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市河东新区芝溪谷管理办 邱敏)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干杰在《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一文中指出,“要健全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抓好基层党员的直接培训。”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是加强党的基层建设、提高党员整体素质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要想写实农村党员教育这篇“命题作文”,就要着眼农村党员的特征、特点和特色从“四点发力”,以真招、实招、妙招、硬招不断强化农村党员教育培训质效,为党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队伍。
聚焦党员受众“兴趣点”,坚持简洁易懂、生动鲜活,在语言转换上出“实招”,让党员教育更具“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农村多数党员的文化层次较低,接受官方语言慢,基层党组织要精准把握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党史党纪学习等教育内容的主要特点,把具有一定党性修养、政治理论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党员、后备干部、致富能人、杰出乡贤、“土专家”和“田秀才”等纳入师资队伍,培养“会说土话”“善讲故事”的讲师团队,用大家熟悉的“活教材”,把“理论话语”转变为“方言土话”“乡音俚语”去阐述“朴实道理”。要善用生动的场景抓住党员受众的“兴趣点”,通过小品、快板、民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让活泼明快的语言风格加持理论去引起大家的触动,使所讲的理论既入木三分,又易于理解,让党员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达到理论共鸣和思想共鸣,真正实现党课“好听”、党员“愿听”。
紧扣培训方式“契合点”,坚持创新形式、随时可学,在教学模式上出“妙招”,让党员教育更具“感召力”。农村党员教育事关党员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事关党员先锋作用在农村的发挥。当下,农村党员呈住宅分散、交通不便、年龄老化、流动性大等问题,致使农村党员教育做不到全员覆盖,降低了党员教育的效果。基层党组织要创新教学模式,聚焦教育培训方式“契合点”,在集中学习的传统模式上,打造“移动课堂”,为行动不便老党员“送学到家里”,为忙于农务的党员“送学至田间”,切实把教学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群众灶头,确保哪里有党员,党员教育就跟进到哪里。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将支部建到“云端”,把党员连上“网络”,对在外务工的农村党员,可通过“共产党员”系列教育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互联网+”的形式进行线上教育,打造“指尖”学习阵地。还可组织党员代表到农业发展好的地区,以“课堂+基地”的实训模式,打造“理论+观摩+交流”的“沉浸式”学习,推动学习方式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让教育信息能够精准有效地传播到党员的“心坎上”,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找准成果转化“落脚点”,坚持学干融合、学以致用,在实践锻炼上出“硬招”,让党员教育更具“落实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员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理论上的传授,更是要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基层党组织要坚持“既让党员受教育,又让群众得实惠”互融互促,找准党员教育培训成果转化的“落脚点”,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对实践引领的作用,为农村党员搭建“实践平台”。要采取“压担子、提要求、教方法”等方式,划分农村党员责任区,发挥党员志愿队、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作用,把他们安排到矛盾纠纷调解、人居环境整治、为民代办服务、政策法规宣传、关心关爱老人等岗位去锻炼,把学习教育中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到实践中去,实现农村党员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双向提升。要建立完善督导机制,对农村党员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抽查,把党员参与农村工作的实绩与评先评优挂钩,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满意度高的党员,予以表扬并确定为重点培养使用对象,切实打破党员教育“光讲不做”的“怪圈”,真正将农村党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