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农业农村部披露的数据,我国牛肉价格降至60元/公斤。多个地区肉牛养殖行业人士介绍,目前养殖环节出现无序抛售、宰杀母牛等现象,对于我国肉牛产业的健康成长带来冲击。
业内普遍认为,进口牛肉大量进入导致我国牛肉供需失衡。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及其他申请人代表国内牛肉产业正式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牛肉产业保障措施调查申请书》,我国牛肉进口量在2019年至2023年期间增长了65%,2024年上半年进口数量达到了2019年上半年的两倍以上。
“我国肉牛养殖行业市场集中地偏低,散户养殖占比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弱。这也在提醒行业,需要尽快优化产业格局,加快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畜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牛肉价格持续下滑,让上游养殖企业陷入亏损,进而引发连锁反应。
上述申请书显示,自2022年以来,国内产业肉牛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持续减少。2023年比2022年销售收入减少2.87%,利润总额减少120.54%;2024 年上半年比2023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减少16.85%,利润总额减少298.96%。
近年来,牛肉进口量持续增加,2013年不到30万吨,2023年达274万吨,增加了8倍多,相当于国内产量的36.4%,牛肉成为当年进口规模最大的肉类产品。
事实上,2023年6月以来,进口牛肉已连续18个月单月进口量超20万吨,2024年上半年进口量达2019年同期的2倍以上。在此情况下,国内牛肉和活牛价格快速下跌,目前牛肉价格已跌到近5年最低水平,活牛价格跌到近10年最低水平,大部分养殖场户处于亏损状态。以2024年11月为例,出栏一头肉牛平均亏损1600元以上。
牛肉过度进口已对我国肉牛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不仅表现为经营主体亏损,更表现为对基础母牛的危害。基础母牛是肉牛产业的根本。肉牛的生产周期长、繁殖效率低,从母牛养殖到母牛繁育再到育肥牛屠宰长达3.5年,且牛属于单胎动物。一旦基础母牛产能大幅下滑,没有四五年时间难以恢复。
然而,在不少主产区,犊牛价格已经抵不上母牛的饲喂成本,有的地方母牛按斤低价甩卖,不少有繁殖力的母牛被送进屠宰厂。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优质基础母牛群体将面临萎缩。若情况延续,两三年后,产量下滑,价格高企,也会影响消费者利益。
内蒙古畜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张广志表示,当地很多肉牛养殖企业选择抛售减产。他自己的肉牛场已经减产一半至2000头左右。
一位熟悉山东省肉牛养殖行业的业内人士表示,当地出现了抛售情况,减产已成常态。
中国畜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主产区的犊牛价格已经抵不上母牛的饲喂成本,有的地方母牛按斤低价甩卖,不少有繁殖力的母牛被送进了屠宰厂。
根据张广志的观察,内蒙古当地母牛屠宰淘汰率在2024年下半年达到20%—30%。而在正常年份,这个数字为百分之十几。
业内普遍认为,进口牛肉激增干扰我国牛肉市场供需,是整个肉牛产业出现波动的重要原因。
在终端消费市场,进口牛肉早已纳入多个火锅品牌的菜单中。包括海底捞、巴奴、许府牛、和一肉业的产品中,进口牛肉赫然在目。从事牛肉进口业务的四川佑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佳键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重庆火锅对拉美牛肉的需求量很大,该公司每个月要向重庆的火锅店供应大约100个货柜的拉美牛肉。
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表示,我国进口牛肉的来源主要是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地。这些地区牧草再生能力强、地广人稀,农牧业发达,规模效应明显,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史晓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保障措施的实施目的是缓解相关国内产业的暂时困难,帮助这些产业在保障措施实施期内进行结构调整。
“国内牛肉和进口牛肉并无太多区别,更多体现在冷冻和热鲜的差异,属于销售产品形态不同。我国国内市场肉牛供需不是平衡的关系,所以需要外界更加关注。”张广志表示。
上述多位行业人士提到,牛肉是作为大宗商品进出口,要想改变供需关系,本土肉牛产业需要快速转型升级。
张广志称,内蒙古肉牛产业散户占比为80%—85%,规模化养殖占比在10%—20%。散户的抗风险能力更弱,在市场波动时容易形成产能出清。
除此之外,我国肉牛产业的全产业链模式尚未打通。路胜贞认为,欧美养牛龙头企业大都有完整且规范的肉牛养殖和生产体系,涵盖种牛场—育犊母牛场—架子牛饲养场—围栏肥育场—屠宰加工场—冷链运输—终端品牌,这种产业链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打通饲草收割、加工、牧场耕作、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提高各个环节的运行效率。但是,我国的肉牛养殖业企业全产业链化程度还不高,各个环节之间较为割裂。
张广志表示,我国在肉牛产业的标准相对缺乏,已有的国家标准还有待细化。“就比如牛肉标准,什么级别的产品是最好的,现有规定都比较泛泛。”
路胜贞认为,我国牛肉还没实现产品分级模式。要想改变目前产业盈利低的状况,应该把肉牛进行分类。“一部分企业进入高端市场,在产业上向全产业链延伸。另一部分企业满足白肉向红肉转移的大众型肉食升级需求为主,通过产业整合,提升各个环节的效率、效益,满足基础市场需求。”
来源:中国经营报、经济日报、中国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