一路行进的汽车成了关史教育的流动课堂,陪同我们的高洪生、刘晓亮、王乐朋甚至司机都在动情讲述;难忘他们声情并茂地回忆当初刚入关时的艰苦,还有在极寒地区生活中的一件件往事;难忘他们以淡然的口吻讲述边关人在工作与家庭中的两难,透着“舍小家为大家”的隐忍;更难忘他们脸上笼罩着那种千帆过尽的沉静和笃定……
我们想这是一群经过特殊地域、特殊环境历练的人。在这里,他们从年轻到成熟,哭过、笑过、软弱过也坚定过;在这里,他们有了共同的职责使命和信仰、情怀、担当,与美丽的草原紧紧相拥,感受生命的成长和奉献者的富足。
边关掠影
出了满洲里海关不远,就看到旁边的界河和逶迤的钢丝网,该关政工办主任梁义介绍,满洲里海关关区有着漫长的边境线,9个对外开放口岸。回望历史,这座边关走过了不凡之路。
第一站是满洲里十八里海关,这是满洲里海关业务门类最齐全的海关,公路口岸24小时货运通关,货车通道6进6出,客运车辆通道2进3出,对接的是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口岸。关员介绍,从这里出口的果菜可辐射俄罗斯20多个州和地区,远销莫斯科,2023年口岸进出境人员30多万人次。
踏入出入境大厅,关员们在各自岗位风风火火地忙碌,看不出丝毫疲态。但实际上,他们两班倒、12个小时连轴转的工作节奏,累是一定的。对这个平均年龄40岁的集体,我们不禁肃然起敬。
采访的第二站是黑山头口岸,离满洲里约三个小时车程。黑山头口岸与俄罗斯旧粗鲁海图口岸隔河相望,它和室韦口岸都在额尔古纳海关辖区内。黑山头口岸是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一类口岸,但直到20年后的2009年才有了正规的联检楼,真正实现了客货分离。刘晓亮介绍,今年上半年进口货物6.9万吨。出了联检大厅,我们去了旁边的老口岸和界碑,黑山头口岸的国门是我们见过的最漂亮而富有艺术气息的国门,进了国门两百米处,91号界碑矗立于高天之下,旁边就是界河,河水平静,河边是迎风摇曳的芦苇蓬草,但很快大家就被一群硕大的蚊子和不知名的飞虫包围了,密集的昆虫不免让人心惊,我们边走边拍打着身体,回来时几乎没有人能全身而退。关员说,这些小蠓天越热越往脸上扑,每次露天作业时即使戴着蜂农的那种防蜂面罩还是被咬,虫子让户外工作变得艰难。
最后一站是室韦口岸,离额尔古纳海关所在地拉布大林约三小时车程,在我们觉得全身骨头快要散架的时候,车终于抵达目的地。海关系统广为流传“鸡棚海关”的故事就出自这里,昔日简陋荒凉的口岸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这里有一座“友谊桥”,不少游客在这里留影。
从关史展览室中我们了解到,以前没有桥的时候,室韦口岸的作业模式是夏天用驳船过货,冬天就在冰上行车,靠着这种方式进口木材、矿石等,为振兴东北经济保驾护航。关员们在烈日下、风雪中执行着监管任务,当时没有房子,摆个“路边摊”,晴天尘土飞扬,风雪天寒彻入骨。那时候,尽管没有监管场地、没有查验设备,一代代额关人凭着一颗红心和一腔热血,忠实地履行着建设祖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任。
成长之路
我们最早是从“鸡棚海关”的故事和全国海关优秀共产党员田顺利的事迹中认识额尔古纳海关的。这次来一打听田顺利已经退休了,现居外地女儿家,而那间关员整修过的鸡棚也不复存在。
关员带着我们找到一座颓败的石头房,这是过去关员的住房,门口有一条依稀可辨的小路通向一处废弃的查验场地,石头房的窗户上钉着雨布,窄窄的走廊上还余一把破旧的塑料藤椅,无言地面向檐外茂密的野草。我站在檐下,仿佛听到风雪扑门的声音,房里是燃烧的柴火,关员们若有若无的谈话,半夜时分柴火燃尽,屋外的寒冰便迫不及待地破门而入……
我们的车行驶在大草原上,看着眼前广袤无垠的草原和兴致勃勃的游客,我们知道一个多月后这些风景将会统统消失,老天会换上另一副面孔,用冰雪、高寒和“白毛风”天气与人类对话。不止一位关员描述过,刚出锅的饼子第一口是热的,第二口是凉的,第三口就冻硬了。
满洲里海关许多人都有在额尔古纳海关工作的经历,在该关组织的座谈会上,王国栋回忆了2003年以前室韦口岸联检单位办公生活都在一排平房的“蜗居”年代;米俊明回忆上班时单车(即一台车)上路的风险和师父田顺利对自己的传帮带;李思民回忆冬天查验集装箱和煤炭采样时单兵失灵、手脚失去知觉的经历;王钊说额尔古纳海关精神是一代代海关人用青春和热血积累起来的;全国海关系统先进工作者韩健则感谢额关对自己的培养和历练……海关系统作家吕阳明说,额尔古纳海关是“培养干部的练兵场,锻炼作风的苦寒地”。看得出来,每一位在这里工作过的海关人,对她的感情是真挚的,眷恋或者怀念是刻骨铭心的。
在这里,关员上班的路,或崎岖或平坦,却注定不平凡。
吕路宽,2003年大学毕业后到额尔古纳海关工作。当年十月份下了一场小雪,吕路宽看着美丽的雪原和远处的白桦林不禁心生喜悦,不想上班路上车行至一拐角路段突然侧翻,路上到处是泉水形成的冰包,踩刹车根本无济于事,同车一位做饭的师傅锁骨折断,救援车来拖车,不想半路上也翻车了,当时因为紧张没有感觉,第二天吕路宽就开始全身疼痛。事故的那一幕让他终于明白了边关生活的不易,体悟到“为国把关”的分量。他说在那一刻,我成长了。
我心依旧
庆幸的是,现在关员们再也不会像田顺利一样,屋顶被狂风暴雨掀翻,抱着被子躲在屋角,巴望着天快一点亮;再也不用像前辈们那样查验时爬冰卧雪了;再也不用困在信息、交通闭塞的口岸,晚上用水舀子刮暖气片以打破周围的死寂;再也不用为了给家里打个电话还得到处求人、还没说上几句就断线了;再也不用在冬天的河里,为了一个冰窟窿去和牲口们抢水了;再也不用因惧怕夜晚出门上厕所,节食少饮不运动,强迫身体进入“冬眠”状态……
可是,因为地域的原因,他(她)们还有很多隐形对手,比如气候、交通、医疗、教育。
额尔古纳海关所在的小城仅有一所高中,医院里也不设产科……零下40摄氏度他(她)们不怕,暴雪、“白毛风”天气也不怕,他(她)们牵挂的就是父母和孩子。
比如刘晓亮,在额尔古纳海关工作期间经历了新婚、妻子怀孕分娩这几件人生大事,有天晚上他妻子打电话说:羊水破了!他让妻子赶紧通知同城的父母,“小棉袄”女儿睁开眼睛就看到了连夜奔袭三百多公里的老爸。
边陲小镇额尔古纳,人口不到五万,生活成本不低,因全年无霜期太短,果菜不能自足。
我们想,额尔古纳海关到底有什么魔力,让走出去的人还想着她,里边的人爱着她?
当我们走进额尔古纳海关,看到墙上“大爱额关”四个字时,大家无不深受触动。战风雪、抗极寒、勇担当、勤奉献的兴安青松品格彰显着额尔古纳海关人可贵的精神底色,聚拢着边关难以割舍的情怀。
2022年入关的云南姑娘小覃说,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关里方方面面都为我们想到了,关里的氛围我很喜欢。我既然选了这里,就要用双手把她建设得越来越好!
与她同年入关的孟雪说,虽然我们常常“连班倒”、连轴转,但前辈比我们更累,以前那么艰苦的环境他们都挺过来了,我们为什么不能!
没有一个冬天是不可逾越的,我想对两位姑娘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你们也一定行。
转载至《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