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的价值得到升华,人生就有了厚实的质感。2024年11月18日,福州罗源县松山镇纪委监察组的“90后”干事林易炜为一名素不相识的重症血液病患者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全国第18878例、福建省第475例、福州市第135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也是罗源县公务员队伍中首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他用捐髓救人的实际行动生动阐释了“为民服务”的朴素情怀,用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书写意义非凡的“人生答卷”。
林易炜第一次打开“造血干细胞”的认知新世界,起源于大学期间学校组织的一次无偿献血活动,通过现场的宣传资料,他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免疫性疾病以及癌症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顽症的消息后,便产生了成为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念头。2017年12月21日,刚走出校门的他,决定做点有意义的事,便主动前往血液中心献血,同时申请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在抽取血样、填入库登记表的时候,我当时想的是自己身体素质好,如果我的干细胞能救人,人生的意义便多一分。”从起笔的那一刻开始,他捐髓救人的“答卷”开始“上分”。
据医学数据统计,非血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配对相符率只有十万分之一,配对成功的概率比中彩票的几率还低,而林易炜却先后三次“中奖”。从入库到现在,他与三位不同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初步配型相合,可惜出于种种原因前两次没有进入后续环节。2024年10月15日第三次接到通知时,他既开心又担心,开心是因为自己还有机会救人,担心的是救人的愿望再度落空。直到接到高分辨配型检测和体检通知,他的心里才算是踏实了。10月底,高分辨配型通过、体检合格,林易炜十分激动,“得知自己所有条件符合要求可以准备捐献的消息时,我太高兴了,希望自己能够成功捐献干细胞救人!”就像即将进入最关键的“大题”,一定要争取到最重要的“得分”。
11月15日,林易炜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福建省肿瘤医院签署捐献同意书,正好赶上前一位捐献者唐荣君采集造血干细胞,在采集室里,医生用针管分别插入供者左右手臂肘关节处的静脉,从一只手臂抽出血液,血液经过细胞分离机,把需要的造血干细胞提取出来,再将血液通过另一只手臂的针管回输体内,采集的过程并不复杂,采集的措施安全可靠。
“没什么难受的感觉,我只需两臂不动,躺几个小时,操作上专业的事交给医生,也没什么好担心。”唐荣君乐观松弛的状态感染着林易炜,简单的经验分享交流和现场观摩也减轻了家人的担忧,林妈妈告诉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儿子是在接到体检通知后才将捐献决定告诉我的,起初担心影响他的身体健康,我们不太支持,他就跟我们讲这方面的知识,无损健康还能帮助到别人的好事,我们也是乐意和鼓励的,之前我们身边没有人捐过干细胞也没什么经验,现在放心多了,我们这几天的‘任务’就是照顾好他,让他顺顺利利地完成捐献。”在这份用爱心释义的“答卷”中,家人的支持就是爱的“附加分”。
而在这最后的“答题”中,不仅要在时限内积极争取“得分”,更容不得半点“失分”和“扣分”。从签约入院开始,连续4天,林易炜每天接受血常规检查和两次“动员剂”注射。“打动员剂能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导入和活跃在血液中,是为了方便干细胞的采集,其间可能会产生腰背酸胀、头晕、类似感冒症状的感觉,都是正常的反应。”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林易炜和家人,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责任心,“可以说这关系到受捐者的生死。因为一旦志愿者同意捐献,患者为准备接受移植,必须将全身的造血干细胞灭活进入无菌仓,如果这个时候志愿者临时终止捐献,患者基本上没有生的可能。”
11月18日上午,医护人员为林易炜注射最后一针动员剂后,启动血细胞分离机,开始进入最为关键的采集环节。看着血泵的抽送循环,听着离心机的轻轻振动,林易炜仿佛感受到了患者的生命跳动在他的“人生答卷”上落笔生风。这七年的配型等待、一个月的检查检测、四天的抽血打针、数小时的循环采集、手臂上的十几处针孔,每一笔都算数,每一分都值得。采集结束,经过检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中的造血干细胞含量达到捐献要求。当天下午,林易炜捐献的这一袋造血干细胞由专业人士护送,通过航空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北京,移植到患者体内,让患者重新拥有健康的血液,重获有品质的生活。
因为“双盲”的原则,捐献者和受捐者在移植前不会见面也不知道彼此的信息,受捐者在清髓入仓之前便将拳拳赤诚的感恩之心化作文字,兜兜转转委托红十字会代为向林易炜转达谢意和敬意,他在信中写道,“善良本就是这个世界最美的底色,行善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捐髓救人的善举也让林易炜的平凡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更加精彩。
来源/福建红十字、罗源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