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芦山,风光秀美,人文荟萃。
信步飞仙关,时间变得缓慢而诗意,体验一场时光之旅。
徐行汉姜古城,感受历史与文化的沉淀,一眨眼已千年。
漫步文庙,传统文化的熏陶,体验一场传统文化的熏陶。
缓步红军村,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4年,芦山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文旅业态呈现多样化,文旅产品供给更丰富,文旅精品活动丰富多彩,文旅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各类文旅市场主体释放活力生机。本地市民和县外游客旅游热情持续增长,文旅新场景和新活动不断涌现,彰显出芦山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魅力和充沛活力……
丰富旅游业态 景点广受追捧
初秋时节,在芦山县飞仙关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来自广东的自驾游客王冠华将自己的房车停在树荫下小憩,“出发前,我被网友们分享的飞仙关美景刷了屏。这里环境确实好,尤其318.1咖啡馆很有特色,我们准备多待两天”。雄伟关门楼耸立,崎岖石板路蜿蜒向上……经过飞仙关关门广场、茶马古道,感受古朴建筑的魅力,倾听茶马古道的历史传说。登上狮子山,看日出日落,俯瞰自然美景。
自秋季文化旅游推介暨G318自驾大本营飞仙关驿站启动仪式以来,古道焕新,喜迎四海之宾,山川焕彩,诚待八方之客。如今一到周末,位于飞仙关镇飞仙村的318自驾大本营飞仙关驿站、318国潮茶马互市街区、飞仙关老街便游人不断。
近年来,芦山县以“一南一北”区域优势推动景区串珠成线、产业组合成链,围绕“一关一山一洞一斗一河”独特文旅资源,“一核一心两极三线”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正逐步呈现。在龙门,探索亚洲最长的砾岩溶洞—龙门溶洞,体验“特色红军餐,忆苦思甜饭”久久不忘;在大川,聚焦“春赏万亩杜鹃、夏享清凉康养、秋观红叶彩林、冬游冰雪世界”,“最美大川河熊猫秘境”名不虚传……近年来,一系列“可感知、可触摸、可消费、可体验”的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提升着芦山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拓展旅游深度 激发带动活力
初冬的芦山,天气愈发寒冷。而在青衣芸谷300亩高标准农田里,一株株油菜正静静汲取养分,茁壮生长,等候春天的到来,等待八方的游客。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2024年,我县陆续举办或承办了第九届“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活动暨金丝楠根雕创意大赛、秋季文化旅游推介暨318自驾大本营飞仙关启动仪式、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暨第七届“八月彩楼会”民俗节系列活动、2024年“环茶马古道”雅安公路自行车赛暨2024年四川省“百城千乡万村·社区”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四川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熊猫绿道欢乐跑、文化过大年等活动......一项项富有特色的农文旅活动,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人将目光聚焦芦山,更丰富了芦山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深耕惠民工程 打造特色文化IP
“虽然是芦山媳妇,但今年是第一次在芦山过年,感觉芦山的年味儿特别浓,春节期间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活动,很有意思。”王女士说到。2024年春节期间开展的“千龙千狮闹新春·欢欢喜喜过大年”龙狮巡游活动、金丝楠围炉煮茶音乐会等活动,让芦山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游客如织的热闹场景随处可见,独具特色的“农文旅套餐”氛围感满满,热闹的乡村游吸引了不少本地和外地游客来感受人间烟火气。据了解,全年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65余场次,受惠群众达7万人。
一枚金丝楠木手串、一把乌木梳子...在金丝楠水街,来自成都的杨先生展示了他的购物成果。“这几样东西既能展现当地文化特色,又小巧实用。我带回去,和家人朋友分享这趟旅行收获。”芦山县充分挖掘和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金丝楠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在“用活用好”上下功夫,打造特色文化IP,形成独特的“芦字号”品牌,走出一条“农业+文化+旅游”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书写和美乡村新篇章。
时光回转,追问、思考、探索,从未停止。2024年3月,芦山县被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四川省工艺美术根雕培训基地”称号;顺利完成了“非遗四川·百城百艺”项目,创建市级非遗“芦山乐氏家风”;新评定18个县级非遗项目......四通八达的道路,不断完善的基础旅游设施,芦山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在芦山得到了一体化呈现。
提升服务质效 营造优质环境
2024年以来,芦山县全面优化农文旅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农文旅服务质效,多措并举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以文化“软实力”和旅游“硬实力”为营商环境赋能加码。
串成链,以各方合力营造优质旅游环境。利用智游天府等平台做好统计工作,利用“线上+线下”模式开展文旅行业业主、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培训。持续实施景区提质增效行动,指导各景区景点常态化做好环境卫生整治、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节假日文旅志愿服务、配套完善旅游功能设施设备等。
守得住,以文物保护留住文脉。深入挖掘芦山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将文物和文物遗迹作为重点进行保护开发利用。依托博物馆、红军长征石刻标语陈列展、乐以琴生平事迹展等,开展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洁教育、微党课培训活动和宣传宣教活动,开展野外文物安全巡查600余人次,参观者达4万余人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芦山的确是个好地方,蒲公英挂面、龙门花生,还有风景都让人印象深刻”在成都参加芦山推介的游客陈女士说。悠悠茶马古道、铮铮蜀根汉魂,越来越多的“芦山特色”走出芦山,四面八方的游客朋友走进芦山,县域旅游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从景区的营销诉求到旅游热点的深度挖掘,从“旅游+”产业的融通到节庆活动的氛围营造,新时期下的芦山文旅正不断创新、改变。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沿着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今的芦山,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迸发强劲发展动能,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未来我县将以实干之姿,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争当排头、勇做先锋,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跨越,继续书写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记者:赵灵杰
编辑:王梦洋
审查:曾丽
监制:任孝兵