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规划】2025年地理二轮复习策略与计划上好课 区域课改交流平台

百科   2024-12-18 15:51   河南  



2025年地理二轮复习策略与计划


考情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立德树人”核心教育目标为指导,积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和生态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注重地理学习中自然规律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从空间认知与区域发展中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人地关系理念,鼓励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解全球视野下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

围绕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即“空间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与“地理实践力”,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轮复习,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空间分析、区域认知和问题解决方法,提升地理综合思维,使学生具备科学分析、判断和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紧密结合教材,突出新课标强调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学科主干知识,确保复习内容覆盖全面,重点突出。关注教材中关于地理环境的区域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内容要求,并注重教学任务的实际衔接,确保学生在轮复习中全面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

根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对地理学科的命题趋势,关注高考中“生活化”“情境化”“任务化”的考查特点。结合全国卷近年地理高考试题中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特点,着重在轮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将答题方法和学科素养培养相结合,通过生活场景与时事热点案例的教学,增强地理学习的现实感,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轮复习中,抓住每一个专题和知识模块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稳步夯实基础,扎实掌握各模块的核心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灵活的复习安排,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和主动性,力求在答题方法、知识应用和综合能力方面有序提升,落实“先讲后练、巩固应用”的高效课堂模式。

二、考情分析

2024年高考地理试卷共有22套包括全国甲卷1套、全国新课标卷1套和地方卷20套各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充分发挥高考的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功能。各卷在材料选择和设问方面有一定的创新尝试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进行了全面的融合考查对推进素质教育和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全国甲、全国新课标、北京、山东、江苏、广东、河北等试卷在整体风格、题型结构上与2023年保持基本稳定给学生以熟悉感。自主命题的新试卷如东北三省、广西、甘肃等试卷都呈现出了新高考的主要特征,试题情境真实设问新颖突出了导向素养的考查指向。2024年高考地理试卷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突出学科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关注现实问题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国家安全观

地理学本质上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地理试题响应现代社会对国民基本素养的要求紧密联系生活、社会生产实际围绕人地关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构建认知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能力和素养形成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观念树立人地协调观并将其付诸实践有利于提高生活、生产方式的文明程度。如2024年全国甲卷44题以某研究小组在“以水定绿”思想指导下探索合理的人工防风阻沙方式为情境,要求学生结合区域背景条件设计实验方案,探索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安全观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9~11题,围绕一个以提高降水一土壤水转化效率为目标的人工降雨实验,加深学生对地表径流产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促使考生思索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水循环与水安全;2024年湖南卷19题引导学生探究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栖息活动规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最终提出了如何降低人类活动强度以保护野生动物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建立国家生态安全意识。

2.展现时代新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试题的区域背景多落脚在中国区域,聚焦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人口和城镇化等主题,引领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并为国家发展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品质。如:2024年全国甲卷43题,以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所给信息,选择某一世界文化遗产地,设计一个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验性好的文化旅游产品,试题聚焦新发展理念,有利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建设: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1~3题,以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为案例,展现我国少数民族典型传统村落的建筑特色,体现勤劳淳朴的土家人热爱自然、崇尚生态的生活方式和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2024年广东卷15~16题选择古蜀国时期的金沙遗址为素材,充分彰显了我国灿烂辉煌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2024年山东卷13~15题聚焦城市生活空间主题,从空间布局特点、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的建设等角度设置问题,在引导考生深人探究的同时,自然融人了对国家城市发展的思考。

3.关注国际联系,培育全球视野

全球联系日益紧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离不开国际合作。世界是一个共同体,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大量地理试题通过对产业的全球布局、国际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发展等内容进行考查,意在引导人们用全球视角研究区域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形成国际比较和国际借鉴思维模式,倡导国际合作与发展的理念。如:2024年北京卷17题聚焦中、哈两国在东哈萨克斯坦州创办的“鲁班工坊”人才培养项目,从该区域的主导产业和问题、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等角度设置问题引发思考,展现了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成就和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36题,展示了日本东京都市圈大型购物中心空间布局的优化过程案例体现了开放的国际借鉴发展理念。

二、聚焦思维品质,服务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能力素养居于学科素养的主体地位,品格与价值观居于学科素养的核心地位。目前的地理学科命题方向是“能力为重,紧养导向”,也就是主要通过关键能力的测量来评价学科素养水平。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是相互嵌套的关系,高考评价体系对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分类是相似的,都分为学习掌握、实践操作和思维认知三个大类。

从考生答题的过程和要素来看,涉及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知识的调动与运用能力、地理事象的描述与阐释能力、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能力、结果的组织与表达能力。

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主要属于学习掌握能力群;知识的调动与运用能力、地理事象的描述与阐释能力、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能力主要属于思维认知能力群,可进一步分解为模型建构、逻辑推理、科学论证、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结果的组织与表达能力主要属于实践操作能力群,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是高考的重点,图表表达能力考查较少。

1.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的考查

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是高考试题普遍考查的能力,在解答高考试题中具有基础性和主体性的地位。新课程、新高考突出素养的培养和考查,其主要载体是新情境,新情境的创设必然会增大信息量,必然会对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给出一定信息,隐藏部分信息,设置具有不良结构的问题情境是地理试题考查能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地理试题的情境主要通过文字、地理图形、统计表格等方式呈现,这样的情境创设方式加大了试题信息的广度、容量以及不同地理信息形式之间的融合力度,重视考查学生从多种形式呈现的材料中筛选、分类、归纳、整合关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过程中,能够读取关键信息并解读出隐含的信息是关键。如2024年广东卷19题,以四川省仁寿县红色砂岩质石刻雕像岩体完整性的研究为主题,给出硫酸钠水合、脱水反应的相关机制,地质构造背景和气温、湿度的目变化材料,从岩体形成的构造背景,硫酸钠反应的日变化过程及其对石刻雕像岩体的影响角度进行设问,对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2.模型建构能力的考查

模型建构能力其实就是组织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普遍考查的核心能力模型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有组织、有结构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教材中的知识是零散的、浅显的,难以应对高考试题,只有将其形成有组织、有结构、能迁移、具有普适性的模型才有意义,才可以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型建构。

模型建构是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如水体盐度、密度及密度流是近年常考的内容,其分析模型可概括为以下两类。

(1)水体盐度分析模型:水分、盐分的收支与对比。有径流注人带来盐分,无(或少)径流流出带走盐分,水分主要靠蒸发输出的陆地水域,盐分以积累为主,盐度较高。从全球尺度来看,海水表层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蒸发与降水;从小尺度来看,海水盐度受到水、盐收支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降水、蒸发、径流、洋流(高盐、低盐)等。

(2)密度流分析模型:盐度的差异会导致密度不同,从而产生密度流,在水平方向表层洋流从低盐水域(密度小、海面高)流向高盐水域(密度大、海面低),底层洋流从高盐水域流向低盐水域。

3.逻辑推理与科学论证能力的考查

逻辑推理是高考普遍考查的能力,信息的获取、解读和逻辑推理过程往往是统一的、连续的。解题过程就是依据试题信息和相关模型(原理机制)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逻辑推理的具体形式包括归纳、演绎、类比、因果等,关键是要能够从证据中得出正确的结论。逻辑推理一般由前提(条件或假设)、证据(数据、文献、史料、理论观点等)、逻辑关系(归纳、演绎、因果、类比等)和结论(观点或主张)四个部分构成

大部分地理试题属于阐释因果、过程或影响。阐释类试题一般是给出条件,要求阐释结果、过程或影响,或者给出结果、过程或影响,要求阐释条件或原因,属于逻辑推理、论证或论述的低层次要求。完整的论证不仅需要给出结论和观点,还要提供论据,需要对条件和结论进行完整的阐释,此类试题数量较少,正处在探索与发展阶段。

4.综合思维、比较思维与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人地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区域性两大特性。综合思维是基于人地系统的整体性提炼出的常用方法;区域认知是基于人地系统的区域性提炼出的学科思维方法,区域比较是区域认知的常用方法。综合思维和区域比较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视角,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综合思维有助于解决答题角度不全的问题,比较思维有助于找到答题重点。

(1)综合思维与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综合思维习惯的养成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有助于解决答题角度不全的问题。综合思维的考查维度一般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三个方面。综合思维的一般路径是“先分解,再综合”,也就是首先将研究的对象从要素、时空、地方等角度进行分解,然后再对各角度进行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因此,“分”是手段,“合”是目的。

比较思维就是分析事物间异同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思维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事物的特征,为分类和选择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凡是选择,就意味着存在多种选项,而不是唯一。只有在诸选项之间进行科学的比较,才能做出相对合理的选择,因此比较是选择的前提。区域差异的绝对性、区域地理特征和区位条件评价的相对性,共同决定了区域问题的研究必须要运用比较思维。有些题目已限定比较对象,按要求进行对比即可。未限定比较对象的题目,需要找出潜在的比较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有很多试题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要用比较的方法,但是往往隐含着需要用比较思维的要求,否则难以找到答题思路。比如“分析或说明…………优势条件、特征、原因、影响等”设问没有限定比较对象,但往往存在着隐形的比较对象,需要根据题目(事物发生的时空过程或背景)推理确定,进行对比分析后,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作答。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一类试题。例如,对某区域工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和评价,必须要有参照对象,通过与参照对象进行对比,才能够明确两者之间的异同,凸显出该区域工农业生产相对的区位优、劣势及其内在原因,才能筛选出全面的答题角度,并将之论述清楚。

在试题的解答过程中,往往需要将综合思维和比较思维融合运用。如2024年全国新课标6~8题,需要将综合思维与比较思维融合运用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2)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的养成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绝大部分高考试题都是以区域情境为载体,考查地理事象的共性和特性,有利于甄别考生的能力层级。明确高考命题对区域认知的考查维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视角和能力,是提高备考水平的关键途径。在对考生的区域认知素养进行考查时,高考命题的主要角度包括地理位置、时空尺度、区域差异、要素联系、区际联系区域动态和区域决策,从以上角度逐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意识和能力是必要且可行的途径。

5.地理实践力的考查

虽然高考受限于卷面考试形式,还很难直接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但随着新课程和新高考的不断推进,对地理实践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实情境、真实问题可以间接考查地理实践力,如果考生有一定的生活、生产实践经验,对自然事物的直观经验,模拟实验经验,会比较快而准确地进入试题情境,明确任务并准确作答,否则就难以理解题意,缺少答题思路。二是在卷面上设置绘图、调査研究过程的规划和结论整理等任务,直接考查地理实践力。如:2024年北京卷16(2)题,以具有红色文化背景的滹沱河流域局部地区为材料,依托地理小组开展研学活动的情境,要求考生为该流域设计水情监测系统结构框图,直接考查了地理实践力(规划能力);2024年全国甲卷44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设计实验,探索当地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

6.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

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目标之一。

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真假掺杂,因此辨别各种信息的真伪就显得特别重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求真的思维,以质疑和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获取证据、进行分析推理为过程,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为结果。批判性思维在地理试题中的考查非常广泛,将选择题选项的真伪进行甄别、判断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综合题中往往也会提出某个观点,要求考生对其评价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也需要批判性思维。地理试题通过精心设问,突出试题的辩证性与开放性,在多因素交织并且动态变化的真实情境中考查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要求人们运用开放性,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提出新问题、创建新设想、发现新方法,得出新观点,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开放性的试题利于考查创新思维,但目前的地理试题开放性程度还比较低,仅有少部分试题能考查到创新思维,比如提出自己对某问题的认识或观点,给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2017年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增强地理试题的开放性,从地理学科多年的命题轨迹来看,开放性试题将会出现,但过程会是比较长的。

多年以来,地理半开放性试题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其设问方式大概有两类:一是给出两种观点,要求考生选择其一给出支持的理由;二是选择部分题目作答,如2020年山东卷19题第(3)问,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开放性试题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结构,但因为受评价标准难以把握等因素的影响,地理试题的开放性还处在稳步推进、逐步探索的过程中,现在仅仅属于“有限的开放”近年来,新出现了一种类似地理科研步骤的“寻找理论依据”的开放性试题,即“初步研究一提出假说一寻找理论依据一实施研究一证明假说”。比如2022年湖南卷19题第(2)问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又如2023年广东卷19题第(2)问首次呈现了开放的提问方式,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就现代对马暖流是否形成于距今约8000年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该类设问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事物认知态度,形成科学的思辨观。虽然2024年高考试题因处于过渡阶段而普遍存在求稳的特点,开放性试题较少,但试题的开放性逐步加强是大势所趋。

7.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的考查

地理试卷非选择题的解答最终需要用语言表达,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规范和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进行清晰、有条理的书面表达,能够准确地运用学科术语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学科知识。因此,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是地理试题普遍考查的能力。目前,考生在这一能力上普遍的问题是表达不清晰或者术语使用不准确。地理非选择题主要包括特征类、过程类和联系类三大类,三大类试题答案的表达都需要能够准确地使用术语(或关键词),并能用逻辑、因果、过程、影响等将术语(或关键词)进行合理连接。

2025届高三地理学生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地理空间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但在具体问题解决、知识综合应用以及灵活解题方面还有不足。许多学生在概念理解和知识点系统化上表现较弱,往往对自然地理过程、区域差异等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入分析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实际答题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知识点记忆不牢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不足,存在记忆片面和知识点之间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导致在综合题型和区域分析题中表现不佳。(2)空间思维和地理图表解读能力薄弱:不少学生在地理复习中对地图和图表数据的应用不够敏感,对不同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缺乏深刻的理解,造成地图题、数据分析题失分较多。(3)综合分析与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在回答综合题时,一些学生难以清晰组织答案,表现出答题逻辑不清、语言简练性和准确性不足,影响到主观题的得分。(4)解题方法不熟练:部分学生对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把握不准确,缺少高效的答题策略,容易出现盲目作答和信息遗漏的情况。

基于此,二轮复习过程中需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采用系统化的知识梳理、分模块专项突破、典型题型强化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升地理综合素养和解题能力。

复习策略】

复习目标与要求

1.深化理解与知识应用: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框架上,强化地理学科内的知识整合与深度理解,重点培养学生对核心知识的运用能力。

2.提升综合分析与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尤其提升对图表、数据的综合解读和空间定位的敏感性,强化空间思维与区域认知能力。

3.强化答题技巧和应试能力:针对高考常见题型,尤其是综合题和区域分析题,培养答题思路和语言表达的清晰性、准确性,提高解题规范性,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4.补齐薄弱环节与查漏补缺:通过分析一轮复习中的错题和薄弱环节,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复习和错题反思,进一步巩固知识,优化答题策略,确保知识点覆盖完整且无知识盲区。

、复习策略

1.模块化专题训练

针对高考中常见的地理专题(如大气运动、农业区位、城市化与区域经济、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设置模块化专题训练。每个专题内涵盖常见的知识点与高频考点,通过专题训练将知识深度串联,并通过对应的真题或模拟题强化应用,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地理图表与数据分析强化

二轮复习中应加强学生对地图、地理图表和数据的解读能力,特别是等高线图、气候图、区域分布图等。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题型练习,指导学生在解读图表中找到关键数据,培养学生迅速理解图表信息并合理运用的能力,以应对高考中常见的空间分析与数据处理题。

3.综合题型突破与答题规范训练

针对地理综合题型(如区域综合题、地理综合应用题),进行答题思路与规范的专项训练。重点指导学生分析设问方式、整理答题思路,做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同时引导学生用简洁精准的语言表达答案,尤其注意空间表达和概括性,减少冗余,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错题反思与知识点巩固

通过错题本和一轮复习中的考卷,梳理学生常错、易错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总结错题中的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加强反思,避免在相似题型中重犯错误。此外,可结合错题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小测和巩固训练,确保复习不留死角。

5.真题演练与模拟考实战

二轮复习后期,增加近年高考真题的训练,通过实战模拟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和应试技巧,帮助学生适应高考题型及考试节奏。同时,模拟考后开展试卷讲评,分析得失,总结规律,为高考应对积累实战经验。

复习计划】

一、教学进度计划(2024年3月初—2025年4月底 )

第二阶段复习目标: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上进一步强化综合运用能力,提升空间思维、图表解读及数据分析能力。通过高频题型训练和真题演练,规范答题技巧,补齐薄弱环节,全面提升应试能力。

周次

考点复习

1

专题1区域定位与区域特征、专题2地球运动、

2

专题3大气运动

3

专题4水体运动

4

专题5地质地貌

5

专题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7自然灾害

6

专题8人口与城市、专题9产业区位与产业发展专题

7

10交通运输布局、专题11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8

专题12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专题13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

备注:实际教学进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解读国家最新高考政策,追踪社会教育热点话题,欣赏原汁原味地理视频,助推地理素养能力提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